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崩溃”,也许离你没有那么远
2021-11-03梁嘉蕾
梁嘉蕾
疲劳成常态,“过劳崩溃”需警惕
在如今忙碌的生活中,疲劳已经变成了当代职场人的常态。“过劳崩溃”是近些年职场人在高强度工作下诞生的一个新兴词汇,很多职场人处于过劳状态,或是过劳而不自知。这一词汇被大众熟知还要追溯到今年出版的畅销书《虽然痛苦到崩溃,却还是无法辞职的理由》上,究竟什么时候属于“过劳崩溃”的临界点,协助执笔的日本精神科医师结城裕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标准。
1.失眠:抑郁症的表现性症状之一就是失眠。钻进被窝过了一小时还是睡不着的状态若是持续一周以上,就要多加注意。
2.食欲不振:喜欢的食物摆在眼前却依然不想吃,或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觉得好吃。
失眠持续一周以上、食欲不振、一到上班时间就忧郁、无法从过去喜爱的事物中感受快乐、萌生寻死解脱的念头次数变多,上述五点之中如果有三点或以上症状符合,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要小心你已经到了“过劳崩溃”的边缘。
当疲劳成为常态,过劳而不自知,超负荷工作的职场人痛苦崩溃却无法辞职、不敢辞职,走向可能患上抑郁甚至选择死亡。但是,生命高于一切,所有忙于工作的人,你可以多为自己而活。
3.不想工作:不想工作的心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过,一到上班日早上就忧郁不止,甚至出现反胃症状的话,就很有可能是抑郁症。
4.无法从喜爱的食物或嗜好中感受到乐趣:如果开始觉得从前热爱的事物变得很麻烦或不再有趣,就要多加注意。
5.萌生寻死的念头次数变多:频繁地萌生寻思念头,走到阳台,会想到“如果从这里跳下去……”看到菜刀,脑海里冒出“如果用这个割下去……”这类念头。
上述五点之中若有三点以上符合,最好前往心理科就诊。即使只有一两点符合,如果持续一个月以上,也该考虑是否寻找一些心理帮助。
生命高于一切,过度努力不是生活唯一
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当工作将生活吞噬,引发过劳、抑郁、情绪崩溃等一系列问题后,正在职场挥洒汗水的年轻人们,可以适当地停下脚步,思考自己当下的处境,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牺牲生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前提是人要活着,生命永远大于一切。
休息一阵子、换个工作或是改变工作的方式,在失去判断力、认定“只能一了百了”之前,及时频临奔溃,职场人也应尝试着采取行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使身心俱疲到了极点,却依然做不到辞掉工作。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人类越是疲惫,就越是无法辞掉工作。”但是,没有一份工作值得你冒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
高昂的违约金、项目主管表示负责找好交接的人才能走、公司规定辞职要提前半年告知……众多无意义甚至违法的理由阻碍了职场人的离职路。但是,公司并没有“不准辞职”的权利!选择职业的自由是受法律保障的,法律永远比公司的合同更重要,也更应该被遵守。
如果在辞职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无需害怕,各级工会的法律援助中心、各个街道司法所的法律援助点都会为职工们提供需要的帮助。
世界本宽广,保持好心态
无论是调整状态休假一段时间,还是果断离职,这都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躺平”,做好本职工作6已经是努力的意义。
那么,如何预防过劳、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这一个在各大平台搜索便能找到成千上万篇回答的问题。
健康饮食、控制热量、不要熬夜、勤加锻炼、尽量少生气、学会倾诉、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以上几点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给出的预防过劳的措施,与大部分如何健康生活、如何保持年轻这类问题的答案雷同。
比起这些多数现代人心中都有数的答案,预防过劳更重要的是心态,健康、积极的心态。把握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认真做好每一份本职工作。当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不要做任何极端选择。调岗、辞职、休假,心态稳住,便能作出冷静理智的决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适度劳动协会会长杨河清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过劳问题的学者之一,长期研究中国过劳问题的根源以及对策。
在他看来,中国过劳现状想要得到改变,需要随着市场的慢慢成熟,社会的发展逐步展开。“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除了劳动关系的变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资源,就是要靠更长时间的劳动。但不是无限的加班,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突破了某个临界点之后,这个总效益是负的。”
可见,从社会角度来说,当下过劳现状的改变并不容易,需要时间。只有自己清晰明确奋斗目标,控制生活节奏,才是预防过劳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心态崩了”,可以翻一翻这本书,找心理医生倾诉解答,车到山前必有路,也如书中所说,“世界其实是很宽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