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的研究进展*

2021-11-01周新萍

科技与创新 2021年20期
关键词:智能化分类居民

周新萍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1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生活垃圾分类涉及的过程复杂,且具有动态性,很难形成规范统一的模式,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模式[1-3]。对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为垃圾分类在全国的推行提供参考。

1 生活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种类繁多,目前中国分类主要依据的是“三化四分”的原则,三化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四分指分类投放、分类回收、分类利用、分类处置。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选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手工分类,不仅仅效率低,还存在众多的痛点,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生活垃圾分类痛点

2 生活垃圾分类的智能化

2.1 生活垃圾分类的智能化管理

为了能够解决以上生活垃圾的种种痛点,各种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化分类应运而生[4-7]。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如图1 所示。

图1 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示意图

2.2 生活垃圾分类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国内,上海给每户家庭办理一张智能IC 卡,杭州则通过居民贴上智能绿色二维码,北京采取居民下载“分一分”APP,虽然形式各异,但是这些垃圾分类的智能化都侧重解决生活垃圾分类的前端管理问题。例如居民投放垃圾时通过智能化设备可以及时了解当前的政策;通过积分兑换礼物的形式提高居民的参与;通过配套的智能垃圾箱可以采集数据,实现对投放垃圾的质量称量,并通过大数据传输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平台。此外,智能垃圾运输设备上安装了GPS 监控装备和过磅系统,能够实时优化车辆在收运途中的路线。

国外,日本利用遥感技术,先进的垃圾传感设备、压缩设备等,实现自动化二次分拣,在垃圾循环再利用方面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新加坡侧重智能监督模式;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则利用各种智能垃圾桶与地下管道相连,运输至远郊,自动分离到不同容器,并进行末端处置,实现了垃圾分类全程自动化。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典型模式如表2 所示。

表2 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的典型模式

杭州“虎哥模式”垃圾智能化分类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2 杭州“虎哥模式”垃圾智能化分类图

3 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存在的问题

智能垃圾分类虽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也呈现出诸多问题。

民众参与度低。垃圾分类,出现“政府热、民众冷”现象。如上海政府一年投入垃圾分类的相关费用多达4 亿元,但市民仍参与较少。上海市实施的绿色账户积分制度,可现实是,在已发放的近600 多万账户卡中,约有一半的账户卡尚未被使用。激励措施遇冷,折射出民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低下。

信息不对称。如上海已在实践中探索撤除公共垃圾桶,改之以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对此,部分小区居民选择将垃圾扔在楼道上以示抗议;有小区在妥协下实施了每层加设分类桶的替代方法,导致实效大大削弱。

运动式执法。如厦门市行政执法局在垃圾分类行动开展以来,于主城区共出动超过2.5 万人次,进社区280 批次,纠正行为近7 000 起。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换得居民垃圾分类的信息,这是典型的“运动式执法”,缺乏体系化监管。

全生态链的不完整。生活垃圾分类的全生态链涉及环节较多,从前端的分类,中端的运输、二次分拣,再到后续的处理和回收,目前尤其是后续的回收产业链不够成熟,参与的商家较少。

4 推进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的建议

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智能化的应用并不普遍,仅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智能化分类。但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上面分析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思路。

撤筒与定时定点投放。结合“互联网+”,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撤除城市的公共垃圾筒,居民生活垃圾按定时定点投放,能够有效降低监督成本,扩大监督的范围和效果,是现有的解决垃圾分类监管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成熟的做法,如日本。

结合“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线上多方信息沟通平台。市民可以在上面讨论有关垃圾分类的话题,发表评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于垃圾分类、转运、处理各环节中的意见与需求,互相科普分类知识。政府各部门也可进行线上交流,沟通信息。这样既能便于听取民意、及时回应居民诉求,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协同治理提供了开放化、社会化、集成化的政府信息服务,又大幅提升了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同时,从物联网与沟通平台上可获取海量数据,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限制,实现多方信息共享,加强对垃圾治理的管理。

巧用“互联网+”,因地制宜。例如北京市东城区某公寓楼下安装了架子,每个架子可以放30 多个小桶;每个小桶内装有磁卡,并写明属于哪一户;居民在家做好厨余分类,随时可以把小桶放在架子上;厨余收集员每天清运3 次,清运时给每户的厨余垃圾称重并刷卡积分。这种模式不像大型的智能垃圾桶那样成本高,而且同样是发垃圾桶,该模式巧妙地将硬件和“互联网+”结合,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优势显而易见。

对于“干湿分离”的家庭垃圾,利用互联网“上门回收”。如北京的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回收公司给社区每户都免费发放了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并且“一户一码”,蓝色垃圾袋是用来装可以回收再生的干垃圾的,绿色垃圾袋是用来装瓜果蔬菜这类厨余垃圾的。在处理干垃圾时,居民只需要点击微信小程序中的“呼叫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回收员上门。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西洼地社区在“干湿分离”之前每天产生3 t 生活垃圾,“可回收率”几乎是零;而现在通过“上门回收”产生干垃圾近400 kg,“可回收率”明显提升。

5 展望

根据住建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到2025 年底前,全国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垃圾分类进入一个“强制时代”。智能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创新技术的融入,必将打造更多的智能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的智能化体系。

猜你喜欢

智能化分类居民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