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01胡平吴玲
胡平 吴玲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持续、广泛、深入的发展,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针对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标准统一、双导师制、双元教材、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共同评定、双证考核”的原则,通过经验总结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双元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企业和社会各单位需要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根本、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培养目标不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相应的人才体系不够健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校不能清楚地定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向,学生毕业后自己都不知道到底从事什么工作。(2)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偏商务,在技能方面课程比较少。(3)师资不均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事经济管理类和计算机类的教师,在讲解商务理论和技术理论时不能兼备,这样就会影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4)缺少实践教学。尽管现在各院校都购置了实训软件,但是模拟软件跟企业实际商业运作环境还有很大差距,而商务行业本身是变化多端的,这样的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创新性。
二、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5G技术、物联网技术、AI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知名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国内专业电商人才服务商在《202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上注重于技能,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从2016年到2020年毕业生为例,从2016年毕业生120人到2020年毕业生260人,并且从事相关行业的毕业生达到了80%以上,平均薪酬在4000元-6000元。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需求,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信息,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架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有效的帮助。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认同合财文化,具有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掌握现代商务管理知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商务网站建设、管理、网络维护及信息采集与处理、网上交易、客户服务、网络营销与商务活动策划能力,具有“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锥形”人才。
三、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构建“4+4校企融合、创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作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产业优势、卓雅教育集团的企业优势和校级创新创业中心的学校优势,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升级“创业推动4+4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主体框架,完善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精品课程建设;在现有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引进企业导师、培养教学骨干、聘请电商精英”的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集实训、就业、创业于一体的高水平双师团队;按照“三主体、两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完善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条件;积极拓展与完善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的“双元导师、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实训基地;提高为社会提供会议、培训、考证等服务的专业水平。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下圖1所示。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工作任务,到复杂的工作任务;从单一的工作任务,到纵横一体化任务;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优化流程的能力,根据学生基本人文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姜大源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和全国职业教育课程联盟的课改成果,按照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具体如下图2所示。
该课程体系以“校中企”为基础,用实际岗位与项目为载体,分解课程内容,按照实际项目让教师带领学生,同时教会学生的岗位能力。
3.建立实训、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双师型创新实战教学团队
近几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一定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跟富有一支创新创业团队师资是分不开的。在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引进企业导师、培养教学骨干、聘请电商精英”的力度。具体如下:通过参加电子商务行业大型交流会,引进行业专家把脉专业发展;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培训、国内访问学者业务进修、双师型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邀请电子商务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双师”教学团队。校内的专任教师主要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同时,通过专兼职教师悉心研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建立“三主体、两中心、一基地”模式校内实训条件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促进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按照“三主体、两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建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个主体共同投入打造“电子商务技能实训中心(计划通过电商实务实训室和摄影美工实训室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中心(计划通过升级网店创业实训室实现)”和“一个电子商务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计划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实现)”,具体如下图3所示。安排校内外创业导师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专业共建。利用孵化系统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项目,将一些创业课程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2)人才共育。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主体优势,建立双方协同、全程参与的人才共育机制。(3)师资互培。建立校企双向聘任制度,实施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元制”模式。(4)资源共享。依托企业资源,深入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校企共用的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
5.建立“互助共赢、双基双挂”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校企合作的实训室基地建设既是发挥作用的基础又是高职院校学生入职前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合肥财经职业学院采取:(1)满足教学需要的原则,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自身条件,主动整合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制定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平台。(2)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原则。学校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基地可以从实习生中选拔优秀学子,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这样让校企达到双赢。(3)建立动态合作发展的原则。对于比较好的、发展稳定并具有积极合作意向的实训企业,我们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而有的实训基地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习基地的使用效果。(4)逐步推进“双基双挂”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得学校专职教师、企业兼职讲师、实习学生、学校以及合作企业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我们已经与天猫超市、安徽嘉日成集团、顺丰速运、和君纵达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与顺丰速运建立了“互助共赢、双基双挂”校外实训基地。
6.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提升专业能力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团队多次为肥西县桃花镇政府、长丰县农委、安徽三国集团、上海新兰德证券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中安巨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嘉日成集团、博学教育、安徽徽博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外贸国际旅行社、安徽金旅雅途国际旅行社、安徽好之旅国际旅行社、新安人才网、合肥市德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合肥柏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肥磐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合肥皖安汽保设备有限公司、合肥智澳培训学校等企业提供包括互联网+”环境下的销售实战、网店创建与运营实战、玩转店铺装修实战、赢在起点——职场新人成功之道、赢在细节——职场商务礼仪专项训练、赢在成交——职场新人七步成诗练就销售内功、赢在沟通——职场高品质沟通专项训练、赢在选人——公司高层领导选人用人面试专项培训、赢在管理——职场综合管理能力专项训练等职场卓越人士专题系列培训。同时,本团队积极整合专业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提供相应服务。
7.建好专业资源库并动态监控,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资源库就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提高专业水平。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团队负责人指定了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本专业学生的专升本考试信息、专业资格考证信息、参加技能大赛成绩信息、毕业工作单位信息、企业反馈信息等核心资料,为后期本教学团队分析本专业学生“人才共育”的成绩与效果以及将来完善“人才共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也满足了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士兵等群体对学历教育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的发展进程,加大职业资格的認证力度,建设动态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结语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本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联合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以按照“标准统一、双导师制、双元教材、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共同评定、双证考核”的原则协同育人,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菊,浅谈电子商务人才“双创”精神培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23):32-33.
[2]蒋良骏,张炫,闫铭,朱霓雯.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基于 就业岗位的视角[J].河北职业教育,2020,3:40-43.
[3]郑延.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05).
[4]韦向远,张钰.基于赛-教互动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36).
作者简介:胡平(1982.04- ),女,汉族,合肥人,本科,合肥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电子商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