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多维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1-10-31谢小燕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区制滨湖区长

谢小燕

学区制管理改革是我国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2018年开始实施的南宁市青秀区(以下简称青秀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以及2020年开始实施的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建设,把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以下简称滨湖学区)及其13所成员学校(校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为了打造青秀区的“标杆”学区和建设自治区级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滨湖学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多维度融合发展理念统领本学区的学区制管理改革,通过共建、共享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树立了滨湖学区以“追梦”为学区文化主题、以“凝心聚力共筑梦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学区发展主题的优质教育品牌。

一、明晰改革背景,厘清学区发展的目标任务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也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然而,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各地教育部门曾制定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作用有限。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学区制”,倡导各地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里所讲的学区制,便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

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措施、组织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先后发布。2018年,青秀区出台《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青秀区学区制改革方案》),根据城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等情况,将整个城区的中小学校以“1+X”学区联盟的形式,按学段和学校性质划分为8个小学学区和1个中学学区,每个学区由1所龙头学校(称为学区长学校)和X所同学段的市区公办学校、乡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组成,倡导学区内优质学校对薄弱乡镇学校加强帮扶、带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加强互助共进,不断提升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水平。作为青秀区的8个小学学区之一,滨湖学区在2018年10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滨湖学区由13所小学组成,包括:8所市区公办小学,分别为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滨湖、山语城、五象、长虹、英华5个校区,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南宁市埌西小学;3所乡镇公办小学,分别是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學校、南阳镇留凤小学、南阳镇雄会小学;两所民办小学,分别是南宁卓立实验学校和南宁市青秀山学校。

青秀区为学区制管理改革设定的目标任务如下:通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整合和优化学区资源,逐步实现学区内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城乡、校际深度合作的义务教育学校“同生共长、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整体提升城区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切实破解“大班额”和“择校热”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了确保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青秀区政府每年加拨学区专项经费,用于学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出台了《南宁市青秀区学区制管理改革配套制度》,对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常规管理、学区文化建设、教研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学区人事管理工作以及学区发展中的矛盾争端调解等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0年,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建设10个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主要任务是优化学区发展规划、创新学区管理机制、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搭建学区交流发展平台、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滨湖学区因此成为10个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在此背景下,青秀区进一步提出了“机制创新、多元贯通、共建共享、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学区突出重点,逐步形成以学区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格局,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学在青秀——每所都是好学校,处处都是好学区”的目标,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为实现强首府战略目标贡献教育的力量。

二、创新学区管理机制,凝练学区文化理念

(一)建立学区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学区管理的组织架构

《青秀区学区制改革方案》建议各学区建立学区长联席会议制度。学区长联席会议是学区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学区管理的重要事宜,包括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管理章程和议事规则,顶层设计学区制管理改革路径,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在办学方向、教师交流、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并督促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教研活动的落实。学区长联席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以个别酝酿、会议决策为基本的管理策略,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确保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化。

在青秀区教育局的指导下,笔者作为滨湖学区的学区长,牵头建立了本学区的学区长联席会议制度,规定在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定期召开学区长联席会议,商讨学区管理的重要事项,并视党建、教科研等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联席会议。滨湖学区的学区长联席会议成员除了学区长本人,另有副学区长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校长、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校长、南宁市埌西小学校长、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校长以及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五象校区、长虹校区、英华校区的常务副校长。两所民办学校的校长虽然不担任副学区长职务,但仍有责任和义务参加学区长联席会议。学区长联席会议将各成员学校(校区)的校长和常务副校长们凝聚在一起,让大家异校同心,共商学区发展大计,助推乡镇学校管理效能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学区教育的优质均衡献计献策、付诸行动。

鉴于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的空间跨度较大,为了避免校长和常务副校长们的长途奔波,学区长联席会议依托“互联网+”,建立了滨湖学区线上管理交流群,完善了钉钉平台的云会议功能,并实行了学区长联席会议中心发言人制度。学区长联席会议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德育、后勤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统筹各成员学校优秀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商议和制定本学区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以及各项工作制度;统筹调配学区内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学区内各项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活动。在滨湖学区成立后的第一次学区长联席会议上,《滨湖学区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计划》出台,初步议定了学区管理的组织架构(如图1)。学区长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为学区管理办公室,设在学区长学校的滨湖校区,设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均为兼职,兼管学校自身的管理业务。学区管理办公室接受学区长联席会议的安排,统筹各成员学校(校区)职能部门中层管理干部组成的学区教师发展中心、学区学生发展中心、学区后勤服务中心,集中学区优质资源,高效执行学区长联席会议的各项决策,用实际行动推进学区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围绕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凝练学区文化理念系统

