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2021-11-02吴爱东刘慧丹
◎文/吴爱东 刘慧丹
一、引言
近年来,高技术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技术服务业具有技术密集性、知识外溢性和高创新性等特点,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产物,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根据可操作性和数据可得性原则,高技术服务业主要选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地质勘探业。本文采用2007—2017年数据,构建了产业融合指标体系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由于高技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会出现层次化,故而将高技术制造业从制造业中单独列出,测量双高产业的融合度,并分析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期能够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李烨、张广海(2018),胡迟(2019)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张志元(2020)认为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高水平开放、人才素质培养和利用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Feenstra(2014),王明涛、谢建国(2019)等学者从企业层面,直接利用制造业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指标来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李金昌(2019)学者从经济活力、绿色发展、创新效率、社会和谐、人民生活五个层面构建了指标体系;江小国(2019)从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个产业的线性关系研究:汪德华(2010)、阎璐彬(2013)、肖怡文(2020)等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正相关协同发展的长期稳定关系,且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另一种是两个产业的融合研究:高智(2019)等人通过构建面板Tobit模型,分析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认为两大产业主要通过制度和技术变革双重机制进行融合发展,并促进了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贺祥民、赖永剑(2020)认为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对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未突破门槛时,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促进作用较弱,但突破门槛限值后则均表现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进行的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影响研究,主要表现在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上,目前少有文献以构建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为基础,研究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涵盖制造业生产效率、创新水平,并体现制造业产业结构、绿色效益和开放水平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以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例,采用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业融合是如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的。
三、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技术融合
在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过程中,高技术服务业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的技术会向制造业输入,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复制性,所以高技术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输入制造业中,制造业企业就可以吸收和转化一项新技术,推动制造业经济发展和提升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横向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增加制造业高端化产品输出,优化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同时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两个产业融合过程中也会纵向开发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深化制造业技术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水平,加快制造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人才融合
在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过程中,会通过人才共享作用,促进产业间的人才流动。高技术服务业技术水平高、产业员工素质高且科研人员占比较大,在产业融合中,双方企业会出现人员流动,优化制造业产业人员结构,扩大科研人员比重,并对高水平的员工进行发掘、培养,从而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制造业生产团队。
(三)制度融合
在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过程中,两大产业间制度文化、组织结构不断交融,促进制造业管理模式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在提供高端技术服务的同时,制造业会逐渐完善自身发展体系,增大科研投入力度,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创造,这一过程为“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而增加了制造业科研产出成果,强化了制造业的产学研体系。
在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制造业技术和人才的优化,企业会配置技术密集度更高的设备,增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而制造业企业会扩大企业规模,制定高效率的制度管理,吸收高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企业循环模式。从国家层面上而言,可以规范制造业管理制度,优化制造业管理体系,合理整顿重污染、低效率制造业企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机制
四、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量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两个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
1.耦合协调模型。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不同发展水平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相同的耦合度,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来反映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耦合协调度公式为:
式(1)中,D表示协调度;C表示耦合度;T代表两个系统协同效应的综合指数;α和β分别表示两者在整个系统运行中的重要程度。研究中视两者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0.5。根据协调度D的大小分为7个阶段,如表1所示。
本文通过动力学仿真软件Workbench对某型号移动式筛分站采用的新型半内藏式液压马达驱动滚筒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对其工作状态进行仿真静力学分析和疲劳分析,用理论计算得到应力的值和仿真分析计算的值比较,证明了虚拟样机的准确性。同时,验证了机构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采用半内藏式液压马达驱动滚筒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表1 协调类型与判断标准
2.面板计量模型。采用2007—2017年数据,以我国30个省份(鉴于西藏、台湾、香港、澳门数据不可得故未采用)的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MHD(*)表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其构成指标经济绩效、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开放水平和绿色效益;CR表示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度;EDU表示人力资本;P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RD表示制造业研发投入水平;SIZE表示制造业企业规模;ε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制造业高质量评价指标选取。本文从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和绿色效益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制造业发展带动的经济增长效果和大致就业水平,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结构优化、人才优化和产品优化分别代表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人才优化促进制造业技术生产水平提升,进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价值水平攀升,产品优化展示制造业产品的制作工艺水平,从供给端提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加直观反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绿色效益水平可以反映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
2.产业融合测度指标选取。根据可行性与可比性原则,从经济绩效、产业结构、制度文化和发展规模四个方面构建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指标。具体指标和其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及权重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和线性插值法补足。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因素影响,生产总值以2007年为基期进行折算,高技术服务业产值采用第三产业折算系数折算,经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工业销售产值采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折算。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水平分析。我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区域分布上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2007—2010年东北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东部最低,东北地区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企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地拉动了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了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2007年后“西部大开发”政策已经落实,并且产生了政策红利,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2010年以后,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趋势较快,在2011年追赶上了位居第一的东北地区,其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四个地区一直稳居第一。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9—2012年出现了下滑趋势,到2013年才回升到2008年时的发展水平,后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速度较快,2017年四个地区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达到了0.7以上。
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度总体上是增加趋势,融合度在前、中期无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后期中部地区融合度最好,其次是东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在前期两个产业融合水平,基本上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当时高技术服务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的配套服务技术;中期为初级协调水平,此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出台,制造业提质增效和突破现有技术水平成为重要课题,高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性和高附加值可以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后期达到中级协调水平,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逐步磨合、适应,高技术服务业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地向制造业提供服务,制造业也可以从高技术服务业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制度。
