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健康”背景下体医融合为运康专业带来的新鲜血液
2021-11-02倪莉莉
倪莉莉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11-01
摘 要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将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体医融合”的提出为合理运动、科学康复贡献了强有力的催化效果。体育工作的推进也让运动康复有了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在总结运康专业和体医融合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健康中国对体医融合和运康人才的培养问题,以期为体医融合和运康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健康中国 体医融合 运动康复
伴随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对生活质量也上升到健康层面。国家先后出台的相关文件表明,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健康服务业体系,且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表明健康中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和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全民健身兴起的同时,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提升。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也造成慢性疾病年轻化。在该环境下,体医融合的创新理念正好与此相辅相成,基于体育的实用性和持续性,把体育与医疗的多种健康策略运用于大众科学健身和康复治疗中去,发挥体育与医疗的双方优势,将增进健康与预防疾病进行深入融合。这对于运动康复专业来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发现专业与社会发展新的切入点和好时机。
一、运康专业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学科,其不仅仅是帮助恢复患者损伤肢体的功能,还是依靠运动的康复方法并结合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帮助需要康复的人群进行诊疗且力求最大程度使该群体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我国的运动康复起步较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健康人才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加大,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运动康复专业只开设在体育院校、师范类和一些综合大学的体育学院,招生范围小、数量少、要求低,难以满足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1]。其与康复治疗技术相近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服务对象不清晰的局面。这对运康专业的发展造成局限,也成为该专业面临根本问题。运动康复专业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康复技能是康复人才的生存之本。课程设置偏向理论,过少的实践课堂和见习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低下[2]。
运动康复专业在发展上存在问题,但在“大健康”和“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还是被越来越多的民众熟知,并且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运动康复也在探索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相融合的实践,实行面向大众的远程个性化运动康复方案以及预防性身体功能训练。这与体医融合所倡导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方面深度融合、精准发力不谋而合。
二、“体医融合”与运康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慢性病患者的年龄层越发年轻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上体现出未来中国在发展健康产业与实施健康建设上的安排,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实施“体育+”行动,促进体育与医疗一体化融合发展在2019年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被提及。“体医融合”推进的关键是符合该产业需要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3]。
慢性病呈高发态势,且“体育促进健康”的思想深入人心。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社会对运动康复专业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之一。体育类院校的运动康复与运动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型体医人才,其优势在于储备有较好的身体功能训练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运动康复理论知识,其缺点是缺乏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运动康复专业没有运动处方的话语权,难以为特定患者提供体育健康干预。那么同样的医学类院校培养出的复合型体医人才具有正规的医学背景和临床实践能力,但其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普遍是一张白纸,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处方。当前需要运动康复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从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技能测试等都应该更趋向实操,增加实习、见习、开展实践课堂的同时加入医学课程,形成“体”“医”不分家的教学体系。
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职业灵敏度最重要的方面。首都体育学院借北京冬奥会的契机率先在运动康复学的基础上分支出冰雪运动康复专业,为冬奥提供后备人才。在该专业中,增加了冰雪运动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課,使得学生相较于传统的运康专业人才更具冰雪运动特色优势。
三、结语
在“大健康”背景下,体医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配套行业的确实以及体育与医疗行业的协作不足等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5]。抛开这些制约因素,体医融合的大趋势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和创新点。体医融合对于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子来说,需要凭借其专业技能为人们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该专业不仅可以服务社会慢性病稳定期的患者,甚至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运动方案。如此将大大推进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大健康视域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84-185.
[2]李志伟.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昌吉学院学报,2019(01):88-91.
[3]李国锋.“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02):15-18.
[4]韩磊磊,王艳艳.体医融合背景下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122-123+133.
[5]杨继星,陈家起.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0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