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初探
2021-10-30章婷娟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的结合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拓展国际视野,也承担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章婷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近年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才素养,成为新时代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国家颁布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这样既能使传统的思政教育充满活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异同,批判地学习西方文化,更好地培养文化自信,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最初是上海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李晓旭,2020)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课程。自从这一理念提出后,很多高校都积极研究如何把不同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二、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中,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公共必修的思政课程中,以及学生的党团活动中。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与四六级考试、考研、出国等功利性较强的动机挂钩,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语言知识本身,而大学英语的内容又多是关于西方文化。长此以往,教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使课堂教学与思政脱节。很多学生非常崇尚西方文化,对西方的节日有浓厚的兴趣,却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都不关心国内大事,表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教学中忽略本国文化的渗透和思辨能力的缺乏使得学生不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而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盲目认同又会削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这显然与大学英语教学所承担的使命背道而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这是由外语学科的属性决定的,也是外语学科应有的时代担当。(刘正光,岳曼曼,2020)因此,我们应利用好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同时,适当导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肩负起弘扬中国文化和构筑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在教学中适当导入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从内容上,思政元素可以从文章的主题、篇章理解和练习三个角度去挖掘;从形式上,可以采用听、说、读、写四种方式渗透。另外,教师们平时也要积极积累思政教学的素材,可以从重大会议领导人讲话、中华文化典籍类图书、正规途径发布的关于中华历史文化的音像资料以及学习强国、新华社、China Daily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去获得。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1. 主题导入。本单元的主题是Hero,英雄。首先老师抛出小组讨论话题“What kind of people can be called heroes?”来引出主题,同学们可能会忽略了第三种英雄——成为自己的英雄。接着老师列出上表,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在理解前两种类型的英雄时,就可以从思政的角度来拓展。谈到第一类伟人英雄,今年建党一百周年的优秀影片《觉醒年代》,震撼了多少中国人。影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一代人,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老师播放时长一分钟的影片宣传片,并附上点评:这个时代的伟人们具有家国情怀,他们既务实又有韧性。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鼓舞着当代年轻人。(The great men of this generation have a love foe the family and the nation. They are resilient and pragmatic. These spirits, passing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ll continue to enlighten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today.) 第二类英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Fighting COVID-19: China in action) 白皮书。老师可以摘录这份3.7万字的白皮书中精彩的语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来认识这场战争中舍生忘死的英雄们。
中国医生的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銘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These people, with the nobility, kindness, and devotion that are intrinsic to their profession, have etched an unforgettabl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4月4日清明节,中国人民为没有等来春天的生命默哀,向所有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英雄致敬。
On April 4, the Chinese people observed a silence to mourn the loss of lives and pay tribute to heroes who had protected others'lives at the cost of their own.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00)
此外,老师提前在预习任务中布置学生查找与英雄这一主题相关的中国名言,课堂上来分享。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All citizens share a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te of their country.) 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No one is born a hero, yet their selflessness made them fearless.)
2. 篇章理解。在讲解文章内容时,一些语句需要老师剖析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句子可以从思政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
It natural to be afraid of danger. It's natural for that fear because most people to rush toward safety and away from danger. Heroes do just the opposite. They rush toward danger to help those in need.
害怕危险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因害怕危险而奔向安全之处躲避危险,这也是正常的。而英雄则恰恰相反。他们迎着危险上,为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Ordinary people can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whether it is in the fulfillment of their duties or as part of everyday life.
平凡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不管是履行職责,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015)
第一句中的迎难而上,这不正是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一群人被冠以“最美逆行者”的称号,说的就是他们奋斗在一线的故事。我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题为“跨越东西差异,践行多边主义”的演讲,其中提道:“一百多支医疗队、两万多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向湖北重灾区集结,被誉为当代‘最美逆行者。所有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职业素养,夜以继日奋斗在救治一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拯救病人的生命,透支自己的健康守护他人的安宁。”(“Hailed as ‘heroes in harm's way', over 20,000 healthcare workers in 100 plus medical teams converged in Hubei, the hardest hit province, from across the nation to support epidemic control. Exemplifying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all medical workers are saving and protecting lives around the clock despite the risk of infection and exhaustion from overwork.”)第二句讲解时可结合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也可鼓励学生谈谈身边值得称颂的,在自身岗位上做出贡献的人。张桂梅老师创立的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I was built to be a mountain not a creek, rising to the high peaks with the small valleys at my feet. I was born to be great, not worthless,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the giants, the petty cowards beneath me.” )她的英雄之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张桂梅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Zhang Guimei has changed the fates of these girls by enabling them to pursue education and preventing poverty from being passed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3. 练习。本单元课本配套的翻译练习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郑和也是我国历史上的航海英雄。他曾七下西洋,把中国的陶器带到东非,并在途中五次到访马六甲,为中马友好交往奠定了历史基础。最重要的是,我国基于古丝绸之路的框架而有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提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所走的路线,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补充“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此外,写作练习可以让学生就 “Heroism is latent in every human soul.”这句名言发表见解。课后,老师还可以结合最新的时事,及时给学生发放关于神舟十二号发射的相关双语音像资料,或阅读材料,因为航天员们也是我们国家的英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关心时政,也可以学到英文的相关表达。另外,加大第二课堂的开发力度,可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组织与教材内容有契合点的讨论会、写作比赛等。
四、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从主题、篇章理解和练习三个角度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设计。虽然目前大学英语思政的现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广大的英语教师们如果能够发挥内驱力去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积累思政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多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思辨能力,一定可以使学生们从单纯的语言学习中走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共鸣,进而肩负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须知,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2]李晓旭.“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3):45-48.
[3]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5):21-29.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