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同成熟程度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
2021-11-01王博强
王博强
(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肾病科 湖北 谷城 441700)
作为严重的肾脏疾病,尿毒症等终末期肾病患者往往需要借助血液透析改善体内代谢产物聚集等情况,需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有效的生命质量[1]。通过大量实践表明,临床首选的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主要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有并发症少、治疗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局部损伤、动脉瘤形成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患者治疗后仍存在血管狭窄和栓塞等情况,不利于患者预后[2]。因此,在术后配合有效、科学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这一现象。基于上述背景,为明确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CT检查在不同成熟程度动静脉内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于我院就诊的60例尿毒症造瘘术患者展开研究,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并行造瘘术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入选对象均接受前臂静脉造瘘术治疗,其性别、年龄及原发病构成情况为: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上限74岁,下限24岁,均值(52.46±2.79)岁;原发病包括1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4例多囊肾患者,9例慢性肾炎患者,13例高血压肾病患者,以及其他疾病导致尿毒症患者22例。
1.2 方法
血管CT检查:选用GE Optima 64排螺旋CT机,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将手掌向上摆放紧贴于身旁,经留置针将90 mL造影剂注入,控制注入速率为5 mL/s,随后将30 mL 0.9%氯化钠溶液以同样的速率注入,定位胸腹部后进行CT扫描,检查锁骨、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尖部位,对于存在上肢肿胀的患者,进一步扩大扫描范围到肩部。设置电压为120 kV,电流为350 mA,层厚为1.25 mm。采用触发扫描方式开展血管CT扫描,随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增强扫描、血管重建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EPIQ 7C型),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调节线性超声探头频率为6.0 MHz,于吻合口3~4 cm的头静脉和桡动脉部位放置探头,叮嘱患者伸直上肢,观察血管色彩分布情况、血管走向、血管厚度以及头静脉内径情况等,观察内瘘管成熟度,随后通过脉冲频谱进行分析[3]。
1.3 观察指标
通过血管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方式评估患者造瘘术后1周、4周以及8周内瘘管内径、内瘘管血流量、内瘘管血流速度等情况,明确静脉内瘘成熟情况,以对侧肢体同名部位超声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内管横截面积以超声描画内瘘口的轨迹计算,内瘘管血流量为瘘血流速度和血管横截面积的乘积,瘘血流速度通过多普勒频谱分析得出,内瘘管内径通过多普勒超声图像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经χ²检验,通过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s)方式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检查选择造瘘术可用静脉情况分析
血管CT检查对造瘘术静脉选择的可用血管数量显著多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见表1。
表1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检查选择造瘘术可用静脉情况 单位:个
表1(续)
2.2 造瘘术后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
术后4周动脉内瘘血流量、内瘘管血流速度及内瘘管内径相比术后1周显著增大,术后8周增大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造瘘术后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s)
表2 造瘘术后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s)
注:与术后1周比较,*P<0.05;与术后4周比较,#P<0.05。
时间 内瘘血流量/(mL·min-1)内瘘管血流速度/(m·s-1)内瘘管内径/mm术后1周 321.45±80.02 51.24±9.27 3.26±0.12术后4周 587.43±92.36* 64.52±10.13* 4.49±0.21*术后8周 843.35±107.48*# 69.61±12.47*# 5.82±0.51*#
3 讨论
在自体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中,由于需长时间滞留管,导致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血管闭塞、瘘管狭窄以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表现,对造瘘术的有效性和成功性造成不利影响[4]。因此,术前血管的选择十分重要,包括血液供应情况、管径大小、血管部位等。常规术前检查主要是通过绑止血带、ALLEN试验、触摸动脉搏动等情况评估静脉充盈情况,但上述检查无法准确地掌握静脉通畅与否、动静脉管径的具体数值以及动脉血流量等,尤其是肥胖患者、静脉位置较深患者、发生外周血管病变的老年患者等,对于血管通路的选择和维护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为使患者造瘘术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受到保障,临床多借助不同的影像学技术指导造瘘静脉的选择,并在术后通过影像学技术完成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评估。相关研究调查[6]结果显示,血管CT成像技术在静脉血管通路选择的应用中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准确性、特异性良好等特点,且所生成的图像相对更加清晰,有较高的图像重建优势和空间分辨率优势。有关文献报道[7]提出,血管CT成像在前臂动脉和前臂静脉的血管成像及图像重建中能将血管的内径、壁厚、走向、部位等情况,通过伪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充分将血管内瘘解剖结构显示出来,对于评估内瘘的解剖情况和内瘘位置的定位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经济、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在狭窄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敏感性较高,同时在血栓形成的评估中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优势[8]。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作为一项量化评估技术,能直接将桡动脉管腔和管壁、头静脉管腔和管壁、动静脉瘘口的血流情况和解剖情况显示出来,对于血流量的动态检测,相比血管CT优势显著[9]。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检查均能为造瘘术前可用静脉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造瘘术静脉选择的可用血管数量明显少于血管CT检查,说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静脉解剖结构术后检查的评估中有一定优势。造瘘术后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检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动脉内瘘血流量、内瘘管血流速度及内瘘管内径相比术后1周状态明显增加,提示动静脉造瘘后需要一定内瘘成熟的时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检查能进一步评估内瘘成熟情况。与赵迎忠[10]等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可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无创等优点,同时联合应用血管CT检查能帮助明确血管的清晰走行情况,提高对狭窄血管判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管CT检查均能为造瘘术血管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而血管CT检查能帮助获取更加清晰的血管走行图,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狭窄血管判断的不足之处,对于评估术后动静脉内瘘成熟程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