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影像学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03张健

中外医疗 2021年24期
关键词:灵敏度发病率影像学

张健

南京市江宁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 211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习惯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据调查显示,肺癌属于临床常见肿瘤疾病,在各类肿瘤疾病发病率中占据癌症首位,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2]。目前,按照肺癌发病部位的差异,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是最主要的两种肺癌类型[3]。其中,周围型小肺癌的气病较为隐匿,不易诊断,进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全面、科学的掌握患者病情状况,实施准确的判定,并采用积极有效的诊疗方式,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及预后[4-5]。在患者患病早期,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能大大提高肺癌疾病的诊断效果,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6]。目前CT影像学检查是较为有效的诊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7]。该院以2018年11月—2020年4月期间行周围型小肺癌(SPLC)影像学检查的211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探讨CT影像学技术对该症诊断价值的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择取于该院行周围型小肺癌(SPLC)影像学检查的211例患者临床资料设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CT影像学检查,211例患者中男性114例,女性97例;年龄35~85岁,平均(45.32±4.34)岁。纳入标准:①遵从医嘱者,临床病历完整;②自主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损伤者;②具有精神障碍,丧失意识、感知模糊者;③无法随访者。所有对象均于研究起始前,对所涉及内容获得了解,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所包含内容、过程、预期结果也均报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了批准。对象个体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 CT进行CT诊断,层厚为10 mm,层距为10 mm,发现肺部结节病灶后性平扫结节的薄层,层厚为2 mm,层距为2 mm,明确结节最大层面。为患者肘静脉注射100 mL优维显,注射速度为3 mL/s。连续平扫病灶中心,按照注射优维显后1 min、2 min、3 min、4 min、6 min及8 min的时间节点进行平扫,并将其病菌之作为肺部结节的CT值,计算结节最大强化值,并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比对C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情况,具体包括:准确率、误诊率、特异度和灵敏度情况。同时分析CT结果各类影像学征象,每份CT检测结果均由该院两名丰富经验的影像学医师对其研读并分别独立给出检出结果,待两者结果一致时,方可确定结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

CT影像学检查准确率为90.05%、误诊率为9.95%、特异度为86.73%和灵敏度80.57%为均明显低于病理学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该组C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情况[n(%)]

2.2 CT影像学表现分析

组中结节边缘分叶征21例(9.95%)、边缘毛刺征71例(33.65%)、内部结构空泡征53例(25.12%)、血管集束型19例(9.00%)、胸膜凹陷征26例(12.32%),见表2。

表2 该组对象CT影像学表现分析(n=190)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疾病,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逐步改变,肺癌发病率日趋增高且呈现逐渐年轻化趋势[8]。随着环境恶化和人们抽烟的习惯化,我国大城市和工业城市中男性肺癌的发病率最高,而女性发病率也迅速增长,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调查显示,在部分发达国家,肺癌疾病现已占据临床高发肿瘤的首位,而周围型小肺癌的发病率也较高。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是肺癌的高发区域,周围型小肺癌主要发生在患者的下段支气管处[9]。患者支气管上皮细胞出现癌变后,不仅会浸润损伤周围肺组织,还会导致结缔组织异常性增生,进而产生周围型小肺癌疾病[10]。健康人体的肺组织会将癌块包裹起来,甚至部分群体的胸膜或肺膜组织会将癌块包裹着,不会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在发病初期,其癌块像周围浸润趋势不明显,局部淋巴结转移症状不明显,因此在实施手术治疗时难度较小,较易切除且手术成功率较高[11]。据调查显示,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较优,患者生存率较高,治疗和预后效果较好。但由于周围型小肺癌的起病较为隐匿,经诊断后确诊时的病情早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对周围型小肺癌实施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12]。

CT影像学检查属于体层摄影方面,其分辨率较高,未有组织结构,可将患者的病灶形态、位置、状况及内部结构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从而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临床诊断依据,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此外,CT影像较为清晰,能较好的展示患者肺内部结节、结节病变以及病变周围的血管组织纹路等具体情况,从而便于医生判断并治疗。在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的方面,CT诊断方式可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因患者呼吸和运动引起的诊断误差,进而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梁莅芒[13]学者研究结果显示,68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空洞征21例、锯齿征17例、长短毛刺征36例、胸膜凹陷征23例、周围血管集束征19例;而CT诊断的特异度为85.29%、灵敏度为79.41、准确度为82.35%。

依据该次结果显示,该组CT影像学检查准确率(90.05%)、误诊率(9.95%)、特异度(86.73%)和灵敏度(80.57%)均明显低于病理学检查(P<0.001)。CT结果虽与病理学检查呈现一定差异,但也表现了CT检查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目前,CT检查可对患者病灶处的任意面进行检查,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和曲面等方面。在三维重建能力方面,CT影像学价值较高,能重建患者病灶处血管造影图像和三维图像,更为准确的捕捉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内壁结节状况,从而反应肿瘤周围的组织特征[14]。而在影像学诊断中,主要表现包括:结节边缘分叶征、边缘毛刺征、内部空泡征、血管集束型以及胸膜凹陷征。而该次结果提示,组中结节边缘分叶征21例(9.95%)、边缘毛刺征71例(33.65%)、内部结构空泡征53例(25.12%)、血管集束型19例(9.00%)、胸膜凹陷征26例(12.32%)。该次结果也与梁莅芒学者[13]基本一致,进一步应证了研究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CT影像学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中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其特异性、灵敏度和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灵敏度发病率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