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运行机理与优化理路
2021-10-31刘社欣李尉清
刘社欣 李尉清
摘 要:突发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愈发显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能够化解情绪瘀堵,调适社会心态;体现人文关怀,凸显人民至上;廓清思想迷瘴,凝聚社会合力。参照突发事件的四个阶段模型,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从纵向的历时性维度,包含有危机监测与预警、应急介入与疏通、跟踪引导与复原、自我校正与免疫四个线性发展的阶段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从横向的共时性维度将各阶段内容进行拆解并归纳,构建持续不断并多次反复的前提任务、关键任务和保障任务。以此为理论基础,优化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应该增强疏导者的专业化水准,完善与时俱进的疏导方式,创新智媒参与的疏导载体。
关键词: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运行机理;优化理路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10-0123-06
作者简介:刘社欣(1964-),男,湖南新邵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尉清(1989-),男,广西柳州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多元的社会化需求带来了愈发频繁的交往,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将每一个个体绑缚于社会运行的链锁中。较之突发事件对于社会空间和时间的物理冲击,嵌入其中的社会思想和心理因素则更为根本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秩序。以往的突發事件治理更多地关注财产抢救、生命救援、物资保障等实体层面的问题,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突发事件过程中伴生的情绪、思想、态度、感受等内在层面的创伤。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得突发事件对个人思想变化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愈发显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应融入突发情境下的国家治理活动中,充分发挥精确、高效、科学的方法论功能。
一、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现实旨蕴
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面对这一特殊情境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现实中紧急形势快速转变对各项工作的应急要求,为更广泛、更科学地服务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一)化解情绪瘀堵,调适社会心态
从个人层面来看,突发事件往往是在人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各类外在紧张性的刺激因素极易使个体的内在情绪和心境产生应激反应。当个体遭遇情绪危机时,人的自我调节系统机能减弱,理性思维受到抑制,无法对自身行为的意义和结果作出正确的评判。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如果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外界干预,就会损害人体内在心理环境的平衡,产生疑惑、恐慌、焦虑等情绪郁结。因此,对在突发事件中出现情绪危机的个人开展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心态的嬗变往往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情况的反映,舆论传播、情绪传染、思想导引,对于公众在突发情境下的行为具有潜在性影响。费孝通提出社会科学研究更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心态问题,从“生态”研究转向“心态”研究。他指出,“生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存关系,心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荣关系,人和人既要共存也要共荣”[1]。他还强调心态秩序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必须建立的新秩序不仅需要一个能保证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公正的生态格局,而且还需要一个所有人均能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2]。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中重建社会和谐的心态秩序,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面对时代发展需求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而疏导方法的科学运用成为“破题”的关键一环。
(二)体现人文关怀,凸显人民至上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人文关怀的核心要义在于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意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长期以来工具理性超越了价值理性,人文关怀的功能被一定程度遮蔽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受功利物欲的社会思想所驱使,不论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是在教育过程的方式和评价上,都存在着简单追求效率和效果最大化的错误趋向,而漠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思想需求与精神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培育人、发展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因而,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内在价值应充满着广泛而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充分关注突发情况下人的精神世界异动,积极调动人的主动适应与能动创造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既应包括原因调查、责任追究、善后赔偿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应包含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指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4]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既肯定了人作为生理意义上的存在,更强调人的精神意义的升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是激发人民群众在突发事件中维护自身生存状态、合法权利、价值尊严的有效手段。
