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步伐 深化北部湾向海经济先行区建设
2021-10-31胡正塬王桂全王猛
胡正塬 王桂全 王猛
一、向海经济先行区发展定位
北钦防三市地处中国海岸线西南起点,所处地理位置凸显其成为落实和践行 “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三大建设原则的最佳实践地,肩负历史使命。对外开放,是北部湾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北钦防北部湾向海经济先行区的示范任务之一。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是北钦防最具优势的发展基础,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既是北钦防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也是北钦防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向海经济先行区的高质量发展定位应着眼于两个层面:
一是顶层设计。以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开拓为核心,确定先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位。北部湾向海经济先行区应瞄准国际一流的陆海航运物流中心、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地和国内领先的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重点围绕国际航运枢纽、国际邮轮母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国家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能引领国际海洋产业发展导向和国内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蓝色经济示范区和国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全国沿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是具体层面。以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涉海企业生产效益和海洋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提升和维护为主。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涉海企业高质量发展则是基础。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及产业链配套能力是决定一个海洋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位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环境友好为前提,打造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生态旅游示范城市、国际绿色航运城市、国家海洋特色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陆海联动发展示范区。
二、全力打造高质量海洋特色园区
打造北部湾向海经济先行区,是北钦防一体化升级发展的关键。要牢牢把握园区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海洋产业”和“科技”做文章,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海洋新兴产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突破性发展。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水产育种育苗、海洋生物提取和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要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项目,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加快推进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集产品信息、交易、物流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推进海洋科技高端成果实现产业化,形成产业链,推动北部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部湾地区,有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北部湾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北部湾地区作为广西发展的主力军,区位独特、资源富集、环境优良,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借助于这个平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与企业集聚入园,将极大地提升园区的科技项目聚集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将提升北部湾地区科技地位和北钦防一体化水平。
三、向海经济先行区产业发展建议
从现有的海洋产业发展主体类型区分,未来北部湾向海经济先行区海洋产业发展模式可考虑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资源支撑模式。产业发展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从北部湾向海经济先行区现有的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出发,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利用型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空间,并建立可持续的资源開发与利用模式。这类产业包括近海捕捞、水产品加工、海盐业、海洋矿产及海洋油气业,如果管控政策不到位,可能对海洋资源或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且最终落入资源诅咒陷阱。
二是市场引导模式。产业发展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以满足居民或企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具有较高的市场不确定性和市场营销风险,需要准备跟踪并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动态,并根据市场波动做出及时反应。这类产业包括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等,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从规划层面规避市场波动造成的行业运营风险,实现产业的稳步增长。
三是技术驱动模式。技术突破决定了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特别是受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产业化发展速度和规模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这类产业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产业及深海采矿等一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直接决定着行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加快科技研发,尽早突破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转化障碍是此类产业是否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四是综合发展模式。既受到技术和市场的影响,也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或者说与资源禀赋关联不大,但受技术和市场的影响较大。这类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等,其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是顺应市场变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更灵活的市场手段、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等为重点,加快推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航运物流、装备制造等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融入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链条,培育海洋牧场、邮轮旅游、海洋新材料、海洋环保等海洋新业态,以及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东盟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新型产业载体建设,为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本文系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公益基金“向海经济建设及现代海洋发展秩序”专项活动资助项目)
(胡正塬,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桂全,自然资源部海洋咨询中心教授级高工。王猛,北京乌金三角科技发展中心公益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