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方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11-03冯蓓蓓孙成华
冯蓓蓓,孙成华,刘 华,谭 波
(临朐县中医院,潍坊 2626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1]。截至2021年8月底,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2亿,死亡人数超过450万。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1]。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众多有效的治疫经验,如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等[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本院联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首次拟定了中医药综合方案用于健康人群和易感人群预防新冠肺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将中医药综合方案(包括新玉屏清膏、防疫油、避瘟香囊及艾灸)用于高危易感人群预防新冠肺炎的效果,以期为中医药预防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5日~2020年5月20日援鄂的本院医护人员7人、参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救治的临朐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20人、与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隔离期间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7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7例。其中,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27例,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5.75±3.2)岁。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70例,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95±2.6)岁。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3.75±2.1)岁。全部医护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成治疗,无脱落病例。
入选标准:①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② 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③ 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者。符合以上任意一条者即可入选。
排除标准:①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和代谢性疾病者。② 具有其他严重原发性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肝脏病变、血液学改变或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患者。③ 具有或怀疑有酒精、药物滥用史者。④ 患有精神类疾病等其他原因无法完成本研究者。⑤ 同时参加其他临床研究,影响本研究结果者。
1.2 治疗方法
入选医护人员均全程采用中医药综合方案预防新冠肺炎,具体方法如下。① 新玉屏清膏(为玉屏风散化裁,出自《究原方》):黄芪18 g、防风6 g、白术12 g、麦冬12 g,水煎服,浓煎至20 ml,分2次温服。② 防疫油(经验方):取鹅不食草粗末,放入电热温控渗漉桶中压实,加入香油浸过药面,恒温90 ℃,24 h 后提取精油。用棉签蘸少许涂抹鼻腔,每日 2~3 次,引发喷嚏为正常现象。③ 避瘟香囊(经验方):羌活、柴胡、大黄、苍术、细辛、吴茱萸各2 g,研末装包制成香囊佩戴。④ 艾灸:足三里穴(双)、大椎穴,每个穴位艾灸15 min,每天1次。上述4种方法均连续应用10天。
1.3 观察指标
① 新冠肺炎感染率:观察入选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感染情况。② 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项目包括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按照程度无、轻、中、重分别积分为0、2、4、6分(其中发热指标:0分为体温<37.3 ℃,2分为体温37.3~38.0 ℃,4分为体温38.1~39.0 ℃,6分为体温>39.1 ℃)[3]。③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并记录入选医护人员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冠肺炎感染率
入选医护人员均未感染新冠肺炎。
2.2 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症状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和治疗后主要症状比较 分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期间,入选医护人员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所用的新玉屏清膏改自玉屏风散。玉屏风散为治表虚自汗的经世名方,出自南宋医家张松撰写的《究原方》,已佚。现存的方剂录自《医方类聚》,亦见于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玉屏风散原方:防风30 g,黄芪(蜜炙)60 g,白术60 g。主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4]。新玉屏清膏将玉屏风散中的防风、黄芪(蜜炙)、白术1∶2∶2比例调整为1∶3∶2,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黄芪和白术的益气固表作用,只取防风走一身之表的引经作用。为减小体积、方便服用,本研究对原方的散煎剂型进行了改进,改为浓煎清膏。
中医自古就有用香囊来避瘟除秽、芳香化浊的记载,如《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记载的“绛囊”也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5-6]。避瘟香囊中的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效。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效。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效。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效。细辛辛,温;归心、肺、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之效。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效[7]。清代医家吴师机云:“用羌活(太阳)、大黄(阳明)、柴胡(少阳)、苍术(太阴)、细辛(少阴)、吴萸(厥阴)……药备六经法也。”对六气杂陈的复杂情况,此六味将六气全覆盖,药味少而药力专精。
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主要是以扶助正气、提高抵抗力、芳香化毒、阻避疫邪为主。鹅不食草又名石胡荽,辛,温;归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之效,长于通窍利肺[8]。《本草汇言》记载:“石胡荽,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痛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古代多以本品塞于鼻内,治疗鼻息肉以及鼻渊鼻塞、头痛。香油有避秽防疫之功。《串雅外篇》记载:“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本研究所用的防疫油以鹅不食草通窍利肺,合香油避秽解毒,涂抹取嚏,颇合古人“上焦以嚏为主”的外治法则。当前新冠肺炎肆虐,应用防疫油,避秽逐邪,或有裨益。
提高抵抗力,不仅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更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艾灸足三里穴和大椎穴可益气健脾、温阳散寒、祛风胜湿[9]。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古人把三里灸又称为“长寿灸”,足三里穴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大椎穴为督脉经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亦称为诸阳之会穴,为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也是补足阳气的第一大要穴。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内的固摄根本,阳气充足,外邪就不易侵入。因此,艾灸大椎穴,补足阳气,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两穴结合共奏温阳益气、散寒除湿之功。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中医历来防重于治。从预防入手,中医通过相应的药物等进行未病先防:从时间角度看,可以灵活辨证,及时治疗;从治疗角度看,治疗突发传染病,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救治质量,全面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降低危重症发生率;从安全角度看,中医强调扶正祛邪,从根本上调治机体,较为安全可靠。
临床实践证明[10],中医药能有效缓解新冠肺炎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医药综合方案在预防新冠肺炎中的真实世界数据,发现此方案可以预防新冠肺炎,且安全性较高,为进一步展开相应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价值。本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设立足够长的研究时间,样本量较少;二是鉴于所选医护人员均为中高风险人群,没有设立对照组,也没有对量效关系进行评价。今后可在此基础上扩大样本量,设计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