(三)廓清思想迷瘴,凝聚社会合力
突发因素的相互交织,往往会使社会意识形态朝向更为不确定的未知方向演化,由此产生的思想风险极有可能摆脱物理发生场所的区隔,在社会场景中产生、发酵、传衍,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思想体系和个人价值结构造成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思想认知和思维方式。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因此,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廓清不同性质的思想观念,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屏障,成为突发事件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突发事件蕴藏的风险在影响范围和程度上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其发生不再受限于时空的束约,公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会通过现代媒介,使思想风险媒介化。社会节奏愈发加快的今天,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接收与选择也愈发随机和零散,无章法的思想疏导已难以切中受众的思想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正确运用,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更深层次的思想期待和心理支持,以及快速准确地理解、解释和解决危机的积极暗示。
二、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历时性过程
突发事件的演化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时间序列,突发事件历经潜伏、爆发、衰退和终止四个阶段。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历时性,就是要从线性的时间维度,把握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疏导工作的不同侧重点。
(一)突发事件潜伏期:危机监测与预警
突发事件潜伏期为突发事件发生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引发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在不断积聚,突然爆发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但一切潜在的变化和扰动仍处于萌芽阶段,事件影响尚未显现,甚至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此时难以准确估测事件性质,难以精准预计事件后果。这一阶段公众的思想特征是,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公众防御动机较低,思想预警功能薄弱,对思想风险的预控迟滞。
做好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未雨绸缪”。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根据事件类别、警报级别、提醒事项、防御措施等内容的预警信息,对公众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进行预防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及时开展思想隐患排查,对可能存在的思想危机提前进行识别和预判,科学分析公众思想的影响因素、发展态势和演变过程,充分估量可能出现的最难问题。做到从坏处着手,防患未然,最大限度地将思想风险把握在可控范围内;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各种危险给人们思想和心理带来的风险,防范错误思潮趁机渗透至社会肌体。
(二)突發事件爆发期:应急介入与疏通
突发事件的爆发期是危险因素的聚集从量变转向质变的阶段。事件在短时间内突然呈现于世人面前并急速传布和发展,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各种矛盾冲突相互缠绕、不断激化,事件从起因、经过到传播、扩散都呈现出混沌的复杂状态。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这一阶段得以深刻体现,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危害程度将达到最大,这其中不仅包括人员、资产等物质损失,而且包括对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及个人思想心理的破坏性影响。这一阶段公众的思想特征是,受突发事件发展形势的影响,负面情绪和心理急剧变化,认知、思想、行为失常和失衡,是思想情绪的集中宣泄期。
突发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应以应急介入与思想疏通为主要任务。根据前一阶段发出的警示信息,快速采取各种减缓措施。一是介入价值引导。突发事件的爆发,致使不同群体的利益急剧分化,价值冲突比常态下更激烈地暴露于社会表层。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主动介入核心价值观的维护中,坚守社会主流价值导向,避免价值标准被模糊化而造成社会分裂。二是稳定思想情绪。身处突发事件中的个人,每一个情绪反应都是一种剧烈的能量,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影响。非理性认知、错误归因、不公平待遇、不妥当处置等都会引起公众的情绪波动。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及时解构公众的负面心理反应,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增强公众自信、坚韧、乐观的积极心理。三是化解矛盾纠纷。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对事件的风险信息耐心地解疑释惑,理顺群众思想,以真诚寻求沟通,努力构建良性的社会心理氛围。
(三)突发事件衰退期:跟踪引导与复原
