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风起,花生香

2021-11-03杨丽琴

青春期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花生壳家乡人秧苗

文/杨丽琴

明媚的阳光倾洒在院子的丝瓜藤上,阵阵秋风送来浓郁的桂花香。

母亲坐在屋檐下,手里抓着一把花生秧,叶朝上,根朝下,轻轻抖了抖,一颗颗花生顺势垂了下来。接着,母亲用另一只手紧紧地攥住,斜着稍一用力,一把白白胖胖的花生就攥在了手里。母亲两手同时开动,很麻利地将空秧苗扔到一边,花生放入另一边的箩筐里。

这是母亲摘花生的场景,也是每一个生长于乡村的人都熟悉的场景。

花生,我们江淮地区主要旱粮之一,老家人叫作“土里人参”。营养价值极为丰富。经过春播、夏长,终于迎来秋的收获。收花生也像烧菜一样,要掌握“火候”,起早了,花生嫩,产量低;起晚了,花生落土了,出嘴发芽。乡里人经验:“宁收三分生,不收十分熟。”花生叶子渐渐变黄,如秋天的树叶,开始落了,扯上来一棵,摘下花生,剥开,果仁饱满紧实了,就可以起了。

起花生也有技巧:土质松散的,直接用手一把揪住秧苗,往上一拉,秧苗连着花生就都上来了;土质板结的,要用提拉式,且动作要轻缓,力度要适中,如果硬性拉拔,秧苗上来了,花生却落在土里了,要用铲子挖才行。碰到干旱天气,村里人都是头一天晚上挑水润湿了土地,第二天才起。那时,只要轻轻一拉,秧苗连着花生就都拉上来了。拉上来的花生,抖一抖泥土,放在一旁,一田花生起完了,用扁担挑回家,铺在打谷场上。

秋后的乡村,开始了又一轮的大忙季节,摘花生都是忙里偷闲的事。午后,母亲将花生秧抱到屋檐下,边休息边摘一会儿花生。晚上,吃过晚饭,不能像平时一样早早地上床睡觉,一家人围坐在高高的花生秧边摘花生。孩子们是没有耐心的,摘一会儿,就上眼皮搭下眼皮,打起了瞌睡。为了哄我们多摘一点,父亲常常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像武松打虎、诸葛亮借东风、鸡毛信等。我和弟弟听得津津有味,都大睁着眼睛看着父亲,全然忘了手里的活计。摘花生最大的诱惑,或许是可以偷偷吃上几粒花生米。可吃多了,嘴里会有一股腥味,也就没了兴趣。

摘好的花生装进箩筐里,第二天,父亲挑到水塘边洗干净,再挑回门前的谷场上摊开晾晒。天气晴朗时,晒上四五天就干了。每年,我家都要种一亩花生,收成好时,能收300多斤。母亲会挑拣十四五斤做种子收起来,再挑拣十来斤,冬闲时将花生炒熟,给我们当零嘴吃;平日里,家里来了客人,剥一碗花生米,放油锅里炸熟,做成一盘香喷喷的下酒菜;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生糖果,剩下的就拉到榨油厂榨油了。

自家种的花生,榨出来的油香味浓郁、纯正,带着植物特有的清香,是现在超市里卖的食用油无法比拟的。

那时的孩子野,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孩子商量着偷花生烤着吃。其实,每家都有。三两个小伙伴,乘大人不注意,跑到地里,猫着腰拽几棵花生秧苗,窝到一处田埂边,找来野草点着了,将花生扔进火里。一开始,我们没有经验,花生壳甚至花生仁都烧着了,黑不溜秋的,吃到嘴里像吃木炭,特别干。烤花生也是要掌握好火候,小伙伴二毛对此有经验,他烤的花生比母亲烀得还好吃。跟着他烤过几次,我们就都学会了。烤花生时须等柴草刚刚烧完,趁还有明

火,把花生放进去;再用木棒拨弄灰烬,

将花生埋起来;焐一会儿后,再把花

生拨出来。此时的花生壳黑不溜秋,有些微煳,稍微晾一会,剥去壳子,扔进嘴,真是齿颊生香。

吃完后,手黑了,嘴巴也黑了,用手一擦,都变成了大花脸,小伙伴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便若无其事地大笑起来。

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新鲜花生上架了,我喜欢买一些回家,放到锅里煮熟了吃。看书的时候,手边放一碟花生,边看边吃。

家乡盛产花生,家乡人也爱吃花生。有客人来,一碟花生,或煮或炸,或盐或糖,不一样的风味,总能有一款适合待客。我知道,家乡人爱的,不仅仅是花生特有的香甜,更多的是记忆里一份浓浓的乡情。

猜你喜欢

花生壳家乡人秧苗
趣味果壳画
农民
家乡记
池塘
半枚花生壳
花生壳上绘人生
插秧
舍不得
又听到了熟人的敲门声
松鼠吃花生(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