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市龙爪槐烂皮病的鉴定

2021-11-01范明浩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

内蒙古林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孢子病原菌

范明浩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

龙爪槐属于豆科槐属植物,是国槐的芽变品种。其因树形优美、树冠伞形、观赏性佳、适应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城市庭院和街道绿化。龙爪槐原产于我国北部,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重要园林绿化树种。

2020年7月,笔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多个住宅小区的龙爪槐枝条上发现一种枝干病害,发病率高达57%,严重影响了龙爪槐的正常生长和园林绿化效果(图1)。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该病害的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形态学特征鉴定。通过采取柯赫式法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进行无伤和针刺接种时,刺伤和无伤处理接种病原菌均能出现与发病枝条相同的症状,刺伤接种的发病率(70%)远高于无伤接种的发病率(10%)。病原菌载孢体为分生孢子器,无黑色界限圈,单个孔口,黑色;多腔,共用腔室壁;产孢细胞近圆柱形,无色透明;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分生孢子透明无色,单孢,腊肠形。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对比相关参考文献,将病原菌认定为槐壳囊孢(Cytospora sophoraeBres.)。槐壳囊孢引起龙爪槐烂皮病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首次报道,龙爪槐烂皮病的鉴定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1 发病植株

一、材料与方法

1.病害的采集、症状描述、病原菌分离和纯化

龙爪槐病枝分别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学府花园小区和汇豪天下小区发病的植株,挑选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枝条,放入标本袋,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描述、切片、照相、形态学鉴定及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PDA)。

在超净工作台内用75%的酒精棉擦拭发病龙爪槐枝条表面的分生孢子器(点状物),待酒精挥发后用无菌刀片横切去分生孢子器的1/3,用无菌针挑取剩余分生孢子器上漏出的分生孢子放入准备好的无菌水内,在40 倍显微镜下稀释至每个视野30~50 个孢子。将孢子悬浮液涂于PDA 培养基上,在25℃条件下每2 小时观察一次,孢子萌发芽管的长度是孢子长度的3~5 倍,用无菌针挑取已经长好芽管的孢子,移送到PDA 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3 天后,切取菌落边缘菌丝进行纯化,将切取的菌丝接种到PDA 平板上,并将长好的菌种转接到PDA 斜面试管中,放置于冰箱中4℃保存备用。

2.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选取直径相近、长度相等的健康无病虫害的龙爪槐枝条进行离体培养。在枝条1/3 处用笔标记接种区域。采取针刺和自然无伤接种法进行接种试验处理,每个处理的接种区用医用酒精擦拭后,将直径7 毫米的病原菌菌饼接种于不同处理的接种区域,以不接菌种的PDA 块为空白对照,接种完成后用保鲜膜将浸有无菌水的棉花缠绕进行保湿,每个处理10 个枝条。将处理后的树枝做好标记,在25℃条件下培养,观察发病情况。

3.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选取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龙爪槐枝条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载孢体表面特征,徒手对载孢体进行切片,制成水载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病原菌的载孢体、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和分生孢子进行拍照、测量、描述形态特征,查阅菌物分类学资料进行病原菌种类的鉴定。

二、结果与分析

1.症状描述、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发病初期枝条由绿变黄,枝条上逐渐出现浅褐色斑点,再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深褐色坏死病斑,然后慢慢扩散到整个枝条,浅褐色斑点成熟后突破寄主树皮外露,病斑上出现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生或半埋生,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严重时可导致寄主枝条枯死(图2)。对龙爪槐枝条上的病斑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后获得一菌株纯培养物,编号为LZHB1。

图2 发病枝条

2.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刺伤接种病原菌的龙爪槐枝条上12 天长出分生孢子器,无伤接种20 天长出分生孢子器,两种接种方式表现出的发病症状与采集的龙爪槐发病枝条的症状一致;将发病枝条上的载孢体进行切片,发现其与自然发病的病原菌形态一致。人为制造伤口的处理发病率较高,自然状态无伤处理发病率低。由此可知,病原菌可通过自然孔口侵染龙爪槐枝条,但通过伤口进入龙爪槐体内发病更快。刺伤接种区域的针孔周围逐渐由绿变黄,最后出现与野生枝条上相同的点状物,发病率为70%(表1),空白对照区域没有染病现象(图3);自然无伤接种的枝条上同样出现了与发病枝条相同的黑色点状物,但对寄主危害较轻,发病率为10%(表1),未在其发病点周围出现明显的由绿变黄现象,说明病原菌通过自然孔口能侵入植株但发病程度轻,空白对照则不染病(图4)。

表1 不同病原菌接种方法对龙爪槐离体枝条的影响

图3 针刺接种

图4 无伤接种

3.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自然发病的龙爪槐枝条上分生孢子器埋生在树皮中,在枝条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突起,无黑色界限圈,分生孢子器近圆形,多腔室,腔室共用壁,形状不规则排列,分生孢子器大小为(97.3~217.7)微米×(84.1~164.2)微米,平均值为(157.5×124.1)微米(图5~7);分生孢子梗透明无色,近圆柱形,尖端较尖,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分生孢子梗大小为(11.4~20.2)微米×(0.7~1.3)微米,平均值为(1.1×14.9)微米(图8~9);分生孢子小,无色,单孢,腊肠形,分生孢子大小为(6.1~7.6)微米×(1.3~2.6)微米,平均值(6.8×1.9)微米(图10),该病原菌与范鑫磊描述的Cytosporasophorae形态相同。龙爪槐烂皮病病原菌于PDA 培养基上,初期菌落呈白色,背面淡白色,质地疏松,呈放射状向外扩展,后期菌落产生棕绿色色素,第5 天长满平板。培养基上培养未产生子实体(图11~12)。

三、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的龙爪槐枝条,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以及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鉴定,并采用柯赫式法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龙爪槐枝条上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壳囊孢属的Cytospora sophorae描述特征基本相同,只是分生孢子与前人研究的标本稍有不同。本文病原菌分生孢子大小为(6.1~7.6)微米×(1.3~2.6)微米,比范鑫磊等在甘肃省采集到的病原菌孢子大小(5.0~6.7)微米×(1.0~1.1)微米和潘彦平记载的孢子大小(4.8~6.6)微米×(0.6~1.8)微米均大,推测导致孢子大小不同的原因,可能与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地域环境的不同有关。柯赫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较容易通过伤口侵染龙爪槐植株,发病率高达70%,自然孔口也能侵染龙爪槐植株,但发病率只有10%,实验结果说明该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

壳囊孢属菌引起的腐烂病和枯枝病是林木的疑难病害,寄主范围广,能导致100 多种阔叶树和针叶树受害,使植物发生严重病害,给我国甚至世界的生态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壳囊孢属菌通常会侵染发生冻害、干旱、机械损伤、火灾以及土壤贫瘠地块树势衰弱的植株,植物抵抗力一旦降低就容易导致烂皮病的大面积发生。

采取适当的营林措施增强树木生长势,是防治壳囊孢属菌引起植物烂皮病的重要防治手段,如科学造林、适当修枝、及时清除衰老枝条及周围的杂草等。秋季植株进入休眠期后,将已经发生烂皮病的龙爪槐枝条及时修剪掉,并挖土深埋或进行焚烧,以防止病害蔓延;清除侵染源,修剪枝条时造成的伤口应及时涂抹防腐剂,防止二次感染;对于已经感染该病原菌的植株,除了清除侵染源外,还需进行化学防治,如喷施百菌清、双效灵、速保利等。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孢子病原菌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鸡 妈 妈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