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研究

2021-11-01孟哲徐燕子郭晓蓓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孟哲 徐燕子 郭晓蓓

摘要:在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是在西方的,我们通过百年的努力走过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中,从最早的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值得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必需结合社会主义文化、结合互联网新时代的大背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继承面临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是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指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与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矛盾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二者是相得益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在此过程中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变得更具有中国特色;其二是互联网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顺应潮流焕发生机的问题。这主要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是否能焕发生机的问题。有部分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说明传统的文化已经过时无用应被舍弃,这是典型的文化虚无主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互联网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空前的舞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实事求是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为互联网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找出一条创新型路径。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要先行

中华民族百年伟大复兴的征程胜利在望,关键时刻要回想起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深刻内涵。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必然之下我们也应防范偶然现象的出现。这个偶然即传统文化传承领域的良莠不齐,各种主义盛行,有秉持全面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也有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倾向都是错误的,在传统文化传承领域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能保证在传统文化传承领域不犯路线错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地位,是树立起文化自信的保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刺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先行一步。

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从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不难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價值与作用,也不难理解中央有关领导同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文化先行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她的国民日常生活是否有保障,而一个国家的文化的繁荣决定了她的国民是否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便是其中之一,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国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此起彼伏,前有黑格尔声称中国无哲学,后有胡适主张全盘西化,更有不少遗老遗少仍怀有天朝上邦的思想主张文化上闭关锁国者。

对于这些主义和倾向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者要坚决斗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向上的要毫不保留的弘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糟粕的要毫不保留的斗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坚持中央对文化传承工作“两有、两相、两创”的三方针。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民族复兴的主旋律。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种类丰富,其中大体分为古典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历史、科技、医学等几部分。其中各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举,为了便于介绍我们将其分为两类即主要从人文类和科技类进行介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类中,以古典文学为主的文化领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还包含着深厚的人生价值,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具有精神家园的意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延续的秘密,隐藏在以汉字为基础的诗词歌赋、人文典籍之中。从《论语》中的“和”思想到《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从《道德经》中“福祸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到《庄子》中的“逍遥游”人生理想境界。这些彰显着中国古代思想巨人智慧结晶的典籍和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宝库和精神家园。从最早的《诗》等到民国的《人间词话》以诗词歌赋为基础的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学习。又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面对困境的自信自强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每一个逆境中的青年人学习。在人文典籍中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兴衰起伏,通过有扬弃的学习可以让青年认识历史的规律。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批判继承让中国的青年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类中,以其注重实用性为人称道。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掌管天文的官员为农业服务,先秦时期的墨家就一度以“器物之巧”闻名中原,其后的科技主要有以为农业服务的天文气象学和农业机械、为军事服务的冶铁和锻造业、为商业发展起来的制瓷、造词、制丝以及中医药学等。创造出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伤寒杂病论》、地动仪、曲辕犁等具有明显实用色彩的典籍和工具。可见我国古代虽然一直以农业为本,但也因实际需要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实用性强的古代科技,尤其以“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科技我们学习和继承他的技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其背后蕴藏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每一个有志青年学习。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面对美欧等国家的打压制裁,国内的高端制造业受损严重,只因关键技术在别人手中,面对困局我们奋起直追必将技术垄断打破。在古代我们能造出火药,在新中国我们能造出原子弹,那么在新时代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科技强国的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瀚如烟海,大体上可以分为人文类和科技类,这两大类中有价值的东西数不胜举,每一个中国人都深受其影响,我们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将这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扬弃的继承,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弘扬出来,将糟粕部分剔除出去。积极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

三、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以高效、便捷、即时的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这种互联网化的趋势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文化领域里互联网将大量的文化信息汇集到云端,一方面极大的提升了文化普及率;另一方面也因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造成了各种主义盛行。毫无疑问新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因而21世纪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无疑是互联网及其附属领域。同时想要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多经济、法律、人才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撑。

(一)依托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近年来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商业”诞生了电子商务行业、“互联网+餐饮”诞生了外卖行业,可见互联网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同样,互联网在文化领域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互联网+文化”诞生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影视、音乐等诸多产品,比如近年来日益火爆的国产动漫影视作品《哪吒》、《姜子牙》等明显含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作品。其次在影视领域例如《流浪地球》中体现的“和”、“平等”思想明显是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播出以后全球观众反响剧烈,打破了“中国人拍不出科幻片”的谬论。可见不是拍不出科幻而是对传统底蕴挖掘不够到位,归根到底是没有树立文化自信。因此,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融合领域要做到有扬弃的继承与创新。一方面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掘出来并应用游戏、音乐、影视、文学等领域,广大文化产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IP,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也不用交专利费,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留给后来人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国家也应该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尤其是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这种不破坏环境、不消耗自然资源的还能带来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给予支持。但各地必须注意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照搬。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从而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

互联网平台优势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良性循环

新时代互联网平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现有的各大互联网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如果将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在抖音平台很火的西安、成都、重庆以及在哔哩哔哩平台很火的汉服文化。西安等城市能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结合从而造就了“网红城市”,同时还为当地的博物馆、自然与人文景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汉服文化在哔哩哔哩平台的火爆,引导了汉服产业与汉服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平台带来了用户,也为汉服的上下游企业带来了订单。这些双赢的例子是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良性循环的实证,平台推广用户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向中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又为互联网平台带来流量,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讲堂

疫情以来网络直播课程发展迅猛,相关的平台也日趋成熟,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也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有一档《百家讲坛》其中所讲的知识涵盖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国学内容,各大平台也有不少个人用户开展类似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科普,但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对电视节目冲击较大以及个人用户没有技术支撑,从而导致各种类似节目大都处于不温不火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相关的节目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倾斜,将这些节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平台应扶持一批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专家学者,将他们的知识和平台的流量结合,从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戴建业教授对古诗词与文学的传播,易中天教授对历史文化的传播等。国家如果能举办类似“青年大学习”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习”必将更有利于青少年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建构。

此外,在互联网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中,一方面要注意在立法层次上加强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的品牌认证,努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品牌、新路径;另一方面要注意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中一定要保持上下游市场的活力,防止市场垄断,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市场永葆生机活力,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小结

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在于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内涵,依托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依托互联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各个地区、行业实事求是的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构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转化能力,推动国家文化实力达到文化强国的层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先行。

参考文献

[1]陈先达.共产党人必修课—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204-227.

[2]姜喜任.论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三个方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139-143.

[3]张兆端.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J].东北师大学报,2017,(1):47-53.

作者简介:

1.孟哲(1999.12-),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系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徐燕子(1999.03-),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哲学、伦理学。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含菁咀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项目编号:S202011397006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