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圈文化”反思

2021-11-01张颐武

中国文艺评论 2021年10期
关键词:饭圈演艺偶像

张颐武

一、当下的“饭圈文化”现象

最近,“粉丝文化”和“饭圈文化”让社会各方为之瞩目,形成了纷纭复杂的社会议题。“粉丝”和“饭圈”这两个词的来源都和英文单词“fans”相关,可以说都是这一英文词汇的延伸。“粉丝”指的是单一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所构成的相对固定的群体即是“饭圈”,也就是因迷恋一个“偶像”而形成的圈子。在文化娱乐领域中,一个个明星的“粉丝”由于共同的喜好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个不同的“饭圈”。一般来说,“饭圈”就是围绕某个明星建构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群体。他们之间通过虚拟的网络建立常态化联系,也会在现实中直接参与明星的种种活动,为自己喜爱的明星“打榜”、购买相关的产品、制造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参与线下众筹,也参加相关方组织的见面会等活动,形成了在线上线下都非常活跃的群体。近来,这种“饭圈文化”的活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和批评,其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切。公众和社会强烈要求将“饭圈文化”加以整顿和清理,避免其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地扩大。

应该说,“粉丝文化”是一种被“偶像”所吸引、在崇拜“偶像”之中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是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并不是新出现的情况,在不同文化中的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所表现,但从来都是在青年中产生较大影响。但到了大众文化时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巨大,“粉丝文化”或“饭圈文化”的表现就更为突出,形成的影响更为广泛,造成的社会效应也就更为强烈。这种文化一方面是围绕着演艺界的明星出现的,另一方面主要存在于青少年之中,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在当下的社会中,青少年的消费能力前所未有地增强,而当下视觉文化的发达和网络世界的缤纷现实,让青少年群体对于明星的迷恋有了更为突出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发达,他们的声音被进一步放大,受到了社会的瞩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不同的粉丝所构成的诸多“饭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形成了一股不能小觑的力量,对于“偶像”的发展和活动,有着切实的经济方面和形象方面的关键性支撑。

“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的核心在于“粉丝”和“偶像”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这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在“偶像”的身上,有“粉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寄托了他们关于人生的某些关键的想象。从青少年的发展角度观察,在当代生活中,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一般中等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没有温饱之忧,基本生活有保障,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可支配的能力,足以支撑自己的“追星”消费。同时,他们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多方面、全方位的约束和要求,他们内在的情感和青春期的一些想象和诉求,往往难以为社会所充分理解或得到更多肯定。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和规约,常常与他们的内在诉求和想象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认同对象的缺乏或认同观念的不足,让他们感到焦虑。

于是,对于“偶像”的一种强烈的“迷”往往能够满足他们的想象。想象性的与“偶像”的连接,往往是他们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方面。“偶像”是具体的人,是现实的存在,是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的,也是超出了具体的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种抽象。“偶像”主要是与其年龄相近的同龄人,当然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群体对年轻“偶像”的迷恋。“偶像”既有现实性,也是超现实的存在。“粉丝”所构成的“饭圈”关注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但同时和他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把他和世俗欲念、日常生活相互疏离和隔绝。“偶像”成为粉丝的一个投射了其多方面的要求的“念想”。当下的大众文化和演艺运作机构也常常刻意地鼓励“粉丝”和“饭圈”的这种行为,将其作为自身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路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往往把“偶像”和“粉丝”之间具体的互动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宠粉”或给粉丝不断的所谓“福利”,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粉丝”也必然通过在经济上投入、时间上付出和在社交媒体上坚决的支持来形成对于自己“偶像”的贡献,从而强化认同感,获得更多的满足。而“饭圈”既是迷恋一个“偶像”的群体,它的作用也在于通过网络形成声势,发展出一种对于自己“偶像”有利的话语,维护“偶像”的形象,监督“偶像”的周边环境,从多方面支持“偶像”的活动,让“偶像”在娱乐圈中居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些都似乎是介入和参与到“偶像”的整个演艺和生活之中了,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和“偶像”建立具体的、现实的联系,他们还是外在于“偶像”的生活的。“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的基本设定就是基于这种既具体又抽象的关系。

惟其具体,这个“偶像”才是活生生的、可以将感情和认同投射于其上的人。对于一些“粉丝”,他们往往只是某种创造了想象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当下“饭圈文化”的氛围之中,是相当具体化的。“偶像”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很多琐碎而具体的生活或公开场合的细节被一些人刻意地渲染和营造,成为应和年轻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求的“事件”,让“偶像”成为具体可感的人;而且时时的“粉丝”互动以及由中介等操纵的“福利”等,让“偶像”常常如身临其境般进入“粉丝”的生活。这样,“偶像”具体可感的特性,就让“粉丝”感受到一种具体而微的体验,让他置身于和“偶像”互动的虚拟现实之中,进而通过网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幻的“现实感”。