为了培育各成员学校(校区)对本学区的归属感,经学区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城区教育局批准,滨湖学区构建起本学区的文化理念系统,引导整个学区的师生共同追寻“同生共长、优质均衡”的学区教育梦。

滨湖学区立足学区长学校“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提炼了学区文化主题词——“追梦”,以“凝心聚力共筑梦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学区发展主题,以“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名教师都优雅,让每一个学生都优秀”为学区发展愿景,以“和而不同·同生共长”为学区发展原则,追求“于和谐中同生共长,于不同中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优质导向·专业引领·分类提升·协同创新”的学区发展策略。为了提高本学区的社会辨识度,學区长联席会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融入学区各成员学校的标识性颜色及“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设计了学区LOGO(如图2)。此外,滨湖学区还推出了“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学区活动的信息。

三、依托“互联网+”,探索学区多维度融合发展路径

(一)基于学区教育特点分析,提出“融合发展”理念

滨湖学区的13所成员学校(校区)中,既有知名度高的公民办小学,也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公民办小学。尽管如此,多数成员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例如:学区长学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以着力培育“新时代小小追梦人”为育人目标,其学校文化“梦开始的地方”和“梦想+”课程体系彰显了理想教育的鲜明特色;市区公办学校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在开展“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尝试成功·超越发展”的成功教育过程中,已经完成了成功教育的课程化建构;市区公办学校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由“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品质生活”切入,着力实施生活教育,构建了“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市区公办学校南宁市埌西小学,秉承“营造书香校园,打造文化埌西”的教育理念,通过构建励志教育课程,精心打造“励志教育”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乡镇公办学校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阳光”为办学理念,着力打造“阳光教育”品牌,为塑造学生阳光人生奠基;民办学校南宁卓立实验学校以“活学外语,体艺同行”为办学特色,打响了“六彩童梦”校园文化品牌,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由上观之,各成员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发展路径。而学区制管理改革不能罔顾各校既定的办学方向,毕竟学区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管理组织,尽管有学区长联席会议制度为各成员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保驾护航,但是学区长联席会议不能过多干涉各成员学校的办学事宜。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理念便成了滨湖学区优质均衡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以“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为核心,探索多维度融合发展路径

学区制管理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切实提升乡镇学校的办学水平——包括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基于这样的理解,遵循《青秀区学区制改革方案》中所制定的改革目标任务,滨湖学区经学区长联席会议讨论,初步设计了本学区管理团队融合、教师发展融合、课程建设融合、场馆资源融合的多维度融合发展路径及框架内容(如图3),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学区各成员学校在理念互通、思想交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图3 滨湖学区的多维度融合发展路径及框架内容

1.团队管理融合的路径探索。所谓团队管理融合,指的是在进行学区管理团队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合各成员学校管理团队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实现基于学区管理的各成员学校各方面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学区管理团队的融合发展,需要凭借学区长联席会议的理念和策略引领以及学区规章制度和学区智库的高水平建设来达成。

学区长联席会议成员来自各成员学校的校级领导,他们对学校办学方向有明显的主导权,且通常具备相对成熟的学校管理经验。校级领导基于学区长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管理理念的相互交融,可有效促进各成员学校办学理念上的“优优与共”。

学区规章制度乃是为了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而设。基于本学区融合发展理念和多维度融合发展路径,滨湖学区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各成员学校制度建设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基础,以尽可能地发挥这些优质资源的作用为原则。滨湖学区自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学区内管理干部交流制度(试行)、学区评优评先制度、学区支教走教制度、学区教科研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

学区智库是学区的实力保障,是促进学区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现阶段,滨湖学区不仅成立了学区的后勤管理团队(学区后勤服务中心)和各学科导师团队(学区教师发展中心),还有一支力量强大的包含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导师团队(学区学生发展中心)。

