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用药规律研究
2021-11-02林晓涛林远茂郑秋霞孙诚攻岑璐岚周坤林陈俊君陈艳红姜枫通信作者
林晓涛,林远茂,郑秋霞,孙诚攻,岑璐岚,周坤林,陈俊君,陈艳红,姜枫通信作者)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1]。RA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尪痹”“鹤膝风”等范畴,活动期多伴有关节红肿热痛、晨僵、屈伸不利、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或滑数等临床表现,常被诊断为痹证——湿热痹阻证。本研究通过对当代RA中医医案进行挖掘,以期总结出RA湿热痹阻证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检索得到。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中药”“中医药”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条件如下:
知网检索条件:(SU=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and (SU=中医+中药+中医药);万方检索条件:主题:(类风湿性关节炎or类风湿关节炎) and主题:(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维普检索条件:(M=类风湿性关节炎or类风湿关节炎)and (M=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检索时间段限定为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最后检索时间:2021年3月2日。
1.2 医案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期刊文献;
(2)文献中有具体治疗医案,医案第一诊断明确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为湿热痹阻证;
(3)有四诊信息和具体用药的首诊医案;
(4)医案治疗以中药内服汤剂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且治疗有显著效果者。同时符合以上四项,予以纳入。
1.2.2 排除标准
医案中缺少症状、舌脉和具体用药者;
采用无配伍单味方药的医案;
重复发表的医案,只保留首次发表的医案。
符合上述排除标准任意一项,均予以排除。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将检索得到的文献全文下载,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对符合标准的医案进行整理编号,提取医案中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药等信息。在尽可能保留原文论述的前提下,参考《中医诊断学》[2]、《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3]对四诊信息进行标准化;参考《临床中药学》[4]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对标准化后的信息录入到Microsoft 365 Excel中,建立RA医案数据库。将数据库导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 (V2.3.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基本属性统计
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筛选,共收录文献122篇,纳入医案129例,共得到241种中药和1829条中药信息。对中药属性进行统计,得到药物四气以寒、平为主;药物五味以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肝、脾经为主。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中药基本属性统计表
2.2 中药频数统计
对中药信息进行统计,出现频次较高的前10味药物分别为甘草、薏苡仁、黄柏、忍冬藤、青风藤、当归、白芍、苍术、金银花、地黄。频次前20味中药及其主要功效见表2。
表2 湿热痹阻证子库中药统计表(前20味)
2.3 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通过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边权重>45),得到129例医案用药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网络,该网络由甘草、薏苡仁、黄柏、忍冬藤、青风藤、当归、白芍、苍术、金银花、桂枝、知母11味中药组成,结果见图1。
图1 核心药物网络图
2.4 症状-中药关联分析
将129例医案的主要症状和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形成症状-中药关系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0.3,支持度≥0.2,提升度>1,得到症状-中药关联结果可知,与关节疼痛强关联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柏、青风藤、当归、白芍;与关节肿胀强关联的药物依次为薏苡仁、黄柏、苍术、当归、青风藤、金银花、土茯苓;与屈伸不利强关联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柏、薏苡仁、忍冬藤、苍术、白芍;与晨僵强关联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忍冬藤、薏苡仁、白芍、青风藤、当归、土茯苓、金银花;与红舌强关联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青风藤、当归、地黄、金银花、土茯苓;与黄苔强关联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忍冬藤、当归、青风藤、土茯苓。详见表3。
表3 症状-中药关联表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查阅122篇RA相关文献,共纳入129例医案中,共涉及241种中药。通过药物频数统计发现,寒凉药(微寒、寒、大寒、凉)的使用最为广泛,符合“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药物五味以苦、甘、辛为主,苦能泄、能燥,具有泻热、燥湿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等作用;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说明RA病理性质多为湿热邪盛,气血阴阳亏虚,兼有气滞血瘀,临床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兼补虚、行气、化瘀。药物归经以归肝、脾经为主,肺、胃、心、肾次之。肝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若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则可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麻等症状。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若脾虚运化无权,水湿、痰浊、瘀血易于形成,滞留四肢关节,可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可见RA的主要病位在肝、脾,但其他脏腑也不容忽视,需多脏腑同时调理,才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药物功效方面,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为主,体现了各医家对清热除湿、通络止痛的治法具有普遍的认同。
通过医案用药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得到由11味中药组成的核心药物网络,分别是甘草、薏苡仁、黄柏、忍冬藤、青风藤、当归、白芍、苍术、金银花、桂枝、知母。该核心药物网络主要由清热药类、化湿药类、补血药类为主,其中清热药类有金银花、忍冬藤、黄柏、知母等,《汤液本草》中记载黄柏:“黄檗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本草纲目》记载金银花、忍冬藤曰:“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以上4味配伍使用具有清热泻火、疏风解毒、滋阴润燥的功效。化湿药类有苍术、薏苡仁等,《药品化义》中记载:“苍术,味辛主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功也。”说明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的功效,已被现代研究证明其含有的挥发油具有抗炎等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痹拘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苡仁具有免疫调节、镇痛、抗炎、调节糖脂代谢、降血压、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5],配伍合用能发挥燥湿健脾、祛风湿的功效。补血药类中有当归、白芍,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能促进人体免疫力增强、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等作用[6]。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四肢挛痛。白芍含有白芍总苷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免疫调节、镇痛、抗炎、抗氧化性等作用[7]。当归、白芍合用具有补血活血、柔肝止痛的功效。
此外,桂枝属解表药,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具有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含桂皮醇、桂皮醛等挥发性油类及以桂皮酸为主的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双向调节、解热、镇痛、抗氧化、扩血管、抗凝血等作用[8,9,10]。甘草属补气药,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倦怠乏力,四肢挛急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含有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镇痛、抗变态反应、等作用[11,12]。青风藤为祛风湿药,在《本草汇言》中记载:“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青风藤含生物碱类、甾醇类等成分,其中生物碱为祛风止痛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与免疫调节等作用[13]。
通过129例医案中主要症状和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分析,规则结果显示,当代医家在治疗RA关节疼痛时,常用黄柏、青风藤、当归等药物治疗,用以清热除湿、养血止痛;湿热之邪留注关节,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出现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晨僵,当代医家多用薏苡仁、黄柏、苍术、忍冬藤等药物以清热除湿、舒筋通络;热邪充盈舌体脉络,熏灼舌面,可出现舌红苔黄,当代医家常用忍冬藤、青风藤、土茯苓以清热泻火。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的症状-中药有效强关联中,涉及的药物有甘草、黄柏、薏苡仁、忍冬藤、白芍、青风藤、苍术、当归、土茯苓、金银花、地黄。由分析结果总结出当代RA (湿热痹阻证)治法为清热除湿、舒筋通络,养血止痛。
RA (湿热痹阻证)的发病,缘于风湿热邪留注关节、筋脉、肌肉,四肢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致经络关节不通而痛、不荣而痛。《中藏经·论痹》中首次提出暑邪亦为致痹因素,其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可见风、寒、湿、暑、热等外邪的侵袭是本病发生或急性发作的重要条件。同时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瘀血,应当益气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又防外邪内侵。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网络为:苍术、黄柏、薏苡仁、甘草、金银花、当归、青风藤、桂枝、忍冬藤、白芍、知母,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法为治疗核心。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RA (湿热痹阻证)医案进行分析,在数据层面初步总结RA (湿热痹阻证)临床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