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1-11-02陈所林
摘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没有良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只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培养不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为了达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多年的从事高职《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工作体会,对该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供从事相同课目的教师参考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 课程教学 探究
电子线路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进行原理图的编辑、电路功能仿真、工作环境模拟、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检测等。是电子及自动化专
业的主要课程。学好它不但要求学生熟悉各种电子器件,掌握电路图的识读、绘制以及电路工作原理,还要学会掌握和合理运用分析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高职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理论多、实践少,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枯燥难学,不易掌握,最终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首先教师要先研究所带班级专业特点了解该专业对所教课程的需求(可多接触历届毕业生与一些用人单位)后再来反复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使自已所上的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如我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班一些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于一些电子厂的流水线及一些电子信息公司。根据了解他们平时工作中主要涉及一般电路及单面PCB板电路较多。而我所采用的教材《电子CAD技术》教材容量大,内容丰富,若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去教的话,学生必然感觉学习困难。教学时我紧紧围绕第三章电子线路原理图的设计及第六章印制电路板(单层、双层)的设计作为教学重点汇编、整理出适合专业特点的讲义,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对重、难点知识较明确,而且无需大量课程。
二、注意教学方式直观性
教学的直观性主要是让学生对客观事物得到明确、真实、正确的表象,从而在教学的每个阶段,保证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联系。直观教学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从现场参观机器到模型演示,从直观图到电视、电影、幻灯等都是建立感性认识的有效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课时少、基础差、兴趣低都是一些制约。如在讲解PCB板的设计时,电子元件的封装与元件布局及布线规则运用上学生难理解,但在实际设计时学生必须掌握。我在实际教学时除了采用生动多媒体课件外还带学生到熊猫电视机厂参观整个产品的生产工艺,理解元件布局及正确布线的方法,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一些小的家用电器的PCB电路板相互交换、对照理解。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三、注意教学手段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实践教学的辅助,光说不练,专业课的上课效果是不理想的。目前对于一些中高职学校在学生实践上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改革力度,使其更有利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每门专业课程都应该多开设一些可概括该门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以便于学生了解此课程在实际中的用途 ,对该课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和基本概念。在布置这种实验时,教师可只给出实验内容及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操作步骤。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实验时,老师应该加强对实验的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因学生差、难管理而少实践或不开实践课。如我在讲解手工设计PCB时让学生设计制作叮咚门铃、小型防盗报警器等电子小制作。让学生从原理路的绘制,元件的测量到元件布局,板的布线、PCB板的设计及最后元件的焊接整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较认真,遇到的问题时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分析、并在实验中寻求到答案,也学会了创新。
四、注意改革考核的方法
1、内容公开性,改变以往教师拟题的方式,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拟题。每学完一章节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拟出一份试卷,题型不限,尽量少用选择、判断题出的题目要有新意,并尽量符合实际。教师然后对学生作答好的试卷审阅,并稍作更改与补充,再编号汇成试题库,供学生考试时用。
2、方式随机性,需要考试时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两天或三天(要
求每位学生参加)考试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然后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选取一定量的试题(大约30分钟)进行当场考试,最好当场批阅,并当场分析讨论。考试要求公开性,学生自己考自己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事实上学生的热情很高,出的题目,解题的思路也有新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有帮助。
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对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探索,使自己能很好适应对学生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楠. 高职计算机课程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管窥[J]. 电子制作,2013(21):103-104.
[2]张娜.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15):141-141.
[3]王伟. 新课程下高职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 跨世纪(学术版),2008,16(9):121,124.
[4]褚艳宁. 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理論与实践(学科版),2014(3):20-21.
作者简介:陈所林 出生于1972 年12月 男 汉族江苏南京人,高级讲师 电子维修高级技师 主要从事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