2.教师发展融合的路径探索。所谓教师发展融合,指的是在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过程中,以融合发展理念推进整个学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发展融合方式,按照《南宁市青秀区学区制管理改革配套制度》中有关学区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是成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滨湖学区在探索教师发展融合路径的过程中,通过成立各学科导师工作室,以导师工作室中的导师团队引领本学区相关学科的日常教研、教师交流以及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让城乡教师基于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式共研、科研课题互促,实现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促进各学科教师的高品质、专业化融合发展。

滨湖学区的导师工作室包括学科导师工作室和班主任导师工作室两种。学科导师工作室由各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设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小组,另建有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4个学科教研基地。目前,10个学科共有学科导师88名,班级管理工作设班主任导师25名。

学区教研由学区教师发展中心统领,常态开展交叉式、诊断式、跟进式、“线上+线下”等融合教研活动,营造“走近你我、发展你我”的学区教研氛围。交叉式融合教研,通过遴选和组织骨干教师在学区内轮岗,指导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开展学科组结对活动等,引导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实现教研主题的碰撞,促进学区教师发展融合;诊断式融合教研,通过制度管理引导学区学科导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专题式教学视导工作,促进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教学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的统一;跟进式融合教研,通过各学科小组组织主题式联动教研,不断提升学区教研的品质;而“线上+线下”融合教研,需要依托“互联网+”,利用云会议等信息技术平台,推动学科教师线上与线下共研、共享、共同提升。

教师交流除了学区教研指引下的教师轮岗交流,还包括学校之间对口帮扶性质的教师交流。为了让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充分“流动”起来,滨湖学区采取了一所优质学校搭配一所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教方式,要求优质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对口学校支教、走教,或乡镇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对口学校跟岗学习交流。

3.课程建设融合的路径探索。课程建设融合,在滨湖学区看来,重点是打造学区的主题实践课程。滨湖学区通过将各成员学校的校本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可供学区共享的课程资源,架构起一个主题实践课程的基础框架,指引各成员学校(校区)基于该课程框架的基本理念去共建共享学区优质课程,或开发属于本校的特色课程,进而在学区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共建、共享优质课程的机制,切实促进了各成员学校(校区)校际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目前,滨湖学区已经架构起劳动课程、研学课程、毕业课程、德育实践课程4个板块的主题实践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和研学课程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课程框架,并已经研发了一些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离课程内容的全面建设、系统开发尚有一定距离。德育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在各成员学校中都相对完备。毕业课程则是学区长学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主导分享的一种品牌优质课程。

4.场馆资源融合的路径探索。学区场馆资源并不简单指向一个个现成场馆所代表的物理空间,而是场馆硬件资源、師资资源、课程资源等的综合。场馆资源的融合,指的是充分利用学区现有的场馆资源,通过探索资源融合的路径,实现场馆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学区制管理改革视域下,要实现学区场馆资源的有效融合,需要搭建学区资源共享平台,统筹各成员学校的创新实验室、科学体验馆等场馆资源,让本学区的学生可以在共享平台的协调下,有机会进入特定的实验室等物理场馆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或者基于场馆资源不定期开展相关的文化、赛事交流活动。

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各成员学校的场馆建设都已基本达标,学区层面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时,可以安排在不同学校轮转或由几所成员学校同时承接,使各成员学校的场馆资源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滨湖学区现阶段盘活学区场馆资源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发个性化的行走课程,让学区各成员学校现有特色场馆的利用率最大化;二是盘活静态的场馆资源存量,使之成为动态的场馆资源增量,比如组织相关赛事活动等,使学区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最大化。

回首三年的学区制管理改革实践,滨湖学区着力探索学区团队管理、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场馆资源等多维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本学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及城乡小学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力量。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面向“十四五”,滨湖学区将进一步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着力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每一名教师都优雅、每一个学生都优秀”的学区发展愿景,全力写好滨湖学区小学教育优质均衡的“奋进之笔”。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学区制滨湖区长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吴起油田CJN油区长4+5油藏分布特征
寨子河油区长8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小小书法家
北京:超六成中小学纳入学区制管理
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区制管理模式构建
从“模块化”到“学区制”
南方的冬天
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姬塬油田黄39区长8油藏开发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