突发事件发展至这一阶段,说明事件的发展得到初步控制,但事情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在遭受突发事件冲击后正在逐渐恢复,然而有形的物质损失易恢复,公众思想和心灵的无形损害恢复起来则需较长时间,思想危机可能卷土重来。这一阶段公众的思想特征是,紧张的思想神经慢慢放松,遭受创伤的内心亟待持续的疏导,以恢复至事件发生前的本原状态。
随着事件影响逐渐消退,郁闷且难以解开的思想缠结已经缓缓疏通,这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应侧重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引导与复原。经过种种紧张、痛苦等不愉悦的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主要任务是为受害群体提供跟踪的心理安抚和持续的精神动力,需要将突发事件得到妥当处理的相关信息收集、编辑和传递给普通民众,针对不同风险信息需求公众,明确疏导的对象和方式,引导公众调节好情绪和心态, 缓解思想压力,恢复心理健康, 重新树立阳光正向的生活心态。
(四)突发事件终止期:自我校正与免疫
在实施积极的防控措施后,这一阶段突发事件发展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秩序得到完全恢复,社会生活复归至往常,潜在的隐患和危险因素已经确保消除,确定一定时间内不会出现事件反复。这一阶段公众的思想特征是,在突发事件应对经验中思想已经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机制,汲取走出困境、克服挫折、获得成长的信心和能量。同时,心理韧性不断增强,调整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
如何帮助公众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校正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偏差,是突发事件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关键任务。人的思想免疫功能低下,在突发事件下就会诱发思觉失调甚至重大的思想病疾。人的思想意识要具备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最重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获得思想免疫力。毛泽东指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6]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旨在突发情境下健全个体的思想人格,在完善的思想认知与正态的心理动向之间搭起紧密的联结网络,在繁杂的社会横面与稳定的心理反应之间形成妥洽的映射机理。
三、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共时性任务
已有的突发事件疏导研究惯于遵循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参照突发事件不同的阶段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也视为一个线性发展、按照时间推进的过程,疏导措施的制定思路与实施步骤基本与突发事件的线性阶段过程相吻合。然而,疏导的实施并不能严格依照突发事件发展的流程进行。一些疏导对象在接受疏导后可能会出现反复的状况,这就需要疏导者根据实际情况重复或调整某些疏导措施。因此,在完善阶段过程模式的基础上,应从横向的内容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共时性,提炼各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将疏导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进行拆解并归纳,构建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三个焦点任务。
(一)前提任务:危机评估,迅速建立疏导联系
不管在哪一阶段,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都要通过细致缜密的评估,为建立紧密的疏导联系提供前提条件。这一任务要求尽可能详细地对疏导对象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反应等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疏导对象当前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有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即将面对周遭环境何种新变化,进一步会遇到哪些潜在积极或消极的变化;疏导对象的认知功能是否出现障碍,已经具备何种应对技能,仍存在哪些思想和价值风险。
疏导者需要在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中选择恰当时机,多次反复地对疏导对象开展评估。首先,这是由突发事件的性质决定的。突发事件相较于普通社会事件,是一种不稳定、不牢固的情境结构。疏导者应对这样不安稳的情境变化,要时刻保持对疏导环境的觉察,对可能的情境變化带来的思想风险及时加以评估,力争在不确定的突发情境中寻求疏导过程最大限度的确定性。其次,这是由危机评估的目的决定的。反复的评估可以为疏导者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帮助其精准地了解疏导对象的思想实际,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疏导策略。最后,这是由疏导任务的特点决定的。在突发情境的刺激下,疏导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次就过,连续的评估任务会判断之前已经完成的疏导措施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或再次实施,这样有助于建立疏导者与疏导对象间信任、融洽的疏导关系。
(二)关键任务:循序渐进,精准提供疏导支持
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关键性任务应遵循人的认知发展顺序,疏导内容应从浅入深,从近推远,先让疏导对象生成直观感受,再循循善诱上升到对理性认识的深层觉知,再进行能动的实践体察。在每一阶段提供疏导支持时,都应结合疏导对象的评估结果,充分考虑其接受能力,注意疏导前后环节的衔接和联系,把准不同阶段疏导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无论处于突发事件哪一阶段,都必须扎实推进,针对公众的每一个思想问题透彻研究,疏导到位,抓住关键问题,不能敷衍了事。
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旨在对疏导对象进行精准的疏导支持。公众在突发事件中正是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陷入思想与心理危机中,因此提供支持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首要目标。疏导支持是疏导者对疏导对象进行的思想疏导与心理干预,阻止突发事件下社会不良情绪的进一步蔓延,恢复社会秩序,重塑社会心态。此外,提供疏导支持不仅限于事件发生过程中,还延展至事件结束后,帮助疏导对象找到提供支持的资源,从而实现其长远的自我支持与自我发展。
