APP下载

《失乐园》关于上帝形象“理性”矛盾的分析

2021-11-03钟佳敏

雨露风 2021年9期
关键词:矛盾性失乐园上帝

摘要:弥尔顿《失乐园》中上帝形象塑造的矛盾性尤其体现在“理性”的双面性。一方面,上帝是理性的象征,创造了具有理性特征的人类。另一方面,上帝存在非理性的因子,其所作所为专横、强暴、狭隘,强调作为上位者的权威性。

关键词:上帝;理性;矛盾性

弥尔顿以《圣经》为参考,表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哀痛、追求和思考,将撒旦反抗上帝、亚当夏娃偷尝禁果等简单的圣经故事构思成恢宏庄严、典雅朴实的伟大传世史诗。其中对于上帝和撒旦的形象分析发展为三大流派,分别是正统派、撒旦主义派和调和派。对于上帝,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上帝作为最高权威者有着无情、残酷和自负。英国威廉·J·朗曾经评价道:“上帝不是宇宙的佣仆,而是暴君。”[1]也有学者用德国批评家古斯塔夫· 弗莱塔克对古代悲剧中对神的评价来描述弥尔顿的上帝:“神统治人间,偏心随性,这是非常可怕的,令人生畏。即便他们稍显温和,终归仍是陌生的。”[2]而撒旦主义派更是认为撒旦是反抗暴政的英雄形象,上帝是当之无愧的否定形象。但这些观点对于上帝形象的分析都有所偏颇,只注意到上帝形象的负面而没有深入探究上帝行为的原因和意义所在,这就与人类与神的共同点,即理性。上帝作为理性生物的创造者,其关于理性同样存在双面性。

一、上帝的“理性”

《圣经》中上帝是至高的存在,弥尔顿对上帝怀有敬畏,倡导上帝对于人类的绝对权力,是宇宙最崇高的道德标准,代表“善”。而上帝的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造物主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理性。另一方面他具有仁慈之心,宽恕罪恶。

总体来说,上帝形象本身就具有理性的象征意义。在《失乐园》中,他向众天使发问:“你们谁愿意变成凡人,来救赎人类的死罪,用正义拯救不正义?”天庭一片静默,只有耶稣自愿作出牺牲来拯救人类。这种大爱是上帝封他为下一任至高者的根本原因。上帝自豪地赞叹:“……与其说/你生而为圣子,毋宁说凭功德/你的善心最有价值,伟大而高贵/你身子的慈爱比高贵更为丰盛。”很明显在这里,弥尔顿承认上帝是最高理性的存在。同时弥尔顿认为上帝存在的首要原因是:“无数的预言和精妙的造物使得每一个民族都相信必然有某种未知力量支持这个世界。”[3] 而上帝就是代表着“永恒的真理”的绝对秩序。

上帝无所不能,他不仅成功创造了人类世界,还精准预测未来并建立一个人类自我救赎系统。[4]在《失乐园》中上帝创造了伊甸园,而且预测“人将受骗,因为人将听信那谄媚的谎言,从而违反他必须遵守的唯一禁令,他和他不忠的子孙将从此堕落。”而后发生的一切都与预测相符合。然而这里出现了疑问,如果按照上帝创世是有理有条、秩序井然的,那么“分别善恶的树”作用何在?我们可以发现,从一开始“分别善恶的树”就是为人类准备的。而上帝作出了完全准确的预测,按理来讲应该有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阻止罪恶的发生,然而上帝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行为去维持“秩序”,让亚当和夏娃免于惩罚。

上述种种归结为一个问题:上帝默许原罪的发生,这是计划中的一环。可又有人会问:如果这一切是上帝默许的,那上帝又为什么要禁止亚当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呢?首先,《创世纪》记录上帝是“吩咐”亚当夏娃不要吃禁果而没有用更决绝性的词语,说明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禁令”。隨后撒旦的诱惑则是上帝让人类认识自我的第一步——理性的选择。弥尔顿曾说:“上帝给予人理性和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性即选择。”[5]《失乐园》中也描述道:“理性就是选择”。上帝用这种方式引导人类去理解理性的真正含义。当人类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是他拥有理性初始。而“原罪”本质上的含义应该是“分别”。伊甸园神话中亚当夏娃像子女分别了父母一样跟上帝分别。人类便从混沌、无知、天真的“极乐”中脱离出来,从潜在的存在走向现实的存在。[6]这就像是成长,庇护者不能永恒存在,人总有一天要学会独立生活。人类本就是上帝的作品,他自然而然扮演着父亲的角色,通过选择让人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上帝是仁慈的,他甘愿牺牲圣子给予人类救赎。《失乐园》中描述:“坠落的天使,是自甘堕落,诱惑自己,而人的坠落是受骗于前者,所以人可以蒙恩,前者则不能。我将施慈惠和正义,使我的荣光得彪炳于天地之间,尤其是慈惠将始终一贯地,永古光华四射。”上帝的恩惠让人类完成救赎。