惟其抽象,这个“偶像”不仅存在于“粉丝”的庸常生活之中,而且被赋予了某种超越的意义,才能让粉丝对于“偶像”有更为强烈的认同。“偶像”其实也是高高在上、所作所为都让“粉丝”崇拜,成为超然于一般人的特殊的人物,让这些“粉丝”仰慕不已,从而构成了一种“仰视”的关系。成为某个人的“粉丝”,往往意味着在当下就形成了一种单边的崇拜和付出的关系,从中可以获得某种虚幻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这种满足感,就来自于对明星“偶像”的无条件的崇拜,把原本虚空的价值通过“偶像”加以“填充”,这就需要某种“抽象”的想象。这个“偶像”其实也不是“那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抽象的满足感的来源。

这种具体和抽象的组合其实是“饭圈文化”构成的重要基础。从这一现象的基本形态来观察,基本上属于一种青少年的“亚文化”现象。这种“亚文化”就是和主流社会之间存在差异,相对来说也是不为主流社会所了解的状况。这一“亚文化”的形态通过自身的营造,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及某种深度介入到自身生活之中的行为方式。这些不同 “偶像”的粉丝,基于对自己“偶像”的“想象”,构筑了一种特殊的想象的关系,自己沉溺其中,乐此不疲。这一“亚文化”同时也构筑了自身相对封闭的圈子,不同的圈子有自己不同的“偶像”。在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中,在当下有更多复杂的因素值得关切。

二、“饭圈文化”的负面效应

对于当下而言,“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一般性的青少年的“亚文化”,而是经过了最近一些年的演化,形成了非常负面的效应。

“粉丝”或“饭圈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所形成的一种“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被“饭圈”进一步地固定化了。如果对于明星的“迷”不失去控制,是适度和得体的,能够认可和肯定明星的积极方面,让自身得到正能量的激励,这对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认同的生成也会有某些促进作用。但目前“粉丝”和明星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往往极大地超越了这样的状况,形成了一种更具“捆绑”效应的现状。“饭圈”通过互联网中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组织性大为强化,深刻地影响了演艺界的运作和发展,支配了演艺人员和影视制作方的选择,也非常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文化消费的生态。

一方面,目前看来,“饭圈文化”构成了某种“利益化”的现象。粉丝目前已经完全不限于与自己喜爱的“偶像”明星互动,而是通过“饭圈”自媒体平台发声,控制和掌握舆论的影响力,同时也有非常具体现实的、经济上的作用和功能,这对于娱乐业的生态已经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无论是娱乐业对于明星的选择,或者其行为引发各种议论,都形成了一种在社会上有诸多争议的现象。“粉丝”深度地介入迷恋对象的生活之中,多方面支撑明星的运作,形成了一些相对具有组织性的活动方式,构成了某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往往对明星在演艺界的位置、明星的经济利益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影响。“饭圈文化”已经成为演艺等文化中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制约作用的因素。

另一方面,“饭圈文化”也逐步形成了一种“势力化”的现象。对于自己的“偶像”极端地加以肯定,不能有任何批评或质疑,不允许出现任何不利的说法,即使出现一些一般性的批评或质疑都会引发强烈的反击。“粉丝”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的明星“偶像”辩护,如果有“偶像”出现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的现象,也会利用各种方式掩盖负面的消息。为维持“偶像”的“完美”形象甚至采用“网暴”等方式对相关人进行攻击,形成了对于自己认同的“偶像”舆论方面的“护城河”,用强力为自己的“偶像”进行回护,俨然形成一股势力,影响了社会对于明星“偶像”的正常批评,也影响和扭曲了对于演艺人员的认识和评价的一般性标准。

“利益化”和“势力化”不是偶然发生的,这导致“粉丝”群体和明星之间出现了一种非常紧密的绑定关系。处于“饭圈”中的“粉丝”耗费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这导致“粉丝”群体和明星之间出现了一种难以摆脱的“绑定”结构,相互依存和依赖的倾向非常严重。“饭圈”文化的关键其实是一种深刻绑定的利益上的关联。明星的“粉丝”是所谓的“为爱发电”,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所谓“福利”,如明星见面会、经纪公司给予的各种相关纪念品和特殊的某些互动等,把利益关系进一步地固定下来。而不同“偶像”的“粉丝”之间的争斗,为自己的“偶像”争“番位”、抢影响,形成了一种消极的争夺,从而在很多时候使得影视剧或综艺节目原有的艺术选择,由于这样的氛围而发生变化。

