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思创”三元融合:航空专业隐性教育新模式
2021-11-01刘战合罗明强
刘战合,罗明强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为提高高校教育能力,教育部于2018年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高教四十条”)中,重点强调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为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更加关注思政教育,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结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各项要求,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4]。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微观层面,或仅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一个角度出发,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机制等改革研究[5],或从两个方面的融合入手,开展了专创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研究[6];从教学理论来看,主要关注于课程、机制、方案等实施层面上,缺少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教学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尤其是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三元融合(以下合称“专思创”三元融合)视域出发的教学改革和实施,也缺乏宏观的系统性教育理论以指导“专思创”三元融合教育模式探索和实践;从教学层次上看,优秀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一本院校尤其是双一流院校优势地位明显,导致二本院校在教育能力和教改水平上受限。鉴于以上情况,考虑到航空类专业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知识、实践活动等方面具备极大优势,结合航空类专业教育,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对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概念进行创新性拓展,提出并建立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关联度概念和教育理论体系、“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新模式,研究了“专思创”融合的隐性教育实现途径,开展教育实践探索。
一、显性、隐性统一的“专思创”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高校本、专科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革研究主要着眼在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改进上,如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机制等改革方面。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多采用课程形式,具备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双创教育是近年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此推进的教学机制、教学过程完善和自我更新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流改革任务和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教学中“要坚持八个统一”,重点提出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这为长期的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等教学理论、体系、机制、实践过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完备的逻辑思路。结合理工类教学研究,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及新时代双创教育相关理论进行逻辑重组,可获得体系统一、内容自洽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从高校教育对象能力获得方式来讲,可以分为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两大类。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隐性教育概念最初提出主要目的是实现主流意识心态的“隐性”渗透[7-8],主要途径为历史课程、社会学教育、生计教育及宗教、慈善活动等。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思政教育采用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比较典型的显性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教育理论和发展观,同时,在20世纪末开始了隐性教育的探索和研究[8]。可以看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显性教育具备较为明显、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其教育主体、客体、媒介(教室)、教学方案、教学方式等均较为明显,传统上为一边倒的“说教”“独白”过程,教学主体(教师)、客体(学生)关系固定,尽管实施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但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及主动性往往较难得到充分提升。与显性教育形成对比,隐性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上主要表现为“隐蔽性”,教育主体、客体之间平等,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宽广,教学途径多样,教学氛围愉悦,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目的,是显性教育的核心补缺。
鉴于以上教学特点,在航空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逻辑横向拓展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中,构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理论关联度(如表1),形成更为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基于表1考虑,系统完整自洽的高校教育体系应全面覆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部分,按教育功能分类可分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三个体系,组成高等教育的闭环系统。
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内具有较高基础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其教育体系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理论课程主要设计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课程,如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教育过程与显性教育关联度更为密切。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为目的,往往与理论课程进行系统匹配设计,多以实践理论课内容的具体流程和重复为主,对新概念知识、技术发展新方向、学科前沿知识等较少涉及;同时实践课程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穿插开展,系统性较差。从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来看,实践课程重在提高隐性教育,但受限于传统教育方式特点,其与隐性教育关联度仍较低。
与专业教育相比,传统上的思政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的建设、理论的传授上,属于典型的显性教育,随着时代变迁,其“孤岛”“一边倒”效应逐渐凸显,学生抬头率较低。为改变这一现状,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已有部分思政教学工作者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实践活动以改善教学效果[5],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教学体系来看,以上尝试与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实践课程教学类似,但由于学习时间短、融入少等因素制约,与隐性教育的关联度依然较弱。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论断基础上,强调高校教育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隐性教育先天优势的课程思政正是这一要求的合理推进,与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内容,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可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过程,在知识传递同时实现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引领。