二、上帝的“非理性”

上帝的“非理性”主要体现在他作为最高权威象征的专制和强横。首先是对自由意志的压迫。尽管他创造了万物,却要求万物都要感激和服从于他。《基督教教义》中谈道:“知善恶树并非人们眼中的圣物,因为圣物是一种可利用的事物,不应被禁止;知善恶树实际是顺从的纪念物。”[7]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上帝对于人与神的界限的坚持。可是人类在劳动中得到了自由意志。知识和劳动可使人摆脱蒙昧,尽管可能因此而失去神性的乐园,却能从此获得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则能够让人重建人间的乐园。[8]“只要加上实践,配合你的知识、信仰、道德、忍耐、节制和仁爱,这是其他一切的灵魂。这样你就会高兴地离开乐园,而在内心中开辟另一个乐园”。亚当意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得到食物,懒惰本就是坏事。”这表明他理性意志的萌芽,发展成为对上帝权威的反抗。知善恶树的果实只是一个符号,它不仅仅是字义上的 “知识”,在犹太教的符号系统中,它更是上帝的指示,是人对上帝的忠实和绝对依从。[9]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实际上是对上帝的不忠。但是上帝真正需要的是人类在自由意志的发展后真正的敬畏和臣服于他,所以他让人类自由选择。

在弥尔顿看来,假使人类没有选择的自由,那么他的忠诚就并非美德。所以即使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但他们也真正忠诚于上帝,服从权威,因而获得救赎。书中也描述道:“意志和理性若被剥夺了自由,二者都将变为虚无。”这样一来,上帝自身对于“自由意志”存在矛盾性,既希望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又阻止人类自由意志的发展超出他所期待的界限,标榜追求自由实际限制自由。而在当亚当询问天体运行规律的时候,天使对他的回应是:“只要在限度内,我满足你的求知欲望;超过限度,请自我克制,不要多问,你不要自己冥思苦想,指望知道天启未开之事,看不见的天上之王,唯一无所不知的上帝,已经把那些天机隐匿在“黑夜”,无论人间还是天上禁止传播……不要随心所欲去大提远远没有用处,朦胧晦涩和玄妙深奥的事情;只要知道常事,就是最高智慧;此外统统不过是过眼烟云,要么空空无也,要么是愚蠢的枝节问题,它使我们对最为休戚相关之事缺少训练、准备不足、火烧眉头,束手无策。”从这里来看,上帝很明显是在愚弄人类,限制人类理性意志的发展。

所谓“何为神灵,以至于不让人和他们共享神性的食物?神灵们的利己观念竟是理所当然。”人类是上帝的造物,并不代表人天生便低于神一等,当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的时候就说明人和神一样是理性的存在。所谓的利己观念不过是因为自己是创造者便一味地压制造物的发展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上帝给予人类生命,便要求人类献上无条件的感恩与恭敬。撒旦的讽刺将上帝的自私自利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上帝上位者的角度表现其狭隘虚伪的一面。

