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算理,提升能力
2021-10-30刘惠芳
刘惠芳
摘 要:“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无须使用任何计算工具,只是凭借记忆与思维迅速计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尤其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关键所在。同时,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口算,加强估算,引导算法多样化,倡导算法优化。”由此得知,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尤为必要。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培养低段小学生口算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旨在引导学生明白算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口算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2-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69
数学口算具有灵活性、快速性等鲜明特征,直接关系到数学计算基本计算能力、解题效率及思维能力[1]。对于数学学科学习而言,小学低年级是重要的启蒙时期,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在引导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口算能力,使得学生数学思维活跃度及学习能力得以长久性发展,逐步强化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
一、小学低段数学口算能力培养意义
对于低段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口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组织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练习活动,强化学生口算速度与准确度,使其借助口算技巧,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逐渐具备良好的口算能力。针对数学学科而言,其教学知识内容非常的简单和基础,以生活中的实用为主,旨在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既然以实用为主,那么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教学,便成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数学的实际应用。如学生在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需要其能够快速的口算出答案,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他们在纸上进行演算。对此,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口算训练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与记忆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任务之一。
二、小学低段数学口算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属于关键时期,其所承担的教学目标也更为复杂,既需要实现基础数学知识的传达,又要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借助更为高效的方式实施教学。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在实践应用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利用丰富情境的创设与引导,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拉近小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隔阂,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丰富的教学场景之中,在积极的探索中寻找到数学所带来的乐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应当以熟悉的场景为主,将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搬上课堂,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模式,帮助学生沉浸于教学氛围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完整传递。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更直观的生活情境,如结合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创设超市购物的情景,随机列举出几种商品名称,如巧克力、铅笔及玩具等,并告知学生每种商品的定价,让学生随机挑选两件商品,并口算出应付的金额。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更乐于融入数学计算过程,使口算能力获得激发。
(二)传授计算思路,注重举一反三
众所周知,数学计算相对灵活,并没有完全固定的方式,加之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差异,其所应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而这也正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结果[3]。因此,为满足学生口算能力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基本学情,创新数学口算教学方式,将多元化的口算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期能够触发其对数学计算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从而提升口算能力的层次。事实上,在数学中利用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它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口算的规律,更能够活化计算的思维,达到因材施教的课堂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具有多元运算特征的习题进行讲解,罗列出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传导,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习惯进行理解。同时,教师也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质疑,从而构建出更具灵魂的数学课堂。
(三)融入趣味教学,强化学生口算技能训练
对于提升低段小学生口算能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尤为关键[4]。口算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采取趣味性教学方法,强化口算能力。例如,竞赛、游戏等不仅可激活学生思维与学习热情,而且还可实现高效教学,进而有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之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习题训练中教师可设计趣味性游戏活动——“青蛙过河”。游戏规则为: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示20道口算题,这些口算题浮在荷花上,学生则扮演青蛙。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只有准确计算了一道题才可跳跃到下一题并进行计算,如此类推,只有小组准确口算出20道题才可跳跃到河岸上。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了能够成功跳跃到河边上齐心协力,积极努力地口算。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口算兴趣,也使得学生切实把握了口算计算规律,强化口算效果。
(四)从运算习惯入手,强化学生口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障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性条件。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得知,低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较低,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5]。对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把口算这一抽象问题简化为简单形象的问题。然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对此,教师可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其一,引导学生养成“一看”的习惯。学生审题能力较差不利于其口算能力,其常常只是看到相关的数字便立即计算,并未对题干内容进行细致分析,进而导致计算错误。对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看题的习惯。例如,草地上共有6只鸽子,没过一会儿又飞来2只,这时草地上共有多少只鸽子?有的学生只是看到了“6”“2”两个数字,便毫无疑问地直接计算出4。这主要因为这些学生把“飞来”看成为“飞走”,便采用减法。由此得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看”习惯的必要性。其二,引导学生养成“画”的习惯。由于低段学生在审题时往往耐心不足,只是读一遍题便开始计算,往往是答非所问,错误计算。例如,在刚刚提到的习题解答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出“6只鸽子”“飞来”“2只”“总共”等关键词,如此对于问题的解答便一目了然,学生可迅速准确计算出答案。其三,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这里所说的检查,不只是要求學生再次审题,还应重点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检查过程中,学生应积极验算,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就能做到认真审题与计算,逐步强化口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