(三)保障任务:共情接纳,及时反馈疏导信息
在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中,疏导信息的反馈是调控疏导对象思想状态的根本手段,也是疏导者进一步深入开展疏导工作的保障。要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疏导者就必须拥有共情和接纳的能力。共情可以无障碍地接纳并理解疏导对象的价值观念,可以较为轻松地解读疏导对象的精神状态,了解其真实想法,更好地瞄准和满足疏导对象的思想和情感需要,进而获得疏导对象的认同与反馈。
疏导信息反馈环节是疏导对象由被动接受疏导向主动接纳疏导的转变过程,是获取疏导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疏导对象将自身的思想情况、态度转变、价值取向等信息及时提供给疏导者。信息反馈在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中的作用有:一是监测上一环节疏导的执行情况,以利于修正、调节疏导方案;二是保障整个疏导工作的协调统一,确保突发事件治理决策的正确执行;三是掌握疏导对象实时的思想动向,为正确追踪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突发事件的每一阶段,疏导者均要启发和鼓励疏导对象进行反思,展露思想活动的真实意图,认真回顾自身的思想变化历程,充分展露仍然存在的思想矛盾,以检验接受疏导后的成效。
总而言之,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并多次反复推进任务执行。各项基础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在相互配合中发挥出疏导的最大作用。这些任务没有固定的实施顺序与实施时间,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对人们思想和心理影响的实际状况调整实施进程,既可在突发事件发展中同时进行,也可在疏导过程中阶段性地重复进行。
四、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优化理路
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的双维度考察,共同勾描出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特殊运行机理。以此为理论基础,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需要优化实施路径,为应对和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供策略思路,以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用和应用价值。
(一)增强疏导者的专业化水准
突发事件的发展性质复杂多变,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属于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开展起来同样多而杂乱,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极其复杂,需要专业水准的疏导者来承担此项工作。
首先,因时而新,增强疏导理论学养。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拥有广博而厚实的理论学识是疏导者在任何突发事件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先决条件。疏导既不是虚无缥缈的谈心谈话,也不是捉摸不透的神秘工作,它需要以疏导者丰富的理论学养作为能力基础,不断运用科学化的理论知识完成本职工作。为此,疏导者一方面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矛盾及规律等;另一方面要熟悉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特别是要把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疏导者要跟踪学术研究动态,获取最新的观点和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形成完整的疏导理论体系,实现由经验型疏导向专业型疏导转变。
其次,因势而变,提升疏导能力素养。突发事件局势变化快,这就要求疏导者既要有博学的知识,也要有娴熟的能力素养。良好的能力素养是提高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质量的关键要素。具体来说,疏导者应努力提升三种能力:一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表达“是深藏的感情、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的不自主的结果”,“服务于达到相互理解的意图”[7]。丰富的词汇、清晰的条理、有序的表达,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准确、鲜明、生动,增加疏导的说服力和吸引度。二是组织引导能力。高超的组织引导可以凝聚公众,控制环境,灵活调节疏导进程,有效引导人们的思想变动。三是倾听沟通能力。疏导者要专注倾听疏导对象的叙述,通过其表达能够判断其内心的实际想法,并迅速捕捉有用的疏导信息,抓住有效疏导的切入点。
最后,因人而异,掌握疏导实践技巧。突发事件中,基于不同个体生活经历、心理基础、现实境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也应该具体分析,因人而施。疏导者应掌握一定的疏导技巧:一是寓理于事,深入浅出。疏导过程要善于以事论理,情理交融,以理服人,将抽象晦涩的道理与疑惑转化为生动易懂的事例来阐释,使疏导对象更容易理解并接受。 二是把握时机,有的放矢。疏导者必须重视对疏导对象的深入研究,要熟悉他们的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尤其要注重发掘其与突发事件存在哪些关联。同时要审时度势,不合时宜的贸然疏导,容易引起猜疑甚至抗拒,造成双方的思想对立。三是循循善诱,真切自然。突发事件中疏导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说服而不压服,不应以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态度进行疏导,和风细雨、谆谆教导的方式才能真切地打动内心,产生思想共鸣。
(二)完善与时俱进的疏导方式
人的思想和意识顺着事件发生发展的节奏自然衍化,任何阻碍必然会造成思想的淤积和堵塞。因此,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完善不同疏导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突发事件中疏导的障碍,促进疏导顺利开展。
