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患者应激反应及VAS评分的影响
2021-10-29田雪王艳妮张雨婷
田雪 王艳妮 张雨婷
摘要:目的 对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中采取优质护理后患者应激反应及VAS评分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将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急诊外科收治的62例清创缝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护理干预,按照护理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研究组31例(优质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应用后患者应激反应与VAS(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后,患者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应激指标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中采取优质护理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与术中疼痛程度,临床应用效果较优。
关键词: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应激反应;VAS评分
清创缝合术是促进开放性伤口修复的一种外科常用治疗方法。该术所针对的创伤大多为意外伤,伤口存在一定的污染,且受伤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容易引起不良应激反应,对手术依从性以及手术成功率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急诊外科试试清创缝合术前后需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急诊外科62例清创缝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的在急诊科清创术中的应用效果,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急诊外科收治的62例清创缝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7—68)岁,平均(49.6±6.3)岁;研究组31例(优质护理),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8.7±6.2)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施急诊外科常规护理流程。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1)术前:接诊后马上询问受伤原因,受伤时间,伤口大概面积,有无异物粘连,入院前患者显性症状及出血情况。检查伤口后评估患者神志意识状态,并将评估情况汇报主治医生。(2)术中:护理人员主动安抚,必要时利用沟通话题来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消除术前紧张情绪。术前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严重的不耐受的疼痛需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给予护理。(3)术后:手术结束后按时评估伤口恢复情况,观察是否发生感染、出血、伤口裂开等情况。加强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及情绪状态,联合家属展开心理干预。
1.3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评估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应激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护理后的VAS疼痛评分。(1)应激指标:分别以血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几项进行评估。(2)VAS评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 ±S”,计量资料“n[%]”,差异用“t”及“x2”表示,P<0.05时存在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应激指标
2组血糖水平处于平稳状态,无差异(P>0.05).采取优质护理后,研究组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均比对照组低(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如下:
(1)研究组31例:VAS(2.3±0.2)分;
(2)对照组31例:VAS(3.6±0.5)分;
注:t=13.4408、p=0.000;
3. 讨论
清创缝合术在急诊外科十分常见,其临床利用率与当前社会创伤性疾病的增多成正比。清创缝合术在实施前需要积极评估伤口状况,对其受伤的类型、过程、受伤后到就诊的时间、伤口感染情况等。急诊外科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评估相对简易,评估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对患者的情绪状态以及疼痛耐受程度的了解程度不夠,很容易对术后伤口恢复效果造成影响,本次研究结合优质护理,分别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三个阶段展开护理,给予患者积极地心理干预以及疼痛干预,提高患者依从性。以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2例清创缝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后,患者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应激指标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中采取优质护理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与术中疼痛程度,临床应用效果较优。
参考文献:
[1]张向娟.优质护理对急诊外科施行清创缝合患者的应激反应,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华养生保健2021年39卷2期, 119-120页, 2021.
[2]邓忠秀.优质护理干预对急诊外科施行清创缝合患者的应激反应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家庭医药, 2019, 000(001):276-277.
[3]邓忠秀.优质护理干预对急诊外科施行清创缝合患者的应激反应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家庭医药,2019,000(001):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