其次是作为上位者的强横。上帝要求一切生灵必须献上赞歌和祷告;要求天使们对他百依百顺;他任人唯亲,任自己的儿子为诸神之长,对撒旦和其他天使的反抗进行残忍的打压,让他们在地狱中永无出头之日。[10]在他看来,“我的正义如同恩惠,绝对不能允许被报之以蔑视。”在撒旦与加百列争论时撒旦嘲讽道:“服务他们高在天堂的上帝,唱唱赞美主子的颂歌,敬而远之,阿谀奉承,这才是他们轻轻松松的事务,而非打仗。”揭露了天堂的真实面貌。谄媚的天使、自大的上帝,与现实社会的腐败宫廷别无二致。天使自身也认为:“迄今通过言传身教,我们知道他多么善良,关于我们的尊严和善良,他是多么高瞻远瞩,宁愿使我们弱一点,低矮一点,而不是抬高我们的幸福地位,在一王之下,团结更加紧密,他是多么深谋远虑。”通常来讲,一个理性的上位者不会通过压抑自己的臣民来达到其对自己的尊崇,而是通过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强大的实力来折服众人。但在《失乐园》中,通过天使的话语我们能够发现上帝是通过压制众天使的野心和实力来稳固自己最高权威者的地位,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将撒旦打入地狱。即便撒旦是真正完全忠于上帝,他的地位和能力也是威脅上帝的存在,上帝也会用其他理由打压他,任命耶稣为下一任掌权者便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对于撒旦的反叛,上帝认为:“除了他自己还能是谁的过错?忘恩负义,从我这儿,他应有尽有;虽然他有选择堕落的自由,但是我令他既正直又公正,足以抵抗堕落。”显然这其中具有傲慢自负的意味。上帝赐予生机,应当怀着感恩虔诚的内心选择服从而非反抗。而“至于公正,适用他们,适用他们的创造,不能一味非难他们的创造者”。作为造物者不能对他的创造者索取过多,应当对自身现在拥有的感到珍惜。尽管他对撒旦作出了惩罚,但他仍旧认为:“凭借来自我的支持,但愿他知道他那个堕落的环境多么脆弱,他彻底被解救应该归功于我,除我之外不属于任何人。”把惩罚看作是他赐予撒旦的救赎,这时,一个典型的世俗帝王的形象就更加清晰,体现了上帝的专断和虚荣。

上帝的非理性还体现在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无限权力受到威胁、自己的神性受到污染。在他和耶稣的对话中他说:“儿子,我全部力量的继承者,我看见我的荣耀在你身上光华四射,灿烂辉煌。这一时刻,严重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确保我们的无限权力,我打算将使用何种武器,保卫我们声称的亘古以来就属于我们的帝国。”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之所以派遣耶稣作为圣子拯救人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他的血统和权力能够永远延续下去。除此之外,亚当和天使的对话中还有这样一段叙述:“难道创造她是为了给你作向导,高你一等,或者因为平等相见,你就为她放弃男子汉的地位。”从一开始上帝在创造夏娃时就是以“亚当的附属品”创造的,她的存在更多意义上是为了取得亚当欢心并陪伴他。但在朝夕相处后亚当爱上了夏娃并甘愿冒着被惩罚的危险与夏娃共进退,这在天使看来是自我贬低、自甘堕落的表现。这都说明无论是上帝还是天使都认为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以平等相称是错误的行为。虽然这与弥尔顿自身对女性的看法有关,但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也在某个角度说明上帝的非理性。

三、上帝“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关系

上帝形象的“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与弥尔顿所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弥尔顿的“上帝”是一个正在向十八世纪泛神论的“至高存在”转化的上帝。[11]宗教意义上的上帝应该是绝对理性的代表,《失乐园》的上帝却有明显的形象缺陷。作为革命者,弥尔顿对于上帝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弥尔顿对于上帝是反抗的心理,我们可将诗中上帝与撒旦之间的斗争看作封建制裁者与革命者之间冲突的象征。从这点来看,诗中上帝的形象突然摇身变为一位心胸狭隘的专制者,正如残酷地压迫清教徒的查尔斯二世一般。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在一定程度上与上帝对亚当、夏娃及撒旦的严厉惩治略有相似。[12]另一方面,对理性的信仰使弥尔顿断定上帝的至高无上性,且是理性的上帝。无论是谁违背理性就要被惩罚,人类只有遵循理性才能找到真正的伊甸园。并启示人们:自由意志只有在对上帝的信仰中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才能使人类从堕落中获得拯救和新生。[13]因此他对于上帝依旧是信仰和皈依的。《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通过真诚的忏悔获得上帝的救赎,《失乐园》中描述道:“对信仰者,死是永生之门;这是救世主以自己为典范所教诲的。”

