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医治疗不寐的可视化分析
2021-11-02钟燕梅刘东昊程晓恩赵姝婷温川飙
钟燕梅,刘东昊,程晓恩,赵姝婷,温川飙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0 引言
失眠作为一种睡眠障碍类疾病,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以及早醒,且日渐认知能力下降如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主要症状。其年发病率在5%左右,全球有10%~15%的人遭受着失眠困扰。失眠患者情绪、社会能力以及生命质量多受到影响[1],个体警觉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受损,工作记忆以及注意力聚焦能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研究显示,除抑郁因素外,失眠已经成为自杀行为(想法)另一个风险预测因子[3]。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常用药有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等。但是这些药物均有一定副作用,比如患者第二天嗜睡、谵妄、共济失调、顺行性遗忘以及一些睡眠相关的行为紊乱(比如梦游)等[4,5]。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失眠的研究深入,方剂,针灸,推拿等方式受到国内外认可。比如中药复方的使用,常以刺激肠道和管腔组织为主,连带调整全身多系统功能,并非全部需要进入血液和循环,在稳定药效的同时,又能大大降低毒副作用[6]。
但相关文献浩如烟海,传统的文献检索、阅读方法已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科发展情况。为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医研究失眠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2010年至今的研究现状、趋势和热门话题,为研究学者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发展[7,8]。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以及检索策略
以 CNKI 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主题(精确)为检索策略:(主题=“失眠 ”or“不寐” or “睡眠障碍”and “中医”),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 2010年 1 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检索时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文章。共检索出 3802篇相关文献,两名作者分别阅读题目、摘要排除不相关的文献。有分歧的文章由团队讨论做出决定。最终纳入1745篇文章。
1.2 研究方法
所选纳入文章以Refworks格式导出,建立四个文件夹,分别命名为“data, input, output, project”利用科学计量工具方式CiteSpace V进行可视化分析。Years Per Slice 设为1.0,strength设为cosine; scope 设置为within slices;网络裁剪为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Pathfinder.
1.3 Citespace 主要术语解释
节点(N)指研究对象,本研究节点分析主要针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节点出现在同一篇文章时,节点之间就存在共现关系,这种关系由连线(link)表示。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 Centrality)指节点位于其它节点间最短路线上的次数,是衡量节点重要性的关键指标之一。经过该节点次数越多,该节点中心度就越高。一般认为介中心性大于0.1为关键节点。
2 结果
2.1 作者分析
由图1所示,节点,字体大小与作者发文量呈正相关,作者间联系由连线表示。通过对作者共著网络(图1)和文献分析,目前中医研究失眠不是孤立的状态,作者研究方向多样,发散,内容交叉,重叠。其中贾跃进团队,李峰团队,刘宏伟团队,刘志敏团队以及何丽云团体等较为突出。
图1 作者合作关键团体
贾跃进团队主要研究名老中医经典病案,研究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失眠病人体质主要为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和湿热质。证型多为肝脾不调、枢机不利、冲任失调,分别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二仙汤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多选用解六郁之药,辅之安神重镇之品,治疗失眠效果十分明显[9-13]。刘宏伟团队主要研究卒中后气虚、气滞血瘀型失眠,发现活血化瘀方联合针刺督脉益脑安神的穴位可以通过调节血清5-HT及DA的分泌水平、提高卒中患者睡眠质量[14-16]。李峰团队治疗失眠时,主要从肝的病位角度出发,因肝主疏泄;主藏魂;万民归卧,则血归于肝。且该团队研究认为疏肝法除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之外,还可以缓解患者焦躁和抑郁状态。比如丹栀逍遥散联合艾司唑仑片有效率高达97.50%比只使用艾司唑仑片治疗高17.5%。刘志敏团队研究肝郁血虚证型舌部菌群,探讨口腔菌群对失眠患者舌象的影响[17-22]。上述团队的研究中均记载着失眠病位与肝的相关性,可见肝系异常所导致的失眠证型受到普遍关注,正如《普济本事方》所载:“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则说明睡眠与肝不受邪有关。
2.2 机构分析
图2表明,机构间联系开始打破区域桎梏,出现跨区域合作。比如北-广研究失眠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北-陕从脾胃辨证失眠,上-广合作致力于针灸对于卒中失眠安全性有效性分析。但是主流合作还是在以院校与附属医院为代表的同一区域内联系,形成机构合作群: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群,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群,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群,陕西中医药大学合作群。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群的特别之处在于近几年致力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失眠用药规律[23-27],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群关注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调查研究和系统评价[28-31],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群关注针刺和耳穴疗法对失眠的作用[32-35],针对研究卒中后失眠。而陕西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与失眠的关系[36-38]。可见跨地区机构尚未形成完整且密切的合作网,不利于领域内信息交流,共享。
图2 主要机构合作群
2.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章内核,是论文主要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共现,突变分析可以梳理发展脉络,揭示特定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研究热点[39-40]。由本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中医药治疗不寐的具体方法手段有针灸,推拿按摩,耳穴贴压,中药等,领域研究可以分为:失眠类别,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剂,观察指标,数据挖掘方法等方向。
