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江生态经济推波助澜汉江流域驶入追赶超越快车道

2021-11-01撰文马佳

陕西画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汉江流域生态

撰文/马佳

汉江支流坝河发源于安康市平利县境内,为平利县域最长的河流 柳伟 摄

在保护水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平利县的现代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 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供图

如果说流经陕西的三条大河都有自己的性格,黄河无疑是激昂澎湃无往不胜,渭河是厚重灿烂让人追忆,那汉江则是温婉、沉静,波澜不惊的,如同一位历经沧桑坐看云卷云舒的智者,静静守护着沿岸的子民。

汉江,古称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一般认为中源是汉江的主源头,漾水所在的宁强县城享有“汉江第一城”的美誉。汉水从宁强县出发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在武汉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对比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中描述的示意图不难发现,黄河和长江的河道都与如今所见并不相同,中途几经改道,唯有汉江与今天的地图绘制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在这些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汉江是最早成形的一条大河,是沟通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文明的重要纽带。两千多年前孟子在《滕文公下》里讲:“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由此可见历史上汉江的地位,是和长江、黄河并驾齐驱不分伯仲。让我们乘着汉江这条时空之船,一起领略江中颗颗明珠焕发的神采,以孕育生命奇迹、光耀文明进程、彪炳历史史册、惠及天下苍生的不同视角来膜拜汉江流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带来的震撼。

汉江流域的宁强是古羌族聚居地。羌绣,被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羌绣传承,后继有人 黎德华 摄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40年的保护持久战反映出洋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出色 杨连江 摄

汉江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曾经在这里诞生的生命奇迹至今依然让人叹为观止。几年前,有人在宁强县汉源镇一座山上开山取石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石头,多种颜色且石头里有图案,经地质专家勘查后确定,这些石头是距今五亿三千万年的古生物化石,有珊瑚化石、三叶虫化石、海百合化石,还有一种笔石的化石,非常丰富,这些沉睡亿年的海底精灵化石的横空面世,意味着距现在四亿三千万年前后,这里是怎样壮观的一幅画面!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无数生物在这片海洋遨游,让人无限遐想。沧海巨变,待秦岭山脉崛起后,这里又成为了另一批国家级珍稀生命栖息的宝地。古老的宁强古称宁羌,这里还是中国古羌族聚居地,几千年来,羌族依汉水而居,积淀了丰厚而神秘的羌族文化,2008年宁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羌文化保护实验区。

来到秦岭南麓、汉江之滨的陕西洋县,1981年5月23日发现了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已经灭亡的珍稀鸟类——野生朱鹮,这个消息引起了轰动,就此拉开世界朱鹮保护大幕。40年来,政府、专家、当地群众携手密织保护网,朱鹮迅速开枝散叶,种群数量7000余只,从最开始的“孤羽七只”到现在的千鸟竞翔,一场跨越40年悉心护救的持久战,是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拯救濒临灭绝物种的奇迹!因为秦岭巴山和汉江流域,陕西留住了人类最珍贵的朋友。秦岭就像一道屏障,造就了汉江流域上游动植物叹为观止的多样性,除了朱鹮,这里还栖息着金丝猴、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三秦儿女将这四种珍稀国宝亲昵地称为“秦岭四宝”。在陕西西安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就是以“秦岭四宝”为原型创作,这些朝气蓬勃的吉祥物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借助体育的窗口,向世人展示出陕西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承诺和担当。

随着汉水又来到安康石泉,这里是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的出生地,珍贵异常。一枚小小的鎏金铜蚕不仅是汉朝养蚕业的化身和古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千年后“一带一路”的历史象征,向世人讲述着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兴盛。同样在汉水之滨的城固人张骞,揣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启了通往西域的征程,打通中亚、西亚,连接欧洲,开辟古丝绸之路的千年传奇,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这一切的奇迹都是从汉江之滨孕育并发展的。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红寺湖 李军平 摄

又是在汉江之畔,汉王刘邦以此地为根基,韬光养晦拜将登坛。在中国历史上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大汉王朝,是在汉江流域崛起的政权,汉水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个“汉”字,道不完的历史文化集大成者!

跨越千万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战略性工程,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汉中起点,这里不仅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汉江、丹江的发源地、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也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70%的“蓄水者”,有效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问题,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河水日夜不休千里奔流的半月之后,即12月27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江水正式进入北京市民家中。2019年9月5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50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我省扎实履行汉江上游水源涵养地深护责任,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有了保证。自2003年开工以来,陕南力排万难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在“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的抉择中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可歌可泣、世人敬佩。汉江,又一次用她的宽厚、包容和兼济天下的方式惠及万民,泽被后世。

位于汉江上游段的滨江新区龙岗大桥,有效连接了汉江南北两岸的行政区域和经济带,加快了周边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程俊 摄

水文守护者正在汉江采集数据 李军平 摄

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得到持久有力的保障的大前提下,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南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三大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产业体系,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成效明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种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交通方面,着力打造内外通畅、网络完善、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促进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外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陕南经济增速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汉江流域在2018年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处于汉江上游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全境被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不仅为陕南开放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陕西打通向南开放通道提供了可能。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首先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其次要引领改革、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再次要点面结合、纵横联动,强化上下游协同,推动流域发展迈上新台阶;最后要以人为本,富民惠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提升能力、创造财富的机会。

时代赋予古老的汉江新的历史使命。汉江生态经济推波助澜,推动汉江流域驶入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车道。

“秦岭四宝”作为十四运的吉祥物,向世人展示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马佳 摄

猜你喜欢

汉江流域生态
区域联动护流域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千里之外
汉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