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2021-11-02谷雨肖雪
谷雨 肖雪
摘要:目的:探究胸腰椎骨折术后整体化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骨科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病例采集时间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采用手术序号单双数分组法,传统组38例实施传统术后护理,干预组38例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整体化护理有效降低术后胸腰椎骨折不良手术结局,整体效果显著。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术后护理;整体化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胸腰椎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损类型,多由意外创伤导致,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术后需长时间绝对卧床休息,有效避免畸形愈合发生,于术后易导致不良结局,危害患者机体健康[1];现研究笔者为提高我院骨科临床护理开展有效性,特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干预对策,以传统术后护理为参照,旨在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经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医院骨科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病例采集时间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采用手术序号单双数分组法,传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中数(40.69±2.84)岁;干预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中数(40.72±2.79)岁;统计分析2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上述资料,差异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
传统组实施传统术后护理,针对患者手术完成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以帮助患者了解机体状况,告知患者术后康复注意事项,有效避免患者移动影响骨折端愈合,术后加强饮食干预,多给予患者含钙食物,有效加速骨创愈合。
干预组实施整体化护理;(1)术后体位指导:术后建议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针对长期卧床患者给予体位指导,辅助患者进行体位更换,体位更换期间避免推搡患者,动作轻柔,以免导致患者二次创伤,针对患者受压皮肤进行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有效避免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发生;(2)饮食干预:术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因患者骨折、手术因素影响,机体处于高凝状况,易导致术后营养不良,极易患者机体需求及合并症,开展科学饮食干预,确保患者机体营养均衡;(3)疼痛管理:患者术后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情况,依据患者疼痛耐受度给予患者疼痛管理,针对疼痛耐受度较佳患者,给予转移注意力方式,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有效避免疼痛因素导致负面情绪发生;针对疼痛耐受度不佳或疼痛敏感患者,给予药物镇痛,有效缓解疼痛等情况,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2];(4)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早期给予患者进食,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进行腹部按摩及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导管拔除后,早期辅助患者于床下运动,有效加速骨创愈合,促使胸腰椎功能恢复。
1.3评价标准
记录比对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腹胀等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描述,配对样本t检验,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腹胀等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胸腰椎骨折以意外创伤为主,患者创伤较为突然,伴有剧烈疼痛,对临床治疗时机要求较高,因骨折端解剖结构特殊性,对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具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致残率[2-3]。患者手术治疗期间护理依赖性较大,完善临床护理模式尤为重要[4-5]。整体化护理作为优质护理改革重要举措,依据胸腰椎骨折治疗需求及护理干预对策,开展全面护理指导,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有效帮助患者平稳过渡手术期,促使骨折端早期愈合[6]。经术后护理效果可知,干预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尿路 感染、腹胀等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传统组,整体化护理借助专业指导,有效降低术后不良结局,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
综上,整体化护理有效降低术后胸腰椎骨折不良手术结局,整体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凡,李伦兰,戴晴,等. 加速康复护理清单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 安徽医学,2020,41(7):846-849.
[2]王童,范金艳,王晓佳,等.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20,42(22):3518-3520.
[3]陳维花. 整体化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6):53.
[4]李美芳. 整体化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1):80-82.
[5]梁爽. 探讨整体化护理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1):43.
[6]徐大娟. 对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2018,16(5):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