2.基本回归结果分析。为了探究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是否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利用excel2010计算相关产业融合度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stata12.0软件估计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整体来看,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有正向影响,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产业融合度增长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水平。具体而言,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影响系数为0.35,双高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影响系数为0.62,高技术服务业和低技术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影响系数为0.31,无论是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还是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产业融合均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双高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更大。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的正向影响。产业融合对开放水平的影响系数为负,一部分原因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的出现,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也有不少企业战略性转型为内销企业,这导致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下降;另一部分原因是产业融合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了我国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位置,由技术引进逐渐转为自主技术创新,降低了引进国外技术的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费用。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推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上的实验结果正好佐证了这一结论,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制造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进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内生性检验。为了探究制造业发展是否会对其自身产生影响,即个体之间行为是否会对当前行为产生影响,故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加入到模型中,变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采用GMM法可以解决动态面板模型可能遇到的内生性问题。模型2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被解释变量,并加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滞后一阶作为解释变量。Arellano-Bond检验没有拒绝扰动项无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过度识别的Sargan检验也没有拒绝原假设,这些表明GMM估计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模型设定合理。从估计结果来看,GMM估计的结果与静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无较大的差异,各变量的系数除了大小略有变化外,符号未发生变化。即模型2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表3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回归结果
4.区域异质性分析。为了分析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参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发展综合水平,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将全国30个省份(鉴于西藏、台湾、香港、澳门数据不可得故未采用)分为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四个地区,实证模型和步骤与前文一致,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四个地区中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影响系数均为正,系数最大的为中部,其次是东部、西部和东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吸收了高技术服务业中较好的制度管理,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虽然产业融合程度达到了全国均值水平,但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学习高技术服务业中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能力。控制变量中对四大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对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这表明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其制造业研发投入回报率很高, 中部地区的研发投入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的研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进而为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各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表4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
五、结论和建议
采用2007—2017年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程度,且单独将高技术制造业从制造业中剥离,测算其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度,并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主要结论有: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第二,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前期高技术服务业和低技术制造业融合度较高,中后期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融合度较高。前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规模小,并且投入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人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促进经济效益增长和技术水平提升。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转型,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了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进而加快了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第三,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融合主要通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度对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西部和东北部。
根据上述结论,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深化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是目前三次产业发展的流行趋势,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首先需突破产业壁垒,放宽高技术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形成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交叉发展状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传统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交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双方技术外溢和管理制度学习,逐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其次优化和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体系也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政府应当加强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人才引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园,扩大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模,形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体系;再次是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相配套的技术水平,高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性可以弥补制造业升级中的技术短板,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 “合作—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并完善研发体系
研发投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影响,政府可以从资金支持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引导和强化我国制造业内部的研发体系,鼓励创造、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形成企业间良性竞争行为。在制造业生产落后区域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园区,激发该地区的制造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工艺升级,同时可以打破地区间技术传播壁垒,更快地将科研创新成果投入到生产中,从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和发展高素质就业人才
首先,增长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降低初高中学生的辍学率,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投入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和设备,扩大贫困地区高校规模;其次,高中以上的学校应增设与就业相关性更强的专业,政府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研学”机制,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和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项目中去,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学习,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具有针对性的高素质就业人才,增强制造业的科研创新活力。
(四)各地区因势利导,打造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发展体系
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相对成熟,在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具有领头和示范作用,未来通过政府引导,可以形成具有自主能力的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群;中部地区产业融合发展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由于具有优秀的区域位置和自然资源,可以在建立自主创新产业园区外,做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准备,学习成熟的管理制度文化,吸收饱和外溢的优秀就业人才;东北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发展较好,具有产业规模大、人工技术熟练等特点,政府可以通过规范产业制度管理来改进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投入高端生产设备带动制造业产品生产工艺,同时学习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逐渐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人口红利和技术红利,走技术引进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即通过引进中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提升制造业生产能力,同时制定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