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双抗疗法对老年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11-02冯勇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分水岭丁苯神经功能

冯勇

在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中,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复杂且不完全清楚[1]。大多数学者认为微栓塞和脑组织灌注不足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常用药物,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而且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机制间存在相同点与差异点,因此临床上广泛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的联合治疗,其中最常用的是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联合治疗,即为双抗疗法,但部分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寻找更有效或联合用药成为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2-3]。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新药,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抗脑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4-5]。为此笔者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以分析丁苯酞联合双抗疗法对老年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分水岭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年龄60~80岁;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时间在48 h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入组前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及恶性肿;凝血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性疾病;经影像学检查,患者有脑出血、颅内血肿等病史;存在精神或者智力障碍等。患者及家属治疗配合度较高,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降糖降脂、调节血压等,并给予抗感染、营养脑部神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双抗疗法,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931)50 mg/次,2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75 mg/次,1次/d。研究组实施丁苯酞联合双抗疗法,双抗疗法与对照组相同,另外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行静脉滴注,2次/d,100 ml/次,滴注时间不可过短,滴注1 h左右。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是否有出血情况,并给予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high shear viscosity,HSV)、血浆黏度(plasma shear viscosity,PSV)、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全血低切黏度(low shear viscosity,LSV)]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价,分值范围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牙龈、皮下、消化道等部位)。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后遗症,NIHSS评分下降程度高达85%及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伴有轻度的肢体障碍,NIHSS评分下降程度介于60%~84%;无效:患者症状、NIHSS评分等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7]。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V、PSV、HCT、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HSV、PSV、HCT、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LS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SV(mPa·s)LSV(mPa·s)HCT(%)ESR(m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0) 7.26±2.81 4.39±1.79*12.01±1.25 12.10±1.30 3.76±1.01 1.20±0.59*46.03±7.67 40.82±3.32*16.38±2.79 5.92±1.58*对照组(n=40) 7.38±3.02 5.94±1.63*11.87±1.34 11.94±1.28 3.69±0.99 3.15±1.32*46.22±6.98 43.51±3.54*16.47±3.02 8.67±1.36*t值 0.184 4.049 0.483 0.555 0.313 7.747 0.116 3.505 0.138 8.34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HSV(mPa·s)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研究组(n=40) 16.64±4.54 5.78±1.12 14.688 <0.05对照组(n=40) 16.71±4.09 7.49±1.65 13.222 <0.05 t值 0.072 5.423 P值 >0.05 <0.05

2.4 两组治疗期间出血情况对比

在治疗期间,两组出血率均较低,经药量稍做调整后缓解,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期间出血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分水岭型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两条主要动脉交界处的一种类型,可分为皮质型、皮质下型、混合型。有研究指出,脑灌注不足与微栓塞联合作用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机制,早期治疗不当易发展为进展性大面积脑梗死,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不容忽视[8-10]。据报道,分水岭型脑梗死在进展性脑梗死中较为常见,因此研究分水岭型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

以往的研究指出,动脉源性血栓中血小板的含量较高,因此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等动脉源性脑梗死意义重大[12];而心源性血栓富含红细胞/纤维蛋白,因此主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3]。但随着抗凝治疗与机械取栓的不断发展,以往的研究观点受到质疑,有研究指出,心源性脑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富含红细胞血栓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血栓中血小板与白细胞的比例也无显著差别[14-16]。目前分水岭型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主要是双抗、改善脑循环、调节脂质稳定斑块、扩大容积等。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常规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临床对该疾病的不断研究,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起到保护脑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17]。丁苯酞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其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恢复缺血区脑能量代谢、抗血栓形成等多重药理学作用[18]。笔者联合丁苯酞与双抗疗法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出血率均较低,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有研究指出,在脑梗死的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液处于高凝、高黏度、高凝集状态,血液黏度、HCT均呈现升高的状态,而且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这种变化不仅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还能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诱发疾病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9]。因此,有研究指出,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该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HSV、PSV、HCT、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HSV、PSV、HCT、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LS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双抗疗法治疗老年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较好,该种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而且对患者近期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分水岭丁苯神经功能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 择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人生有哪些分水岭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