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

2021-11-02陈露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科学精神弘扬

陈露

摘要:科学精神是使人摆脱愚昧盲目的有效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和基本价值。習主席也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全民科技意识,弘扬科学精神,是时代的使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的实践,不断推进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的指导理论的创新,保证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的正确方向;注重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为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紧跟时代脉搏,将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科学精神;弘扬;培育;民族复兴

一、科学精神的基本释义

科学是一个汇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科学精神则表现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内化在人们的科学意识中,物化在科技成果中,渗透在科学研究方法中,凝结在科学思想文化中,因此,我们把科学精神分为三个层次。

(一)认识层次的理性精神

马克思曾指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探索过程,因此,理性精神就是科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科学活动的实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揭示,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实践过程。科学的实质是以严格的逻辑思维为支撑的理论知识体系,而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中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具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换言之,科学精神最根本的要素是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追求真理是科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功能层次的创新精神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项探索未知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从功能层次上来看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如何去解决,就需要创造知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敏锐观察、丰富想象、见微知著都是创新的过程,我们说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那么创新则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和源泉。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包含批判和质疑、自由和开放、竞争和协作精神。合理的批判与怀疑是产生新的科学理论的前提。在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合作、宽容、协作、公正、无私的自由开放精神是科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挑战权威,这是创新精神需要的最为根本的态度。尤其是在如今大数据时代,大科学时代,单打独斗的科技研发时代结束了,自由开放、公平民主的学术空气是科学界的共同愿望更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比如北京的优网助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团队主要来自阿里、腾讯、百度、金山、搜狐及移动、电信、联通、华为、爱立信等著名企业的技术大咖,兼有互联网与通信运营商两种基因,为大数据的算法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价值层次的人文精神

人是科学的主体,科学最终是为人类价值而服务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反映人类生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关怀。从价值层次看,科学价值包括真理价值、功利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四方面,追求的是内容上的真、功用上的善、伦理上的臻、形式上的美,人文精神对科学活动内在地要求是体现美的理想和善的价值。显而易见,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平等、公正、民主、无私、利他、诚信、奉献精神,都是从价值层面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范畴,因此,人文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价值引领和社会导向。

二、科学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

(一)科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指征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认知态度和精神面貌,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恨,对公正、普遍、创新等标准的遵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共有的价值观念的集体体现,在成为科技工作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准则同时,又以一种文化形态注入整个社会,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因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科学精神已走进先进文化的核心圈,成为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精神相背离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准确辨别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坚持用批判的精神审视传统文化,探索未来文化,建立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文化成果,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先进性和时代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科学精神能够推动社会整体发展

1.造就经济的发展繁荣

人作为社会主体,实质上,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体科学精神的对象化,科学发展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的一种外在显现形式。造就经济繁荣的內在推动力还是是科学精神,它作用于经济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响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途径,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经济组织与管理等给予巨大的推动和优化作用。二是通过科学社会化的途径,科学精神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从而使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2.实现政治的健康民主

科学精神的基因一旦注入到社会治理中,社会才会进入自由、平等、法治的民主政治良序。在封建时代的专制社会里是不可能普及科学精神的,在霸权面前是不会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所以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企图动用不同的文化资源,去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都是同时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最终是以科学的理性精神的形成与普及,才获得了民主政治的胜利。科学精神推进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发展和理性精神的建立,让平等自由的理性精神自觉渗透到社会管理中,从而水到渠成形成民主政治制度。另一方面,通过传播普及科学与民主自由精神,增强民众文化意识和民主意识,民主政治才会顺利得以确立和完善。所以,只有将科学精神内化成人们的认知态度,去潜在地引领自身的行为,民主和自由才能够实现。

3.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都是实现人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这也是科学精神引导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契合点。封建专制下的社会发展成果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惠及不到普罗大众,这种制度的灭亡也是一种历史必然。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的工业技术和经济发展都是相当领先的,但是,它们忘却了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的科学发展精神,其发展观念中充满了野蛮与杀戮,违背了科学理性,最终也遭到了历史的判决和唾弃。所以即便是科学技术再发达,如果缺乏科学理性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的发展,背离了广大民众,最终会走向灭亡。人类历史无数次昭示,社会向前的毎一次发展和进步,其实质就是人类自身科学理性精神这个内在的质变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当今时代我们所提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尊重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结构、多层次、多模式的社会发展态势,急需以科学理性指导社会发展。在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稳定与风险等方面的轻重缓急、规划设计,需要以科学理性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谋篇布局。

三、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让科普宣传落到实处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六条规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的形态也愈发多元,更新迭代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目前的媒介形态已经从传统的图书、杂志、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跃迁到视频、音频、动漫、游戏、直播、问答、AR、VR、MR等众多的业态,而当前社交媒体已然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首先,新媒体带来了一种消解的力量,这就使得从传播者到接收者这个线性的关系面临冲击和终结。其次,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特征也让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理性和科学方法的传播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发挥科普宣传的应有之义,把科学融入各种文化产品和形态之中,从而让“围观式”的科普转变成“沉浸式”的科普,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之新并不仅仅在于其形式之新,更在于其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本身形成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媒体要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因势利导,在全社会形成新媒体科普宣传的新局面。

(二)构建完善有序的科学制度,让科技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制度和规范的约束和保障,实践证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总是会对科学活动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科学活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规范和准则,科学制度和规范体系是否完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首先,建立统筹协调的科技民主决策和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公平、开放、竞争的学术科研环境。在科技管理和项目支持上,我们国家存在多头管理、科技资源配置重复申请,各自为政的问题,以及“九龙治水”、“天女散花”的现象。因此,组合科技界、产业界、文化界、经济界有实力有经验的高层次专家为一个专业团队,作为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第三方项目评审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咨询、计划布局和项目立项提出专业的评审意见,彻底摆脱过去“项目寻租”、“拉关系”、“搞勾兑”的恶劣科研环境。其次,要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不仅是对于科学家本身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对科学成果的开发利用者是否可以依赖其成果进行下一步的科学探索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目前,学术评价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好人主义、金钱主义、利己主义十分严重;在各种项目鉴定和成果评奖环节也存在“打招呼”、“讲情面”、“拉圈子”的现象,因此遏制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最后,就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治理以上提到的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问题。相关行业和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监督办法,公示、听证、举报、审计、追责也同样适用于科研活动当中。

(三)统筹纳入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是能教育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价值,但它蕴涵于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之间,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发扬光大。科学精神的教育具有明确的载体。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可以是顯性化的,即可以明确地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直接教育;也可以是隐性化的,即可以隐含于科学知识及科学教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之中,间接地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应有明确的目标规定,在评价实施中应有确定的内容要求。课程编制中要有明确的内容设计,课程资源中要有丰富的材料可以开发,选修课程中可以安排专门的课程予以配置。改变科学知识呈现的方式,显示结论或结果得到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呈现中可以设置多样的栏目,运用多种的方式,既使课程文本变得生动有趣,也使课程的形态变得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一改以往僵化枯燥的面目。当课程中有明确的设计内容时,教师就有了教学的依托,有明显的指示,有确定的要求。为了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丰富课程资源中的相关材料,以利于教师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尤其是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国内外材料的收集、取用都非常便捷,只要有这样的意识,有人负责去做,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语

一部人类进步史,也是一部科学精神发展史。一方面,科学精神孕育于人类的实践,并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不断升华。另一方面,科学精神又反作用于人类实践,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涉及各个领域,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进,去丰富科学精神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振东,杨存泉.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7 - 8.

[2]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5 - 216.

[3]戴艳军等.时代精神的滥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5 - 87.

[5]大巧,于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科学精神弘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