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03李居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糖化贫血红细胞

李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福建 福州 350000

糖尿病作为一种因多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如果患者机体组织处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组织以及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诱发功能障碍,可能会引起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相关并发症[1]。而上述并发症症状属于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以及残疾的主要原因,还需给予患者早期预防、诊断措施,采取规范化治疗,进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性[2-3]。2型糖尿病诊断以及病情监测过程中糖化血红蛋白属于重要指标,可以充分反映患者于3个月以内的血糖指标控制情况,现阶段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血糖监控、疗效评估以及治疗方案调整方面作为敏感指标被广泛应用[4]。自2010年起,于美国糖尿病协会中推荐糖化血红蛋白为糖尿病诊断指标之一,同时也提出在诊断期间需要考虑贫血等因素对于血细胞代谢周期产生的影响[5-6]。为此该文展开初步诊断,收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性贫血患者40例、正细胞性贫血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以及非贫血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估于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性贫血诊断期间糖化血红蛋白产生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均为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性贫血、2型糖尿病合并正细胞性贫血、非贫血2型糖尿病患者各40例,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60名将其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4组受检者基线资料:对照组:男性39名,女性21名;年龄选取范围为37~82岁,平均(59.65±3.44)岁。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性贫血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为(59.63±3.62)岁;糖尿病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为(5.01±1.26)年。2型糖尿病合并正细胞性贫血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选取范围于38~80岁,平均年龄为(59.52±3.74)岁;糖尿病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4.67±1.15)年。非贫血2型糖尿病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选取范围于39~78岁,平均年龄为(59.16±3.68)岁;糖尿病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为(4.57±1.33)年。对比评估各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选取对象基线资料完整;纳选对象均为自愿参与该次对照研究,均已自愿签署知情文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注;无精神类疾病、认知障碍以及沟通障碍者;在检查期间积极配合。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类疾病;在诊疗以及复诊过程中无法积极配合者;表现为妊娠糖尿病者;临床资料缺失者;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脏器功能障碍者;检查过程中表现为认知障碍以及沟通障碍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纳选对象均接受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所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期间所用试剂均为配套试剂,受检者在接受检查当日保持空腹状态,于清晨取静脉血液样本检测,共抽取静脉血液样本3份,均为5 mL,然后在患者进食以后间隔2 h再取静脉血液样本5 mL,于清晨空腹静脉血液样本中随机抽取2份,通过抗凝管保留样本,用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全血细胞分析,先落实离心操作,将转速设定为3 000 r/min,在离心处理结束以后取血清标本,通过免疫发光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剩余样本则无抗凝操作,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检测,借助于离心操作分离血清,转速为3 5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应用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进行Hb水平检测,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从SOP文件展开,检测指标正常范围则参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7-8]。

1.3 观察指标

血糖指标:对比评估4组受检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数值。

血常规指标:检测指标包含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

血脂水平:分析评估4组受检者HDL-C、LDL-C、TC、TG等血脂指标数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血糖指标对比

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他3组受检者血糖指标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血糖指标数值对比(±s)

表1 4组血糖指标数值对比(±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小细胞贫血组(n=40)正细胞贫血组(n=40)单纯2型糖尿病组(n=40)对照组(n=60)F值P值11.17±1.96 10.72±2.04 10.44±2.15 6.42±1.01 13.640<0.001 15.19±1.43 15.08±1.26 14.19±1.44 6.98±1.17 17.241<0.001 8.74±1.96 9.48±1.75 9.44±1.86 5.08±1.44 12.956<0.001

2.2 4组血脂水平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小细胞贫血组、正细胞贫血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受检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较高(除HDL-C),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表2 4组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指标HDL-C LDL-C TC TG小细胞贫血组0.81±0.06 3.12±0.49 5.16±1.12 1.94±0.32正细胞贫血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0.85±0.17 2.76±0.55 5.10±1.08 2.11±0.34 0.93±0.10 2.81±0.44 5.44±0.48 1.74±0.31 1.12±0.14 2.11±0.29 4.41±0.32 1.09±0.27 F值 P值6.761 12.693 4.916 7.915<0.001<0.001<0.001<0.001

2.3 4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

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小细胞贫血组、正细胞贫血组血常规检验指标所得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s)

表3 4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s)

组别小细胞贫血组(n=40)正细胞贫血组(n=40)单纯2型糖尿病组(n=40)对照组(n=60)F值P值MCH(PG)19.49±3.36 23.58±4.27 33.17±3.69 32.26±3.87 11.854<0.001 MCV(f/L)MCHC(g/L)78.44±5.12 92.57±6.75 92.81±7.14 92.24±7.75 8.772<0.001 281.61±9.11 291.29±9.44 359.96±10.36 361.29±9.22 31.147<0.001 RBC(×109/L)3.11±0.81 3.24±0.84 4.31±0.89 4.24±0.75 7.245<0.001 Hb(g/L) RDW(%)96.63±11.36 95.22±11.16 141.36±14.66 145.22±14.42 18.682<0.001 19.61±3.67 17.29±3.22 13.61±3.36 13.29±2.87 8.142<0.001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目前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表示:近年来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概率均处于明显增加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因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性,生理性危害较大,为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疾病危害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了对于糖尿病诊断、治疗效果监测的要求[9]。2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包含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生活方式等,患者在发病以后临床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食、消瘦、多饮、疲乏无力等,因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患者早期临床症状较轻,因此很容易被患者所忽视,从而加重病情[10]。经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和健康群体比较明显较高,为此血糖水平检测对于疾病诊断以及治疗、预后判定具有积极意义,可通过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进行患者病情评估,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很容易受到患者饮食习惯、药物治疗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并不能充分反映患者真实血糖水平[1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对于疾病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此次研究结果为:4组研究对象血糖水平、血脂指标以及血常规检测指标所得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糖化血红蛋白由血红蛋白的β链N-末端氨基酸残基与葡萄糖缩合而成,其形成具有不可逆特点,临床上常将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控制以及预后监测,其检测结果和此阶段内患者机体血糖的平均浓度、红细胞寿命具有密切联系,因红细胞半衰期长达60 d,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充分反映患者在测定血糖化血红蛋白之前6~8周的平均血糖指标[12]。和传统的2型糖尿病诊断指标进行比较,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容易受到血糖波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及重复性,而且不需要在特定时间采血检验,因此在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13-14]。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红细胞质量、数量改变,影响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经证实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因素主要为血红蛋白、衍生血红蛋白、红细胞生存周期异常、输血、药物作用,还包含血液和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血糖浓度[15]。也就是说血液和血红蛋白的接触时间越长,会导致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越高,血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此状态可维持2~3个月时间,为此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血糖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旦两者结合很难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分裂情况,只有红细胞在经过3~4个月后自然老化而出现分解现象,这时才能实现自然分裂[16]。为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展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准确了解患者近2~3个月内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在糖尿病管理过程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数值也可作为长期观察指标。此次研究对象为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贫血患者,所得结果表示在接受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过程中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代表机体血糖真实水平,在此情况下还需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例如血脂指标、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深入诊断,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贫血患者具体血糖水平和糖代谢状态[17]。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贫血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数值较低的原因可能为患者红细胞体积变小,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相对缩短,减少了血液中葡萄糖和红细胞接触的相对面积和时间,因此降低了糖基化作用,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8]。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小细胞性贫血患者采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完全依靠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需要在检测过程中考虑糖化血红蛋白的干扰因素,认识贫血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还应联合应用其他实验室指标,准确反映患者机体血糖水平和糖代谢状态,以便于准确判定病情,合理用药。

猜你喜欢

糖化贫血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你对贫血知多少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