图1 漫画《诱导集资》 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

应该说,相关的中介在这种绑定的、利益化和势力化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一些被称为“粉头”的“粉丝”圈的组织者。“粉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化的,是靠“饭圈”生活的职业化的人。他们操纵着“粉丝”群体的言论走向,组织“粉丝”群体,多方面地连接两者,构筑亲密的互动关系。和一般“粉丝”完全不同的是,“粉头”与“偶像”之间有一种高度紧密的利益关系。他们全面介入明星的演艺事业,是“饭圈”的组织者和与明星经纪沟通的关键,还能够借助“饭圈”谋取利益,通过职业化的活动获得相当的物质上的收益。一方面是“粉丝”形成“饭圈”,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另一方面也是明星背后的资本掌控者为切实让明星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和通过明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活动。

在各方利益的作用之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形成了明星和“粉丝”之间连接的基础。一些“粉丝”在中介的介入下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在一些明星或网红人物出现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甚至违反法律的时候,一些“粉丝”往往不顾事实,继续狂热地追捧,在网上刻意制造舆论、形成声势,甚至“网暴”相关的人;或是不顾事实,曲意回护开脱,试图为“偶像”明星开脱。说到底,就是强烈希望迷恋的“偶像”明星能够过关,从问题中解脱。为了明星或网红人物就不顾黑白是非,放弃了对于明星的要求,这也是最近诸多现象中突显出的问题的重要方面。

由于利益共同体已经形成,明星的垮塌意味着共同体的垮塌,“粉丝”们会产生严重焦虑,反应也就更加强烈,以至于出现一些极端言论。娱乐圈屡现“塌房”“人设崩塌”事件,但仍有劣迹艺人能站在流量顶端。艺人德行有失,“粉丝”却把公序良俗抛在脑后,甚至到了疯魔的程度。一些利益相关方把“偶像”明星的问题,仅仅视为公共关系危机,刻意地从技术上加以解决,即通过紧急的危机公关、明星、资本和“粉丝”人数的优势,让公众消音,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说明演艺和娱乐行业中弥漫着不正当的风气。当违背公序良俗或违法的状况受到广泛批评时,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会为了商业利益或“粉丝”盲目的“迷”的心态,力图把事情转化为公共关系的问题,通过公关掩盖或扭曲事实。

现在的问题是,“饭圈”的恶质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是非对错。只要是“偶像”做的,就算是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事情,他们也要坚决辩护,说是干得好。不要廉耻,就是靠着“网暴”起哄来形成一种谁也说不得的恶浊氛围,不以恶劣行为为耻,对公序良俗极为蔑视,以为能让天下人闭嘴,让无耻成高贵,形成极为恶劣的风气。一些明星“网红”,缺少廉耻之心、没有底线,自身犯了错,就用恶浊的“饭圈文化”“起哄架秧子”;一些“粉头”帮闲,也是毫无底线,拼命掩盖恶质“偶像”“网红”的劣迹,为之洗白,鼓动一些幼稚“粉丝”力保死扛,形成对劣迹的“保护伞”,颠倒黑白、下作不堪。把“偶像”塑造成绝不会犯错的对象,把错的硬拗成对的,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任何起码的对错,形成了一种极为荒诞的扭曲的价值观,为社会作出了十分恶劣的示范。

但真实存在的问题最终是不可能被掩盖住的,只会造成公众人物的有恃无恐、无所顾忌。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私下形象有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差异如果违反了社会道德和公众判断的基本底线,那么一定是不被允许的。面对愈加扭曲的“饭圈文化”的现状,人们都应该设定底线。一方面,任何人跨越底线、公然违法,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的公民,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更应该负起责任。另一方面,违背公序良俗也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公众的谴责。最近连续曝出了一些演艺界的明星或网红人物出现不符合公序良俗、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和网络上的高度关注,全社会也希望能够让这些事件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下得到认真的处理。演艺明星或网红人物,在社会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有广泛的影响,对于这些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当然不能轻忽,他们对自己的“粉丝”等的影响也绝不能轻忽,社会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关注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求演艺界的明星或“网红”等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生活需要更加严谨,守住底线的同时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这也是必然的。

由此看来,“粉丝”群体的辨识能力和心理状况必然受到“饭圈文化”的极大影响。在“饭圈”的文化氛围中,“偶像”被认为是完美的,“洗白”其问题和缺失成为一种共谋,从而形成一个根本是虚幻的完美“偶像”,这就是“偶像”所谓的“人设”和现实的反差。具体的人其实也是虚幻的,而虚幻对于“粉丝”来说,又相当具体。这种反差就是“饭圈文化”的问题所在。在对“人设”的追逐和“饭圈文化”的渲染之下,“粉丝”对社会及人的认知能力都会变得简单片面,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

