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2021-10-31王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

王勇

摘 要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來看此次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但因为文本删改、题干表述、答案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题目的思维含量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关键词 石门阵;高考评价体系;命题技术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选择了具有鲜明革命文学特征的小说《石门阵》,所命制的主观题既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在“考什么”方面的要求,也抓住了革命文学的独特性。但题干的表述和答案的组织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小说删改的问题,还是命题技术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去分析。

一、删改文本时既要符合命题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保留作者的艺术风格。

《石门阵》在被选作考试文本时被删掉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考试文本如何修剪,一直是一个广被热议的话题。“虽然文本依然被标明作者,却是命题者的再创造,包孕着命题意图和考查角度。”从这一点上来说,原作品和考试文本并不能等量齐观。《石门阵》的删改总体上体现了两点:一是基本保留了作品的情节、语言原貌,体现作者的艺术风格;二是对作品的人物、细节作了修剪,从而更准确的反映延安的社会现实,也更有利于命题。具体分析如下:

卞之琳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不多,除了收入《沧桑集》的《石门阵》《红裤子》《一二三》《一元银币》几个短篇外,还有就是只留下片段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这一时期的创作有着浓重的卞之琳风格——有评论家称之为“诗化小说”。“传统小说讲究叙事,卞之琳小说的艺术重心发生转移,他从诗中汲取灵感,强调意境、情调、氛围和意味,突破原有的叙事结构模式,增加情绪意蕴,在创作中渗透情感,凝结诗意,扩大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卞之琳的小说中故事、情节只作为点缀。”删改后的文章最大限度保留了这一特点,并在主观题第8题中进行了考查。

《石门阵》删掉最多的是王木匠讲故事时村民的反应。除去篇幅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一是村民的反应不符合实际。卞之琳本身对延安还不够熟悉,村民的反应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想象。1938年,受延安革命热情的感召,诗人卞之琳和何其芳、沙汀夫妇相约结伴,辗转来到了延安,参加了“抗战文艺工作团”,很快就创作出了包括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在内的一系列反映延安生活的作品,其中就包括《石阵门》,但这个时候的卞之琳显然还未能深入了解延安人民的思想。

二是卞之琳过于追求文学的趣味。受诗人气质的影响,卞之琳在创作时,明显的带有诗化的特点,初入延安时的作品,“不着力表现战争的悲壮与残酷,却保持了‘那个叫做卞之琳的诗人的本色,文笔轻快,趣味盎然。”《石门阵》为了突出木匠王生枝的形象,而贬抑延安群众,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当然,并不是说卞之琳本身就轻视延安群众,事实上,在卞之琳在延安创作了大量反映普通民众无私奉献、支持抗日的作品,如差不多同期创作的《慰劳信集》中,就收录了赞美群众支援抗战的诗歌《给放哨的儿童》《给抬钢轨的群众》《给一位刺车的女子》等。可见,卞之琳在《石门阵》中贬抑延安群众,只是出于文学表达的需要。

考试文本对此进行删改,更尊重事实,避免给学生带来误导,这是高考“立德树人”的体现;同时也让考试文本有限的篇幅更多地集中于木匠王生枝这个形象。

二、删改文本时既要考虑学生阅读体验,也要尊重作品原先的价值取向

考试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革命文学,既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去想象历史的硝烟,去触摸革命志士的脉搏,又要表达文学本身的意义,体现其在语文课程上的价值。“石门阵”在小说中是具有双层涵义的,一是指延安人民为抗击日军而摆的真实的石门阵,二是作为聊天代名词的石门阵。

对于前者,文本中有明确的所指,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后者,学生却很难想到。文本有“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这样的句子,却是出现在文本的结尾部分,所以当学生读到“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这句话时,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为前文由诸葛亮的摆八阵图引入,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是真实的,接着木匠所讲述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又是一个关于真实的石门阵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认为“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就是指用来抗日的真实的石门阵,而当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读到“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这一句时就会困惑,摆石门阵为什么说“不是用口”呢?其实,只是因为命题者删去了两段与之相关的文字,一段在之前:“李矮子最沉不住气,半认真半开玩笑说出了一句:‘怕过些日子鬼子兵要来,我们不如请老王趁早在村子口也摆他一个八阵图。”,一段在之后,是对这里的“石门阵”的解释:“我们叫‘聊天,四川人叫‘摆龙门阵……”