2.3.1 失眠研究热点
忽略关键词“失眠,中医药”等在本研究中相对没有统计意义的词,合并同义关键词,如“卒中”=“中风”,结合图3和表1可知,“综述”“针灸”“中医护理”“临床观察”为主要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由此可见该领域文章发文主要阐述研究进展,其中针灸和中医护理的临床观察普遍受到学者关注。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前十)
针刺被发现可以干预与失眠密切相关两种递质以及免疫调节相关的细胞因子:(1)调节脑组织和外周血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即降低EPI,NE和DA,增加5-HT[41];(2)平衡氨基酸递质,通常情况下是减少谷氨酸(Glu),增加γ-氨基丁酸(GABA)[42-44];(3)提高下丘脑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等含量[45-46]。高希言等认为针刺配合透灸法60min可以明显缓解心脾两虚失眠导致的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型[47]。失眠患者中医护理主要基于3个角度:情志、饮食、耳穴按摩。中医认为五志过极或不足,引起气机失调,导致七情内伤,紊乱脏腑生理功能,营卫运行不畅;五味偏嗜影响脾胃生理功能,损害脾胃阳气或者导致痰,湿聚集,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引起失眠。因此失眠患者护理强调喜怒有节,恬淡虚无;合五味,饮食有节。而推拿按摩,药浴等外治法舒经活络,刺激气血循环,平调阴阳使患者得眠。比如对中风后老年恢复期患者进行时辰穴位护理按摩,可以改善中心肾不交型患者失眠症状[48];耳穴压豆中医护理干预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疏通经络,刺激相应脏腑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比如张菊如等耳穴压豆刺激心区,皮质下区联合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效果高达83%[49],李清萍等发现热灸加压豆耳穴对于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失眠的临床应用价值比口服艾司唑酮片更高[50]。
2.3.2 高频关键词分类
在本研究中,为了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更加综合,清晰,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了归纳和统计。领域研究可以分为:失眠类别,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剂,观察指标,数据挖掘方法等方向(见表2)。
表2 高频关键词分类
围绝经期失眠为代表的继发性失眠研究,其中心脾两虚证型出现次数最多,《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神失养,则神归无定所。高荣林教授认为,脾胃亏损和心脾血虚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脾胃不和引起中焦升降失司,浊气升而清气降,上扰心神而致失眠;心主血,脾统血,思虑伤脾,暗耗心血,导致心脾两虚,气血失调,心神失养而发失眠[51]。对于这类失眠患者,临床上常使用归脾汤治疗,而对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失眠或顽固性失眠患者,使用黄连阿胶汤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酸枣仁汤,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分别对应阴虚内热,胆郁痰扰,阴虚阳亢等导致的失眠。
失眠常用观察指标主要是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递质,细胞因子等。其中,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其昼夜释放的节律和趋势与习惯性睡眠时间高度同步,具有催眠的功效,对睡眠的启动和维持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褪黑素分泌与夜间睡意启动具有相关性[52-53]。相关研究发现,黄芩,桑叶等中药多含有褪黑素,针刺又可刺激MT1、MT2 mRNA表达[54-55]。
中医治疗失眠数据挖掘常用算法主要是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关联规则的实质是挖掘数据之间的的并发规律,并列关系,常使用apriori算法。如阚文博等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失眠中药配伍规律,名老中医失眠用药规律[27,56]。黄凯裕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治疗失眠的选穴主要集中在颈部以上,神门,督脉穴被选用次数最多,神门,太溪,四神聪这三个穴位同现次数最多[57]。聚类方法常用于失眠症状,证型,药症对应关系等研究[58-60]。利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失眠中药配伍规律,证症对应等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客观化研究。这有利于揭示其治疗本质,推动中医药发展,但是此类技术方法,需要在数据收集,清洗做到标准化的前提下,才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的数据结果。
3 总结和展望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报道,全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研究表面睡眠障碍干扰患者循环、内分泌、免疫等系统,诱发如高血压、冠心病、低血压性休克等相关系统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症发生的病因无外乎与外邪侵袭,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导致阳不入阴,营卫运行失常,气血失和,七情内伤,脏腑功能紊乱等。通过司富春总结发现,失眠证型多为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肝火炽盛和心肾不交[61]。临床治疗上常常使用重镇安神药配合补虚药,理气药或化痰祛瘀药,同时兼顾心,肝,胆,肾,脾,胃等病位。
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1日至今有关中医治疗失眠相关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近十年该领域作者研究方向多样且发散,研究内容有所交叉。但根据机构合作网络图分析,机构间合作网限制在特定区域内,跨地区机构交流合作未形成完整密切合作网络关系,这不利于打破学术高墙,阻碍了学术的交流。“针灸”“中医护理”“临床观察”作为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中医研究失眠相关临床研究变多,研究程度较深,涉及到失眠类别,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剂,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查阅文献后发现该领域前期主要集中在中医治疗失眠有效性研究,关于针灸,中药等治疗失眠的具体作用机制的文章很少,且中医治疗继发性失眠安全性缺乏研究,这些有可能成为相关学者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其一,本研究只选取了近十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本研究纳入国内相关文献,尚未与外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