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血浆反应素滴度与神经梅毒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1-11-03栾兴宝翁文佳黄晓婕高艳青

传染病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滴度指征亚组

栾兴宝,翁文佳,张 明,黄晓婕,高艳青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 NS)是指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脊液异常,可伴或不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据此分为症状性NS(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SNS)和无症状NS(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ANS)。既往将NS归类为三期梅毒,但研究表明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均可发生NS[1]。因为NS的治疗、预后与普通梅毒不同,所以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2],但何时行脑脊液检查仍具有争议。当前腰椎穿刺的指征主要有HIV阳性[2]、伴神经系统症状、驱梅治疗失败[3-4]以及血清固定[5]等,不同国家的指南对此表述并不相同。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gain, RPR)试验除用于梅毒诊断外,主要用于评价驱梅的疗效以及监测复发或再感染,近年来,有文献评价了血RPR滴度≥1∶32与NS之间的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6-7],本研究现就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讨2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是否可以将血RPR滴度≥1∶32作为梅毒患者进行腰椎穿刺的指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语言限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2月。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英文数据库检索词为RPR、rapid plasma reagin、neurosyphilis、cerebrospinal fluid、lumbar puncture,中文数据库检索词为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神经梅毒、脑脊液、腰椎穿刺。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关血RPR滴度≥1∶32与NS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②普通梅毒和NS的诊断标准明确;③数据完整,提供或可计算相应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排除标准:①数据重复发表,选择其中1篇纳入;②指南、综述、病例报告;③无对照组或对照组非普通梅毒。

1.3 文献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所纳入研究文献的作者和发表年份、NS组和普通梅毒组的病例数、是否感染HIV以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等;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清单、病例对照以及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1),结合I2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无统计学异质性,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05)。采用不同效应模型和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1486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纳入14篇文献[5-18],共16项研究(其中Marra等[7]和卢改会等[10]同时对HIV阳性梅毒和HIV阴性梅毒进行了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1213例NS患者,2569例普通梅毒患者。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不同数据库检索文献具体如下:PubMed(171篇)、ScienceDirect(210篇)、Web of Science(270篇)、中国知网(392篇)、万方(443篇)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所纳入的研究均为横断面研究,采用AHRQ清单[19]进行质量评价,平均7~8分,总体质量中等偏高。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2.3 Meta分析结果 因纳入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10,I2=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RPR滴度≥1∶32的梅毒患者发生NS的风险是血RPR滴度<1∶32梅毒患者的3.99倍(OR=3.99,95%CI:2.95~5.41,P<0.00001)(图2)。按纳入研究间的临床特征进行亚组分析,不同的临床特征下,仍显示出血RPR滴度≥1∶32与NS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图2 血RPR滴度≥1∶32与NS相关性的Meta分析森林图*. 血RPR滴度≥1∶32Figure 2 Meta-analysis forest plot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PR titre≥1∶32 and NS

表2 亚组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subgroup analysis

2.4 敏感性分析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OR=3.86(95%CI: 3.18~4.68,P<0.00001),与随机效应模型结果相差较小;在剔除Xiao等[17]的研究后,I2降为4%,OR=3.33(95%CI:2.70~4.12,P<0.00001),分析可能与该研究只纳入了SNS患者有关,其余结果均与未剔除时一致。

2.5 发表偏倚分析 漏斗图无明显不对称,表明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图3)。

图3 Meta分析漏斗图Figure 3 Meta-analysis funnel plot

3 讨 论

梅毒螺旋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早且常见,动物实验证实其在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便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20],大约30%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早期梅毒患者会出现脑脊液异常[1,21]。因为NS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故临床情况复杂[22],其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改善临床预后。自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NS病例显著减少[23],因此对梅毒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不切实际也不必要。为提高NS诊断水平,不断有研究者发现并提出了须进行腰椎穿刺的指征。Marra等[7]研究发现血RPR滴度≥1∶32的梅毒患者发生NS的风险增加,随后有较多的文献就此进行了研究评价,鉴于此,本研究定量分析2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价血RPR滴度≥1∶32是否可以作为梅毒患者进行腰椎穿刺的指征。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发现血RPR滴度≥1∶32的梅毒患者发生NS的风险是血RPR滴度<1∶32的梅毒患者的3.99倍。敏感性分析中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结果相似,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特征下,血RPR滴度≥1∶32与NS仍保持一定的相关性(表2),除ANS/SNS亚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 vs. 7.60,P=0.005)外,其余亚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NS/SNS亚组比较结果显示2者的相关性在ANS患者中低于SNS患者。研究发现伴神经系统表现的梅毒患者发生NS的风险比无神经系统表现的梅毒患者高59倍[24],而且还有研究表明SNS患者的血RPR滴度比ANS患者更高[25],这些可能导致了ANS/SNS亚组的组内差异。尽管其余3个亚组的组内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①不同HIV状态。有关HIV对NS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有研究报道HIV感染会增加NS发生风险[26],也有研究认为标准驱梅方案治疗HIV阳性梅毒患者并不会增加NS发生风险[27]。免疫功能正常的HIV阳性梅毒患者与HIV阴性梅毒患者临床表现更相似,而当HIV阳性的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时会影响NS的产生。如Marra等[7]研究发现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350×106/L使HIV感染者发生NS的风险增加了3.10倍,但受免疫功能降低的影响,血RPR滴度≥1∶32的HIV阳性人群的比例可能会低于HIV阴性人群。②不同梅毒分期。早期梅毒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强烈,通常表现为较高的血RPR滴度,且梅毒螺旋体在病程早期便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然而大部分不是持续性感染,而是一过性的[1]。晚期梅毒中梅毒螺旋体在宿主免疫的作用下增殖缓慢[28],血RPR滴度维持在低水平,更容易潜伏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组织中逃避宿主免疫,造成慢性持续感染,此时较高的血RPR滴度意义更大。③不同时期RPR滴度。一方面标准的驱梅方案能有效杀灭梅毒螺旋体,减少了NS的发生[3],另一方面驱梅后血RPR滴度有不同程度下降。这可能造成了驱梅治疗前发生的NS更常见于较高血RPR滴度的患者。此外,各国指南中对血RPR滴度≥1∶32与NS关系的表述并不一致:我国指南无相关表述[2];美国指南认为据此进行脑脊液检查,对无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而言,并不会改善其临床预后,强调神经系统表现对NS诊断的重要性[3];而欧洲指南则相对认同,但也仅限于合并HIV感染的晚期梅毒患者[4]。因此,同时结合其他条件作为腰椎穿刺的指征可能更合适,对此须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性:因NS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所纳入研究的诊断标准几乎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研究间检查脑脊液的指征也不一致,不排除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只有Marra等[7]、张素芳[13]和Weng等[15]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其余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未控制混杂因素,对Meta分析结果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定量Meta分析显示血RPR滴度≥1∶32与NS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相关性,而且不受梅毒病期、是否感染HIV以及是否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等影响,是NS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不宜仅依据此作为梅毒患者进行腰椎穿刺的指征。

猜你喜欢

滴度指征亚组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主动脉标化的儿童室间隔缺损与肺动脉宽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