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改革必然结果,双创教育更注重学生对已有理论知识的再升级和工程实现能力,可分为创新和创业两类。创新专注于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可以是科学理论体系、科学解决方案、工程关键技术的突破,也可是应用方法、应用方向、应用措施的改进,对培养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于专业课的“大水漫灌式”,双创教育大多采用指导式、项目式、课题式、讨论式等主体、客体近乎平等的交流方式,利于学习者接受,提高学习效率、知识获得感,有较为明显的隐性教育特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创新教育有一定区别,一般聚焦市场需求,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对项目的组织能力、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对团队的领导能力等;创业的过程必然是团队共担的过程,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结合科技创新,高校师生共创具有显著的隐性教育潜质,可培养回报国家、反馈社会的优良品德。
二、“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模式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同时包含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过程,尤其是课程思政的融入,使高校教学体系成为一个系统完整自洽的教育系统。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互为补充,同向而行。专业教育是“骨”,为学生构建完整的自然、人文社科知识体系;思政教育是“血”,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双创教育是“肉”,通过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基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关联度概念,从其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体系教育过程来看,三者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必要,经过课程思政、双创教育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及时补位,高校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表现出理论一致性和系统完整自洽性,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即“专思创”三元融合)如图1示意。
图1 “专思创”三元融合示意
不同的教育体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不同影响,以“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模式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能力培养视角,二者之间逻辑关系示意如图2。
图2 显性、隐性教育路线与能力培养关系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新模式探索实践,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两方面厘清高校教育体系内容,根据不同教育体系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关联度强弱,显性教育主要采用思政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形式,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案实施,学生将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意识及分辨能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有较系统理解,掌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储备、专业基本应用能力,并对相关行业发展有一定了解,具备显性能力(可通过传统方法予以识别或判断,如考试、问卷)。
隐性教育主要采用实践课程、课堂思政、创新创业等教育形式,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课程讲解、项目研究、活动开展、学科竞赛组织过程中,以真实行动感染学生,隐性引领价值观和知识传递,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具备思想政治意识并具备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解决工程应用的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家国情怀意识、奉献担当精神(即隐性能力),隐性能力具有传统方法难以考核的特点。有效结合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图2中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路线仅为考虑主要因素的影响结果,另一方面,根据表1关联度强弱关系,例如在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的改进实现一定的隐性教育,同理,隐性教育的实践课程、课程思政、双创教育体系也可实现部分显性教育,这种可能性为“专思创”三元融合的隐性教育新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实现路径
航空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国防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已建设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扎实的航空科学系统;航空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航空科学体系也由弱渐强,在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思政元素、创新创业等方面具有优秀的教育基因。一个系统完整自洽的高校教育体系应同时满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完备性,也需满足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自洽性,而传统教育较多关注显性教育,且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孤立进行、各行各路,与同向同行的要求相距较远,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与“专思创”三元的关联度强弱关系出发,结合学校在航空相关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详细开展隐性教育模式探索实践确有必要。
(一)显性教育“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的嵌入
从本科专业教育来看,航空类相关专业教育较为传统,显性教育主要从理论课程和思政课程来分析,理论课程体系为阶梯螺旋上升式,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基础课程为该专业后续需要的必要工具,如思政类、基础数学类、力学类、制图类、计算机类等。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专业知识提供专业概念、专业工具,如工程数学、学科先导课等,有针对性地帮学生建立专业核心课需要的专业视角和专业学习基础。专业核心课主要培养具有较深较广本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根据专业区别具有较明显的科学或工程属性。
根据课程特点和“专思创”三元融合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方面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改进隐性教学效果。对基础课程,为改变教学与专业知识内容相“孤立”现状,专业教师主动与基础课程教师保持沟通,反映后续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背景、专业应用方向、基础课程需求,提高基础课程老师对各专业的概念性认识,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未来专业技术发展,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改进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客体(学生)关系,提高教学平等地位、改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隐性能力;同时,通过锻炼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结合创业基础课程、创新讲座、基础学科竞赛,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隐性能力。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航空类专业以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动力、飞行器制造为核心,相关学科包括航空材料、飞行器质量控制、飞行器适航技术等方向。以飞行器设计为例,课程涉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与系统、飞行器结构力学、飞行力学、飞行器控制等专业课。在教学改革中可从两方面来提高“专思创”三元融合深度:一是根据课程特点丰富教学内容,着眼学科发展前景,系统化课程体系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逻辑,适时添加学科前沿热点、发展方向及以该学科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方向;二是探索建立新概念飞行器设计的项目式、科研方向或兴趣聚合的团队式、社会热点的讨论式、学术理论聚焦的课题式、专注市场应用的双创式或多种途径混合式等多种教学形式,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创新知识等隐性能力,以推进双创教育氛围的形成。