关键是,这样的删改除了给学生增加理解难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品的主题力量。

因为“石门阵”有两层含义,所以才会有文本结尾说的“不是用口,‘也得用手”。作者是借助木匠王生枝表达出这样的认识来:口头上摆石门阵,不如用手去摆真正的石门阵,嘴说不说实干,抗日要落到真正的行动上。这是木匠王生枝的深刻认识,更是卞之琳的价值认知。删改后,口与手的对比就被淡化了,小说结尾的力量也被削弱了。其实,对于木匠王生枝来说,这样的转变是艰难的,不仅意味着一个木匠失去自己谋生的手段——在抗日面前,做极精致的衣橱,已经是一个奢侈的梦想;更预示着抗日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删改后,卞之琳的通过小说呼唤更多的人能用行动摆起“石门阵”,团结一心抗日的思想就不容易体现出来了。

三、命题时既要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也要最大限度发掘文本的价值

文本修改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指向命题,那么我们来看看命题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掘出了文本的价值。《石门阵》兩道主观题表述如下: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第8题的问法延续了全国卷近几年的总体特点,即针对文本的独特性进行设问,如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要求探究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2019年《理水》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章的基本特征,2020年全国I卷《越野滑雪》要求根据“冰山”理论说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前面分析时提到,卞之琳的小说有明显的“诗化小说”特点,所以这里命题者设问“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题干给出了小说相关信息检索的区域,也指出了讲述时主要运用的手法,对考生做了足够的提醒。当然题干的一些表述还值得商榷:

一是“讲述方法”不够突出。考生出于“视网膜效应”,审题时容易关注到“多处”“反复”“效果”而忽略“讲述方法”。“效果”意味着要回答手法的作用,“反复”则要求从修辞作用的角度来回答,“多处”则说明不止一处,信息检索时要关注——恰恰把命题者指向小说独特性的“讲述方法”忽略了。二是“反复”手法有待商榷。“反复”手法只是讲述中最突出的一个显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反复手法”这一问法本身就不够严谨,说小说运用了重章叠唱的诗歌技巧也许更为准确。从小说整体情节来看,众人盼王木匠讲故事(被删减),王木匠讲石门阵的故事,胡老三对石门阵的故事进行补充,从总体上形成重章叠唱的效果;再到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时,“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这类句式在细节上形成重章叠唱的效果。三是题目限定不够合理。小说中王木匠是石门阵故事的讲述者,但作者才是王木匠故事的讲述者,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独特性。

和题干给足了人文关怀相比,答案的拟定则显得有点“不尽人情”。第8题答案如下:“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首先,这一答案并不周全,如并未考虑到这种讲述方式对听众情绪的调动作用。小说原文中,在王木匠讲故事时,听众是随着其讲述有很多反应的,特别是激发听众对鬼子的仇恨,这点其实很重要。答案也未考虑这种讲述方式与听众的身份有关,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来说,反复讲述才能加深印象,强化效果。其次,这一答案将学生能够回答出的“强调作用”拒之于外,而用反复的讲述方式客观上是可以起到强调作用的。最后,“延宕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是王木匠讲故事时的主观追求,或者说是否是卞之琳写作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的主观追求,又是值得商榷的(前面已从“诗化小说”特征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9题作为探究题,很有新意,但答案的组织并未能完全体现出题目的张力。

对于“门”的含义,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题评析中说得很清楚:“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从核心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目的命制,显然体现了核心价值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即“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关键能力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目的正确解答涉及到知识获取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答案组织的要点充分考虑到了知识获取能力群:“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运用信息搜索能力找出“多处”“门”的具体表现,然后运用“信息整理能力”对“门”进行归类整理,再利用“语言解码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去理解“门”的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遗憾的是,参考答案对思维认知能力群并没有充分考虑,“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逆向地解决问题”。题目原本是很有张力的,“门”在小说中是由“木门”变为“砖门”,而“砖门”到了王木匠的口中又变为“石门”,“石门”用来拒敌,“木门”烧掉就“夜不闭户”……这其中涉及到对“门”内涵的理解何其丰富,应该鼓励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发表见解。同时,题干中指出“不同层面”,如果变换视角,从村民的角度来思考“木门”“石门”,又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另外,仅就真实的石门阵而言,小说中也有多种含义:一是诸葛亮摆石门阵大败陆逊,这不仅是王木匠展开故事的由头,也暗喻着以弱胜强的道理;二是洪子店军民齐心大摆石门(砖门)阵,暗喻着军民齐心,抗日就能取得胜利;三是文末王木匠说“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表明王木匠对大家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的期望。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于“石门阵”三个字中,选“石”也许比“门”更好,因为“木门”到“砖门”,到王木匠口中说成“石门”,关键不在于“门”,而在于“石”,“石”体现的是一种抗日的决心。也可以选“阵”,因为“阵”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管之见。

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让命题者有了更为明确的依据,也让我们有了一把衡量命题的尺子。《石门阵》的文本修剪和主观题命制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套路化的命题思路。本文所分析的一些不足,只是基于对命题技术日臻完善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素养测评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革
精选情境育人为先,内容改革能力为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健康情感教育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学校备考策略探究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化学生活情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