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三链三融合,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2021-10-31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帮扶产业发展,成功打造粮食、蔗糖、水果等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中药材等3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水果、秋冬菜、优质鸡、罗汉果、茉莉花(茶)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上半年,全区一产增加值增长7.9%,增速创23年来新高;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5元,同比增长 15.6%,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长16.8%。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产业帮扶之路。主要做法有:
一、推进“三化”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广西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化为驱动,以品牌化、组织化为双翼,带动农业产业启航腾飞。一是推进生产工业化。瞄准市场需求,推进生产流程化、标准化、工业化,实现产值高、产品优、产业强。如紧跟市场需求推进螺蛳粉产业升级,强力推行《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产品分类、生产、包装、贮存等全过程统一要求,“小米粉”发展为“大产业”,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30多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帮助5500多脱贫户、2.8万脱贫人口增收。二是推进农户组织化。通过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发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党代表进驻合作社,农户在社内实行联户担保,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成为联合社或产业联盟,获取更大的市场话语权。以合作社为依托投放小额信贷,为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发额度最高300万元、授信最长5年的“新农贷”,组织开展线上全天候农技咨询,推动帮扶政策高效落地。全区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61626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1119个。三是推进产品品牌化。瞄准重点市场,由企业或合作社领建农产品“圳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整合品牌资源,建立品牌目录,在央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加大宣传,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区54个脱贫县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6个,“广西好嘢”农业品牌总价值超2500亿元。2020-2021年广西在疫情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大增,由于品牌有号召力,仍实现顺畅销售。
二、强化三道链条,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为推进农业发展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广西力推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是延长产业链。持续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向大型生产基地集聚,向特色產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进军,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产能互补性强、产品竞争力优的龙头集群。如百色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芒果种植条件,紧抓适度规模不放松、品质管控不放松、品牌打造不放松,发展芒果规模种植,推动一二三产实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将原来有市无价的小芒果,发展成为在应季水果中排第一的“大产业”,带动5.2万户19.29万人脱贫,2021年“百色芒果”获批建设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二是提升价值链。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有机、长寿、富硒、生态等农产品,引导企业优化生产、研发、营销或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环江香牛合作社与南宁零售企业合作,实现消费帮扶重点产品(原扶贫产品)“社企直对、产销直配”,倒逼供给侧改革,提高产品生态附加值。又如柳州螺蛳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间形成供应链,大大增加了豆角、木耳、螺蛳、水稻等产品工业附加值。三是完善供应链。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推动供应链升级,推进品牌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建设,解决农产品规模供应、质量控制、精准溯源难题。推出“百色一号”果蔬专列,产地建设电商产业园,销地用互联网经济连接,促成南方生产基地直通北方消费市场,建立“点对点”产销对接路径,同时推动实现跨境直通融入中欧班列,对接“一带一路”境外大市场。
三、推进三个融合,引领农业转型变革
广西以示范基地为重点,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示范基地示范先行,倾斜资源集中建设,构建市有核心区、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的推进格局,全区累计建成3623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形成“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比学赶超”局面,引领农业全方位转型变革。一是促进政企融合。在政府大力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市场参与,示范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330亿元,吸引企业、社会资金 934 亿元,实现 3 倍以上的杠杆撬动。示范基地核心区流转土地 290万亩,占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的 1/5 以上。二是促进农旅融合。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乡土资源,将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培育了一批生产生活生态相融互促的特色村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注重彰显农村“土气”、用好乡村“古气”、发挥农民“生气”、融入现代“朝气”。三是促进产村融合。在示范基地推进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和特色产业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一体规划、有机衔接,形成产业围着新村转、新村围着产业建、园村围着规划走的乡村建设格局。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