由此可见,上帝的“非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弥尔顿自身身份影响下的产物,因此书中上帝的某些非理性特征总是会显得过于世俗和表面化,甚至与上帝的行为和目的格格不入。弥尔顿的“上帝”更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权威者形象,其传统意义上的神圣性被削弱。同时上帝的“非理性”有一部分也是绝对理性的体现。正是因为上帝需要维持秩序的公正,作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坚持的只有真理,所以我们不可能在他身上找到任何感性的因素,这也是上帝专断的缘由。

四、结语

弥尔顿所生活的英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它与《失乐园》过程走向是同步的,撒旦复仇的失败实际上是大革命失败后弥尔顿悲愤的流露。上帝的矛盾形象与弥尔顿自身身份和思想的矛盾紧密相关,是他心路历程的折射。身为清教徒的弥尔顿敬畏上帝,身为革命者的弥尔顿怨恨上帝。因此,这是“两面”的上帝。

但是实际上,我们所有对于上帝形象的分析都是基于旁观者或者人物个体进行的,也就是说这在一定意义上是脱离《失乐园》文本世界观的,因此我们对于上帝的评价总会桎梏在有限的视角。自古以来在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天使以及他们所生活的天界就是纯净美好的象征。这是基于人类在面临苦难时对幸福的追求,把苦难看作是对自身灵魂的考验,只有经历磨难而不堕落便能进入天堂,享受欢乐。人类需要希望来支撑自己生活。因此在这种思维定式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上帝一方属于正义的阵营,他能救赎每一个沾染罪恶的灵魂。但是当真正融入《失乐园》“宇宙”,我们会发现神界不过是存在于另一个维度的社会而已,神的世界或许比人的世界险恶千万倍,依旧有着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

力量往往伴随着野心、争端和厮杀,神的世界并不等于一片祥和。这在书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无论是上帝作为统治者的专制与强横、虚伪与残忍,还是众天使盲目的谄媚与崇拜,我们都能发现所谓的神界只是一个存在于人类想象中的虚幻美境,在此之下与人类社会并无二异。神界对于人类来说是触及不到的美梦,而对于神界社会中的个体来说依旧是充满挫折与苦难的水深火热。这样一来,上帝的“非理性”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中的一角,是每一个上位者在权力的诱惑下所产生的黑暗的一面。反而他的“理性”则超越了世俗,是人类对上帝赋予的光辉。

“踏进纯粹光明,那是充满着爱的理智的光明,是充满着欢喜的真善之爱,是超越了一切甜蜜的欢喜。”[14]即使在水深火热的年代,弥尔顿还是对人类怀有期盼,对上帝抱有希望。他爱过、恨过、信仰过、生活过、经历过种种,他知道他将会获得拯救,而人类也终将获得救赎。[15]

作者简介:钟佳敏(2001—),女,甘肃武威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文献:

〔1〕Long,WilliamJ.EnglishLiterature[M].Charleston,SC:BiblioBazaar,2007:216.

〔2〕王晓秦.《失乐园》创作思想试析[J].外国文学研究,1983(02):80-87.

〔3〕殷宝书 . 弥尔顿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尹少贤.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上帝的矛盾态度[J].北方文学,2019(15):72-73;81.

〔5〕John Milton,“Areopagitica”, in M .H.Abrams, etal.ed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 3rd ed.,vol.Ⅰ(New York:Nor-ton, 1974 ):1352-1355.

〔6〕李茂功.作为上帝“计划”的“原罪”——对《圣经》伊甸园隐喻新的诠释可能[J].江科学研究,2019,14(02):84-88.

〔7〕刘建华.《失乐园》中的撒旦[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2).

〔8〕张勤.反思叛逆,企盼理性——《失乐园》主题探微[J].浙江师范大学报,2002(05):42-45.

〔9〕肖明翰.《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J].外国文学评论,1999(01):3-5.

〔10〕〔11〕王昕.解读《失乐园》中的“双面”上帝[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2):93-94.

〔12〕刘迪斯.《失乐园》——不同身份下的人物形象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06):20.

〔13〕赵娟.从自由意志观解读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作家,2012(18):114-115.

〔14〕但丁.神曲:天堂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40.

〔15〕斯陈雁.从弥尔顿的《失樂园》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6(03):129-134.

猜你喜欢

矛盾性失乐园上帝
例谈霍米巴巴的后殖民叙事视角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刘氏庄园 川西土皇帝的“失乐园”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