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理念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21-10-31江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路径跨界

江苗

摘  要:针对当前“向己”型或功利型的外语人才培养问题,在国家倡导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三平台、四教师、五课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新型路径。

关键词:跨界;融合;实践路径;课程思政;商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3;F7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随着国际合作与竞争日益凸显,外语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多元文化环境中,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信念和价值体系更易受到冲击。英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自信不够。再者,由于我国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国家战略规划的缺位,当下外语教育偏向“向己”型或功利型,忽略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战略发展需求。所以,以跨文化工作场景为职业前景的商务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文献回顾

第一,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格局的“三全育人”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相互割裂,实际育人效果有限。故应将立德树人深植于专业课程和课堂,挖掘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以形成各门课程育人的合力。

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或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行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的对接制度、深化课程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发展。然而,这些措施只是单纯从思政课堂到课程思政课堂、依靠教师来进行“说教式”德育,即遵循“从课堂到课堂,从教师到教师”的老路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不仅是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窄化,还会大大制约其效果,难以圆满地达成预期目标。近两年来,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就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上,有关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从现有的探索来看,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研究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分析。

第二,跨界和融合理念。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中,“跨界”是对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建设中“固守”的突破。研究员姜大源认为,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这种跨界体现在“办学制度层面”跨越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层面”跨越工作和学习,“社会功能层面”跨越职业和教育[3]。“融合”建立在“跨界”基础之上,具体是指如何在课程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學场地、课程师资等方面实现校企之间的互通互融,以达到“交界”的目的及效果。“跨界”与“融合”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两对关系,将一直无法实际落地的高职课程建构,通过跨界与融合的观念,落地到以职业素养课程为重要载体和基础的实际建设中[4]。李国年[5]率先提出,以行业跨界、主体跨界、场所跨界和身份跨界四大跨界为突破口,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创新出“阶梯式、多平台”的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Wedell 和& Malderez[6]认为,学生的语言学习除受课堂教学即微观语境影响外,还受宏观语境—学校、家庭、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核心的三大要素是人、时间和场所。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课改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传统, 重视语言知识忽视语言运用能力,实训不足,不能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需求,二是传统专业教学只重视专业教学,忽视立德树人。且课程思政改革依然停留在课堂理论层面,没有实践的升华。三是教师队伍企业实践经验不足,育人意识和能力欠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融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跨界融合理念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为确保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需打破课堂和学校的育人“固守”,谋求“行业、身份、场所和主体”的跨界和融合。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社区等多主体的跨界合作,促使学生在不同场所(如课堂、校园、岗位、社区)、以不同的身份(如学生、志愿者、义工、员工)、在不同主体(如政、校、行、企)的协同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巧妙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优秀中华文化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开创“三平台、四教师、五课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即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讲师和政府社区导师以核心专业课程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专业教育主平台,和以企业、区团委及社区为依托的企业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在思政课和四门专业课中,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洋学院)为例,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把课程定位为“课岗赛证服”一体化,即把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竞赛、专业水平证书考试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挖掘和重新设计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资源,重构教学内容。思政教师或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企业讲师和政府社区导师有效协同,采用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中。教育内容既交叉衔接又各有侧重,“四师”形成合力,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分离的问题,改变各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零散无序的状况。一方面,南洋学院重点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中级英语、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四门核心课程进行改革,融合企业工作岗位、专业能力考证和各类技能比赛相关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查模式,优化、重构、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项目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考核形式。其中基础英语、中级英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和政策;剑桥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考证辅导、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造育人实践平台。通过对用工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掌握专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重点,与政工队伍、企业讲师、区团委和社区导师跨界合作,搭建育人实践平台,采用跨界融合培养的模式,突破立德树人从思政课堂到专业课堂的局限,使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实践中得到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

南洋学院通过搭建企业实践、社区服务和国际赛事志愿者服务三个育人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区团委、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区团委和社区平台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大型国内外赛事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幼儿园和城郊服务站支教、区政府举办的英文演讲比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通过校企合作的企业平台,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围绕岗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岗位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发挥实践基地的功能,与企业和社区协同育人,解决了学校教学与社会脱节的問题。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和学院内持续开展师风师德教育,要求教师担任班主任、实习、专业竞赛或校园科创节活动的指导教师,鼓励其暑期到企业学习或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综合育人能力。通过要求教师承担教研科研课题项目,发表科研论文,提高专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在职学习或进修,提升学历和职称。同时,聘请企业讲师和社区兼职教师,为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区团委、社区工作人员和企业专家,形成专兼合理的课程思政团队,给予学生各类社会实践的全方位指导。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作用和角色贯穿课堂内外学习和实践的始终。

四、结语

针对英语人才培养出现缺乏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树立的“向己”型和功利型问题,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本文以“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通过搭建校内外商务英语教学和实践平台,开创“课岗证赛”和思政元素融通的教学模式,组建政、校、行、企互相协作的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探索和实践“三平台、四教师、五课程”的商务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构建良好的课程思政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徐欣.新时代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校园英语,2020(50):62-63.

[2]李秀梅,张珺.课程思政在“应用文写作”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20(31):97-98+121.

[3]侯文峰.德国职业教育对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8(1):82-86.

[4]聂强.跨界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7.

[5]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厉害了,我的年哥!他在日本举行的这个论坛上给出了“南洋方案”[EB/OL]. [2019-10-20].https://mp.weixin.qq.com/s/Ny2TWIDxkyK37ux8FwsjNQ.

[6]Wedell, M., & Malderez, A. (2013). 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 context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hange[M].London, England: Bloomsbury.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路径跨界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