过度的对于“偶像”的迷恋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极端的作为和不当的行动,过度的投入也会让自身受到负面的影响。由于对“偶像”的迷恋而不能理性地看待事物,可能造成某些偏见和不良的现象,从而产生对个体人生或社会的负面影响,造成自身人生的扭曲。不同的“饭圈”之间常会进行相当具有恶意的网络攻击和相互的贬抑,以及“粉丝”间对“自杀文化”这样极端偏执和不当行为的相互影响与模仿。这些负面的现象已经在社会中引起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抑制“粉丝”因过度迷恋“偶像”而做出的极端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施以更多心理支持与帮助也是需要的。

“粉丝”的“势力化”和“利益化”的现象,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风气,特别是演艺行业的风气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最近曝出的问题,既有一些“粉丝”被利用和受到伤害的状况,同时无条件的追星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它一方面扭曲了许多“粉丝”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从而对于社会和青少年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扭曲了文艺创作的正常运作和发展,扭曲了文艺的正常审美和艺术的判断,甚至在某些方面对社会的正常运作形成某种冲击。从总体上看,“饭圈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

三、“饭圈文化”治理的主要路径

“饭圈”严重问题的暴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对“饭圈”的规范和约束已经是全社会所面临的相当紧迫的责任。当下其所引发的网络乱象和社会乱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切,并需要形成合力加强治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相关各方的作用,多管齐下让“饭圈文化”的链条更加规范。要建章立制,从各个方面对 “饭圈文化”的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治理。另一方面,要进行宣传教育和价值矫正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从而让年轻人能够理性追星。

如何让“粉丝文化”回归社会的正常,这就需要在三个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一是必须建构在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在价值观等方面不能有偏差,不能演化为畸形的、无条件的追星。需要有理性的、适度的对于演艺人员的喜爱来替代消极的“饭圈文化”。这就要求有效地约束“粉丝”和明星之间的互动方式,对其加以严格管理。这些互动方式往往导致青少年在经济上的巨大付出、时间精力的巨大成本、社会资源的浪费、价值观的错乱,而这些对青少年生活和成长产生负面消极影响的活动,必须得到抑制。这些活动不能对青少年的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对其各方面的身心发展不能有损害,如果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就应该被有效制止。遏制“饭圈文化”负面效应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对“饭圈”所形成的负面“亚文化”的有效制止。对于“饭圈”中的“粉丝”群体的引导需要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宣传等多方面的协同,对畸形价值观进行有力的矫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明星及其相关方绝不能轻忽自身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必须一方面促进“粉丝”的理性追星,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言行有更多的要求,在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和自身的形象上作出更多的表率。要斩断“饭圈”里牵扯到经济利益的群体,让“饭圈文化”转变成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正能量文化。尤其要关切一些所谓的中介在其间的不良作用,也要充分规范明星经纪的作用。特别是年轻演艺人员的道德水准和现在的“偶像”都应该是积极和正面的,对社会的正面价值的认可和肯定是“偶像”具有影响力的现实的基础。“偶像”绝不能是反对主流价值或存在严重问题的明星,正面积极、融入社会主流的形象才是当下年轻人所需要的。认同感的获得也让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会让他们在某些方面获得正能量,如从“偶像”身上获得生活的正向的激励,以及和“偶像”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三是社会对于追星等活动的全面监督和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更多地关切青少年的发展,约束明星及其背后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方式,让负面的现象难以立足,这样才可能有健康正常的演艺或网络环境,也会对演艺明星或网络红人等形成更多的约束,让不良现象绝迹于社会。在“饭圈”的链条中,平台作为不容忽视的一环,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饭圈文化”的发展和泛滥离不开社交媒体平台,不少不当的行为背后同样也有平台的参与和介入,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因此,要整治“饭圈”乱象,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管理责任,对于平台上的极端言论和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管。平台自身也不应当过分追求“流量”,面对不良“饭圈文化”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并依法依规治理“饭圈文化”。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理性追星的社会氛围,让畸形“饭圈文化”不再有膨胀和展开的空间,这就需要进一步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宣扬正面的价值观。同时,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积极的、正面的制约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社会舆论与公众的监督也是不可缺少的。

图2 漫画《阶段性成效》 新华社发 勾建山作

扭转“饭圈”风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广泛地介入。只有发挥社会各方面合力的作用,共同推动健康有序的演艺文化的形成,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才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猜你喜欢

饭圈演艺偶像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大众偶像
整治“饭圈”乱象
Task 4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旅游演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