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独放异彩

2021-11-02张炳春黄振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匾额非遗传统

张炳春 黄振荣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用简称,是人类生命的印记、智慧的结晶、永恒的精神家园。在当前正有序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弥足珍贵的非遗资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发展和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潜力无穷。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江西会昌县为此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会昌县“非遗”资源概况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会昌县非遗资源丰富,档案数据表明,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名,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共有106项,其中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9项、省级以上6项,当前进入国家级的有1项。按内容表现形式类别分: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体美等。其中“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医药”等类别共79项,约占总数的75%,其传承的覆盖范围较广,接续的发展力度较强,“传统技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项目,产值较大,就业人口较多,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也比较大。

“传统技艺”中的会昌米粉制作、会昌酱干制作、会昌藤器制作,已经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比较大。“会昌米粉”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单,系列产品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昌酱干”生产企业达到20多家,产品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30多个省市,还曾成为航空食品,已是赣南乃至江西全省以及周边相关省市重要的餐桌豆制品和休闲食品;“会昌藤器”系列藤器用具,曾被评为部优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其中的客厅套装藤器曾被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如今的会昌藤器占有相当市场份额,却也面临资源替代、升级换代等方面的新挑战。

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自宋元以降千余年间,久盛不衰,一直都对教化乡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昌县将从乡村征集到的130多方匾额,精选出100方匾额,以“百匾堂”的名义,公开展出。并且将“百匾”归类成“善德名望匾、科举功名匾、慈贤节孝匾、祠堂宅第匾、寿辰祝福匾”等五部分,出版发行了《百匾大观》书籍,对这些匾额进行阐释和研究和宣传。会昌“百匾堂”的建成展出和《百匾大观》的出版发行,不仅为人们接受乡风教化、匡义扬善、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载体,还对人们了解和研究会昌地方历史、文化和人物等具有重大意义。

会昌县“非遗”保护发展和利用典型案例

天下最精妙的图画,不能再现其美丽;天下最有力的词汇,不能傳达其深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做到。这就是“非遗”的魅力。“非遗”资源的传承发展,对进一步提高会昌文体旅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具有独特的地位,“非遗”资源的挖掘开发、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有的村落,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挖掘保护、传承发展“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会昌县以创建的“百匾堂”展厅为核心,以乡村传承基地为示范。文武坝镇古坊村作为其传承示范基地,择时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根据相关家庭的特点,先后分别给其悬挂了“言信行果”、“人文蔚起”、“奋发有为”等64幅牌匾,对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传承文明乡风、家风,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了引领作用,让风清气正的新风尚扮靓美丽乡村。村里还利用一幢20世纪70年代的青砖瓦房建筑物,创办了市级“非遗”项目传统中医“客家药艾灸”传习所。“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的落地打造,给古坊新村建设增添了文化底蕴,结合瓜果蔬菜采摘业与垂钓项目的发展,和国家森林乡村的认定,秀美的古坊新村为此日益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和业余休闲争相前往的好去处,成了摄影家、书画家采风写生的理想地。

在乡村振兴中,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带动县内相关乡村,发挥“非遗”独特的文化作用。右水乡田丰村岭背小组在村庄整治中发现了一块清代“万石遗风”寿匾,经档案文化辅导员对档案资料查找、调查和挖掘,发现这是会昌县名人清代进士廖占鳌在担任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时,为村民郭弘湖81大寿而立的寿匾。“万石遗风”寓意郭弘湖教子有方,慈严得体。理清原委后,该村将存放这块匾额的郭氏祠堂整修一新,配上郭氏家传祖训,和在郭氏家传祖训的基础上编制的符合当代要求的村规民约,一起悬挂在大厅之中。同时,又整理了一批郭氏后人从严教子、崇文重义的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厅中展出。“万石遗风”匾额作为“非遗”主题文化呈现出来之后,迅速在该村掀起了一股讲文明、树新风的热潮。赌博迷信的旧习没了,孩童口中的污言秽语没了,讲文明礼仪、团结友爱的多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正在“万石遗风”中崛起。

“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有巨大的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进行实施。其中的文化振兴是保证乡村振兴成色和质量的根本支撑,是乡村振兴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非遗”项目的充分挖掘和保护利用早已成为题中之义。

以省级非遗“赖公庙会”为重要引爆点,会昌县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连续几年,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将赖公庙会活动与著名的会昌籍剧作家赖声川戏剧演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汉仙岩旅游、自行车乡村游融合起来,将省级“非遗”激活。将非遗等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立足资源优势,绽放文化魅力,文娱同步、招商联动,推动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奉献了精美的文化旅游盛宴,唱响“风景这边独好”品牌,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乡村振兴,都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现有的106项县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中,有大量覆盖全县各乡镇的项目,大部分可以做成“文创”旅游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这项伟大实践中有大的作为。加大“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对推动当地的文化事业及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相促进双循环的经济新格局构建,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匾额非遗传统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少年力斗传统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