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庄(组诗)
2021-10-30约瑟夫·布罗茨基
【俄罗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盲音乐师
盲人在夜里自行
其道。
夜里更容易
穿越
广场。
盲人活着是为了
摸索自己的路,
用双手轻抚世界,
既不识光也不识影,
他们的手拂过那构筑成
男人、女人、
儿童、金钱
之墙的
石头,
那不可能打破的墙,
最好
沿着它随之而行。
音乐让自己朝它
撞去
而石头将其吸收。
音乐在石头中
死于手下。
这是夜里的艰难之死,难于
摸索着你的路而死去。
盲人的路
更简单,盲人
穿越空寂的广场。
动 词
动词就像陌生人的脸
在沉默中包围我,
动词,
挨饿的动词,赤裸的动词
基础的动词,聋聩的动词,
无名的动词,纯粹的动词,
在洞穴中生活
在洞穴中说话
诞生在洞穴中的动词,
在普遍乐观的
移动的水平线下面。
它们每天早晨都去上班,
搅拌水泥,拖拉石头,
建筑城市……不,它们
为自己的孤独竖起一座纪念碑。
它们撤退,就像我们消失在别人的
记忆中,它们在话语旁边隐藏步伐,
与它们的三个时态排成一队,
动词攀登各各他山①。
天空在它们上面
像一只鸟儿在公墓上面。
它们直立
仿佛在一道关闭的门前
一个人挥动手臂把钉子
钉入过去
钉入现在
钉入将来。
没有人会来作证。
那锤击
成为永恒的节奏。
夸张在动词下面延伸,大地,
天空,隐喻,在它们上面飘浮。
犹太公墓
列宁格勒附近的犹太公墓:
一道腐朽的木板的蹩足围栏
在它后面,肩并肩躺着
律师、商人、音乐家、革命者。
他们为自己歌唱,
为自己致富,
为他人死亡。
但首先總是交税;
遵守法律,
在这个不可逃避的物质世界中
研习律法,
保持理想主义的本色。
也许他们见得更多,
也许盲信。
无论怎样,他们都教孩子
忍耐。然而
顽强。他们
没有播种麦子,
从未播种过麦子,
仅仅像谷粒一样躺在
泥土中
永远长眠。
泥土在他们身上堆起,
蜡烛为他们点燃,
在他们死去的日子,饥馑的老人的喉咙
充满寒意的阴冷嗓音
对他们尖叫:“永恒的安宁!”
他们在物质的崩溃中
找到了这句话,
什么也想不起
什么也没忘记
在越过街车终点站四公里的
腐朽木板的蹩足围栏后面。
石头村庄
石头建成的英格兰村庄。
瓶装在小酒馆窗户中的大教堂。
奶牛散落在田野上。
为国王竖起的纪念碑。
一个穿着虫蛀礼服的人
目送火车远去,像这里的一切驶向大海,
对他那前往东部的女儿露出微笑,
一声汽笛鸣响。
屋瓦上面,无穷无尽的天空
随着膨胀的鸟歌充满,变得更蓝
那歌声听起来越清晰,
那只鸟儿就越小。
纪念安娜·阿赫马托娃诞辰100周年
火焰和书页,被砍掉的头发和刀剑,
谷物和磨轮,低语和喧嚷——
上帝拯救那一切——尤其是爱与怜悯的
话语,作为他唯一的说话方式。
刺耳的脉动连续猛击,血液的激流鞭笞,
铁锹在它们中间均匀地敲击,诞生于温和的沉思,
因为生活如此唯一,它们从凡人的嘴唇上
比从那神圣的棉花团上更为清晰地发声。
哦,伟大的灵魂,我在海外向那发现了它们的你
鞠躬致意,而且,你那慢慢燃烧的命运,
沉睡在故乡,多亏了你,它最终才在
聋哑的空间海洋中获得了语言天赋。
——————
①《圣经》中耶稣受难之处。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 1940-1996),前苏联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15岁离开学校,干过多种工作;18岁时开始诗歌创作,深得当时的大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赏识。1964年,他被前苏联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判处5年徒刑,送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服劳役。1966年至1967年,他在列宁格勒只发表了四首诗,但他的大量作品却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1972年,他离开前苏联前往英国伦敦,在剑桥大学执教;后去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学,当选为1991-1992年度美国桂冠诗人。离开前苏联后,他翻译过英国玄学派诸诗人,波兰诗人米沃什等人的作品。
布罗茨基的诗深受奥登等诗人的赏识,因而其名声鹊起,“光彩夺目,不到十年内就确立了他在世界诗坛上的地位”(米沃什语)。他的主要诗集有《短诗与长诗》(1965)《给约翰·邓恩的挽歌及其他诗作》(1967)《驻足荒漠》(1970)《一个美丽纪元的结束》(1977)《言辞的片段》(1980)《罗马哀歌》(1982)《致乌拉尼亚》(1988)《诗选》(1992)《如此等等》(1996)《英语诗集》(2000)等多卷;散文集有《小于一》(1986)《水印》(1992)《论悲伤与理智》(1995);戏剧有《大理石塑像》(1989)。布罗茨基把俄罗斯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现代西方诗歌融为一体,内部张力极强,主题涉及宗教、神话、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类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