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肌电变化研究
2021-10-30黄蓉霞邓继红
李 欣,黄蓉霞,陈 建,邓继红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妇一科,云南 昆明 650031)
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 是由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以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时间超过6 个月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1]。CPP 发病隐匿、病因复杂、诊断困难,任何盆腹腔脏器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均可以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由于慢性盆腔痛患者就诊率低且多数无创诊断方法无法明确病因,致使慢性盆腔痛的病因研究至今无显著进展。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多为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15%,多数伴有器质性病变,亦可产生生理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诊断困难,治疗棘手[2]。一般可以将患者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盆腔痛;第二种为有病理改变但症状不明显的慢性盆腔痛,如微小子宫内膜异位症;第三种为没有明确病理改变的慢性盆腔痛。对于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盆腔痛,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疗效往往较好,较为棘手的是第二和第三种慢性盆腔痛。对病因不明确的慢性盆腔痛的患者,研究其生理功能及精神症状可能为慢性盆腔疼痛发病原因提供依据,同时康复治疗是以减轻疼痛、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50 例及无慢性盆腔疼痛患者50 例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入选标准:①符合慢性盆腔疼痛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病程在3 个月以上;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治疗前4 周内,未服用过其他治疗慢性盆腔疼痛药物。研究组患者年龄20~48 岁,平均(31.2±2.1) 岁;病程3 ~18 个月,平均(8.3±2.0) 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2~47 岁,平均(30.4±2.0) 岁;为体检患者,既往无慢性盆腔疼痛,无盆腔手术史。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
采用Myotrac-SA9800 生物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及评估。
1.3 方法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显示患者盆底肌电活动情况,采用疼痛评分表评定患者疼痛程度。
1.4 评定方法
阴道肌电图肌电的测定:在生物反馈过程中,通过放置阴道探头在仪器中获得肌电图,测定的肌电数值,单位为μV。
疼痛评分方法:对患者使用疼痛评分表(VAS)进行疼痛评分(0-10 分)[3]。0 分:无痛;3 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 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 分: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组肌电较无疼痛患者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疼痛组及对照组患者肌电压对比
2.2 疼痛程度与肌电增高幅度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疼痛评分组患者肌电压对比
3 讨论
盆底肌肉及筋膜的主要功能是支持盆腔器官,同时通过收缩和放松来协调控制排尿排便等。根据国际尿控协会的标准,将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分为:正常、过度活动、减弱以及无功能4 种[4]。盆底肌活动减弱常常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子宫脱垂等,而盆底肌过度活动则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便秘、性交痛等[5]。因此,对于盆底肌过度活跃的患者首先应该对过度活跃的肌肉进行放松下调训练,改善不同肌肉群及纤维类型之间收缩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Glazer 盆底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 评估是1997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Glazer 教授提出的用于评估盆底肌肉功能状态的检测方法,为盆底肌肉活动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标准表面肌电检测方案[6]。具体方法是将电极置入阴道或直肠内,采集盆底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电信号并分析,反映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是否异常。同时将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和医生,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肌肉的功能状态,并在反馈信号的指导下,学会自主正确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对慢性盆腔痛综合征患者,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常见的功能特征为慢性过度活动、易激惹、不稳定及易疲劳。
本次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盆底肌肉肌电较正常患者增高,故考虑疼痛与肌肉过度活跃有关。盆腔肌肉过度活动由一系列有害刺激所导致,包括炎症、化学刺激、深部躯体或内脏疾病以及医源性因素等[7]。肌肉过度活动导致的疼痛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缺血,当肌肉过度活动时会导致组织缺氧、缺血,常会引起深部组织中度或重度的疼痛。另一种机制是肌筋膜触痛点引起的肌肉过度活动,从而导致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该触痛点的激活特征为电位活动活跃和运动终板失调。肌筋膜触痛点不仅可以导致肌肉活动受限,还可以引起牵涉痛,即疼痛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感受到,而且在远离原发部位的区域也可以感受到。在盆底肌重复收缩或者持久收缩后,疼痛加重[8]。所以可以表明肌肉的过度活跃是产生疼痛的源头,但本次研究表明,其增高程度与疼痛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是否与疼痛有相应扳机点,超过该点后疼痛与肌电改变则不成比例有关,还需要加大研究样本及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