首先,循势而为,持续坚持政治引领。面对错综复杂的突发形势,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拧紧思想的“总开关”,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将突发状况当作开展疏导的困难和障碍,而更应从危机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借势而进,在破局中转危为安。越是紧要关节,越是要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政治引领,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形成强大精神合力。结合突发事件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与英雄人物,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提高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价值预判,“快入、深耕、细察”事件现场,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牢牢守住思想阵地,坚定站稳政治立场。
其次,应势而起,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由于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同程度地会产生猎奇、恐惧、宣泄等带有负面因子的心理,这就使得突发事件的负面舆论会在更短时间及更大范围内散播。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主动设置风险议程,把控舆论发展动向。“议程设置发挥效果的首要前提在于议题能被公众‘看见。如果议题无法进入公众视野,自然就无法引导人们‘想什么。”[8]因此,要让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避免“自话自说”,增强正确舆论议程设置的可见性和引导力,坚持以正面疏导为主,传递舆论正能量,构建主流舆论场域,维护党和国家公信力。
最后,乘势而上,强化核心价值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不能安于日常进行,更应着眼利用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疏导的过程是引导公众情感回归理性的过程,也是引导公众反思人性、培塑德性、转变观念的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疏导过程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宣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风险挑战中释放出的制度优势。同时,还应该引导公众将接受的思想教育转化为助力突发事件解决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认知。要深入挖掘应对突发事件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传统,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巨大潜能。
(三)创新智媒参与的疏导载体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开启了从融媒体、全媒体到智媒体的蝶变,昭示着突发事件的影响不仅在现实空间生发,而且在更广阔的信息世界无边界无限度地扩展。已经深度嵌入现实的智媒体应成为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创新载体。
首先,优化智媒预警,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公众面对首次出现的突发威胁和未知变数,会因过往的思维定式无法处理和解决而产生负面心理问题。人们渴望消除这种不确定心理,重新建立在新情境中的安全感。为此,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充分发挥智媒体高效的人机协同机制,从大数据库中发掘问题解决的线索和信息,依托人工智能等科技及时作出预警,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利用智媒体速度快与广度宽的传播优势,抢占風险传播的舆论制高点,展开意识形态斗争,凝聚主流价值共识,积极发挥主动披露和宣导抚慰的功能。
其次,构建智媒传播,形成理智的情感表达。风险传播的“媒介情感”,是指“媒介在重大风险传播中所彰显的情感立场和情感基调对受众情感的宣导抚慰”[9]。要在突发事件中妥善处理公众的思想和情绪波动,有效处置意识形态风险,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构建智媒传播的融合化语言,形成生动理智的媒介情感表达。智媒体的多重叙事使突发事件下人们的思想生成、价值演变的速率极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不单单是事件信息的话语传递,而应更注重媒介传播带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变化,使个人情感和社会立场得以释放,通过智媒体进入社会公共情感场域,形成突发情境下的思想共情和价值认同。
最后,加强智媒监测,提高思想免疫力。突发事件爆发初期,碎片化的信息、多元化的媒体、缺位的监控,为许多谣言的拼凑、合成、扩散提供了滋生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要充分利用智媒体中大量的人与内容交互数据,借助谣言检测模型对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多模态的监测和解释,提高疏导过程中辨别谣言、传递真相的准确性,帮助个人提高辨识不同类型信息的思想免疫力。在智媒体全方位的监视和保护下,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在更加透明公开的舆论场中,通过搭建不同群体的公共理性交往空间,疏通公共利益诉求的融合点,帮助公众提升媒介素养,防止在紧急状态下信息心态的偏离。
参考文献:
[1] 张智楚.人类学的新使命: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J].群言,1992(9)∶17-21.
[2]费孝通文集:第12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4][JP+2]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 人民日报,2020-05-23(0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2.
[7]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9.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7.
[9]胡登全.风险传播的场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82.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