对思政课程体系,为提高教学活力和隐性教学融入深度,改变传统说教式“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可充分结合慕课式、翻转式、讨论式、实践活动等方法,适当引入未来学生可能修读的专业学科热点、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将思政课程基本概念、哲学基本理论等用于时事分析、课程学习,将方法论用于指导自然科学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隐性思考和分析能力。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践,思政教育也是如此。在思政教育课程进行中,设计合理的思政话题、议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和分析,如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哲学问题、航空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中涉及的思政知识、航空航天科学家和英雄的背后爱国报国事迹、航空飞行器从无到有再到强过程中诞生的勇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航及无人机应用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结合航空科普、航空文化月、航空精神宣传等思政实践活动,以爱国教育基地航空馆为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等隐性能力。
(二)隐性教育“专思创”三元融合的教学策略
从专业教育培养角度看,实践课程可分为理论实验课、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理论实验课一般与对应课程内容相关,是基础理论知识、概念的实践认识验证,结合航空专业发展脉络、专业相关性等,为学生提供明晰的奋斗方向,通过科学试验,锻炼学生客观求真、团结合作、工匠精神等科学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专业实习包含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航空类相关专业多在中航工业、中电集团等思政元素浓厚的合作基地开展,通过专业教师和实习教师的相互配合,在实习中融入航空专业知识、深化核心课程内容,深刻理解航空专业的工程应用、实践意义,以实习基地思政氛围为牵引,将实习教师专业素养、航空拼搏精神、航空奉献情怀、航空创新精神等有效融合实习过程,协同推进学生对专业的应用能力、思政意识等隐性能力。课程设计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必要结合体,是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提升,要求学生或学生团队以独立方式研究完成,航空类专业匹配设计小型无人机设计制作实践、飞行器结构与系统课程设计、飞行器总体设计课程设计、航空发动机设计等,课程设计融合多个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团队,全程参与概念设计、仿真分析、数据采集、分析论证、模型制作、试飞验证等工作,以平等地位感染学生并引领学生追求创新、树立人生正确目标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项目式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讨论共进等方式,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隐性融入责任担当、拼搏奋斗、勇于创新、航空报国等优秀航空精神,实现专业能力、思政意识、创新思维的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可以延伸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双创教育内容中,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几门独立课程,本质上应是一种融入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文件,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在开展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双创教育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形式“隐蔽”地完成思政教育,感染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优秀的专业素养、科学求真的隐性能力。以专业课程实施为例,基于典型人物和事件两个维度,建立面向专业教学的思政元素案例库,结合中外航空科学发展历史不同特点,使学生了解航空科学发展始末,根据理论课程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同特点,总结早期航空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其勇于探索、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航空爱国精神。对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系统性总结,完成共性知识点构建,映射至思政元素的人物和事件案例,使学生在真实历史中学,在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团结奋进中感染,同时,有效融入航空工业创新创业实践案例、以哲学理论视野看专业知识体系,以专业驱动的项目式、课题式活动等为载体,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变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为教师学生均为主体,使学生在专业中积极实践、实践中勇于创新、创新中建立价值观,隐性提高学生思政意识、专业钻研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新趋势,双创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之外的一种重要教育体系,作为核心补充,双创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家国责任意识等。首先,如前结合专业教育中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开展的项目式、课题式方法融入双创意识推进教育水平。其次,以“互联网+”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双创活动,采用项目式(或课题式)团队进化机制,优选部分组织能力强、团队意识浓、科研能力强、勇于进取拼搏的团队组建双创团队,以航空科学为核心、兼顾相关学科,由专业指导教师参与确定新概念飞行器研究目标,基于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通过总体参数设计、空气动力学性能、结构力学性能、飞行力学性能仿真分析,优化飞行器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方案制作、飞行试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航空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为航空奉献青春、为航空努力拼搏、为航空未来创新的积极意识,结合“互联网+”(主赛道及红色之旅赛道)、“挑战杯”、“创青春”、“航空文化月”、“航空下乡”等双创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尊重科学、诚实守信、航空自信的价值观。
(三)项目式“专思创”三元融合教学实践
以项目式双创活动为主线,以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双翼,立足航空科学技术,从项目和技术两个维度构建双创活动培养路线:项目需求(技术需求)→市场痛点(技术难点)→创新产品(创新技术)→输出产品(生产工艺)→产品专利(技术理论)→推向市场(技术改进),依据思政教育、专业知识教育需求,凝练“专思创”三元融合关键点,如表2。结合双创活动基本过程,全过程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构筑思政元素集合(关注国家发展、航空报国、家国情怀、勇于创新、责任担当、诚信友善、道德品质等)和专业知识体系(方向把握、解决专业问题、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依据双创团队和个人特性,在双创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带来体验感、参与感、自信感、获得感,正向影响专业课程体系、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隐性能力。
表2 项目式“专思创”三元融合教育模式示意
笔者通过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项目式“专思创”三元融合构建与实践,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思政认知、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和体会,并结合多项新概念布局无人机的设计制作、飞行试验,真实参与新概念飞行器设计研究,使学生在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勇于拼搏等思政意识及创新创业精神。自2016年以来,笔者指导的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国赛奖项5次、省赛奖30余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7项、省级立项20余项,团队学生发表飞行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学生团队获学校第二届(2019)“最美郑航人”称号,凸显了“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实践效果。
四、结语
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高校教育实际,对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内涵进行创新性拓展,提出了显性、隐性统一的“专思创”教育理念,建立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关联度概念,初步构建了逻辑统一、内容自洽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考虑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在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上的互补性,提出并研究了“专思创”三元融合隐性教育模式,分析了其理论内涵、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了显性、隐性能力与各教育体系的内在关系。以航空类专业教育为例,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实践课程、课程思政、双创教育等维度详细研究了隐性教育“专思创”三元融合策略,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