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太白草医“和冠八法”临床运用体会

2021-10-29穆毅何富强乔燕穆可风王伟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治疗疾病

穆毅 何富强 乔燕 穆可风 王伟

摘要:太白草医治疗疾病始终体现“和冠八法”这一观点,其在治疗中既体现通过和解、调和的手段来治疗疾病;又把和法贯穿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中,用以平和人体阴阳、顺和脏腑生理功能、顺和人体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顺应季节变化规律、调和药性等。

关键词:太白草医药;治疗;疾病;和冠八法

太白草医是应用太白山草药治疗疾病的医生。秦岭山脉太白山生物分布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据《太白山本草志》一书记载,太白山共有中草药1400余种,在太白山周围民间活跃着这样一些医生,他们上山采药,下山行医,几千年来他们多身怀绝技,为民治病,赖以生存。虽地位低下但却保持了中国医药的原始状态,是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理论与祖国传统医学同宗同源。但由于种种因素,有的人密而不传,仅家族或师徒传承,以致药物得不到广泛流传和应用,更谈不上书籍记载.

根据笔者2013年承担的陕西省“太白草医流派传承与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研究,太白草医由道家传承。其治疗用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用药规律,在临床用药时常常用“和冠八法”“巧用佐药”“早用涩药”“药随引转”“顺时顺脏、应季”、“穆毅药队”用药,现将其“和冠八法”理论介绍于后,望同道斧正。

“和冠八法”顾名思义“和法”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首,贯穿于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中,“和”又是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生命生存发展的必有的客观条件,太白草医将其应用于预防疾病、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太白草医是由道家传承而来,“和”来源于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所著经典为《道德经》、《南华真经》(即《庄子》)、《周易》,均体现了“和”的思想。道家把“和”视为一种大“德”,认为“知和曰常”(《老子·五十五章》),知“和”就等同于得“道”。老子最早提出了阴阳合和的思想。

“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太白草医药理论源于道家,道家哲学中自然和谐的思想是太白草医藥“和冠八法”的理论渊源。

太白草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和”法贯穿于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宇宙(一)间一切事物(二),在一定的条件(三)下,正常的运行(冲气以为和)才能生存。人体及一切生命(一)在天地间及内在的小天地(二),有了一定的条件(三),阴阳平衡,气机通畅(冲气以为和),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在宇宙天灾横生,天摇地动,甚至毁灭。阴阳合和是阴阳一二气运动发展的最佳目标,是阴阳内部矛盾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因此千百年来太白草医对疾病的治疗,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依据“以和为安”,“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和冠八法”的原则,组方遣药。重点突出一个“和”的理念。

一、在治疗方法上“和冠八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狭义的“和法”是中医常用治法“八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手段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既不像汗、吐、下三法这样以祛邪为特性,又不象温、补一样以扶正为特征,而是通过改变人体正气与外界邪气的对比关系或是调整人体各脏腑之间功能强弱的对比关系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和法”临床多应用于大家熟识的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营卫、调和肝脾、调和肝胃、调和脾胃、交通心肾、调和气血、平调寒热、清热温中等几个方面,在此不再赘述。

2、广义的“和”,包括“和贯八法”及“和存诸方”。不和是疾病的总病机,“和”是治病的最终目的。“法随证立”,“方从法生”,“和冠八法”应为总纲。即使在应用治法中,不可太过,切忌虚虚实实,总应以和为贵,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应用中,都要体现到“和”法。如在应用汗法时要注意或调和营卫、或和解少阳;应用吐法时注意保护胃气;使用下法时应注意保护正气;使用温法时常常和补法相配;使用清法时,常与滋阴之法相合;使用消法治疗饮食积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时多与补益之品相用,以扶持正气,消除顽疾;使用补法时,和驱邪外出的药物相合,以免“闭门留寇”之弊等等,以“和”法贯穿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中。此乃草医治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在遣方用药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和人体之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因此在治疗方面一是针对邪的属性而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以祛寒或泄热为主治疗时,要防止寒热运用太过;以邪实为主,要佐以补虚之品,使驱邪而不伤正;以正虚为主,要佐以祛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或既有邪实,又有正虚,确立治则,当补虚泻实并用,以扶正驱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太白草医遣方用药善用阴阳配,以平衡人体阴阳。即用两类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配成一组药物,即是“阴阳配”。如大家熟识的麻黄配桂枝;黄连配吴萸等等。又如太白草医常用的顺心汤中有红毛七、红景天两味草药,红毛七味辛性温,活血化瘀;而红景天味甘涩性平,补血止血,两药相配,活血不伤正,化瘀不妄行;顺命汤中用金丝带、太白洋参,金丝带味甘性热,大补肾阳;太白洋参味甘性凉,滋阴降火,两药相配一防补阳太过,引动相火。

还有常常使用平调脏腑内部阴阳之生理功能的药物。如肾三味,用隔山撬补肾化阳,平补精血,配金丝带补肾益精,温补肾阳,二药虽不温燥,唯恐阳亢失秘,故加少量黄柏坚阴制阳,共求阴平秘阳之功。

太白草医用药常常把寒热药物、散收药物、升降药物等并用于一方之中,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顺和脏腑生理功能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太白草医用药,重视脏腑功能的调整,喜用“顺脏药”。所谓顺脏药就是顺其脏腑特性,增强或调整脏腑功能的药物。对于五脏疾病无论何种症状,只要是五脏功能失常者,均可加用顺脏药队和顺脏药,如常用的顺脏药队:心三味:红毛七、大救驾、红景天;脾三味:长胜七、地椒、老龙皮;肺三味:枳壳、桔梗、鱼腥草;肾三味:金丝带、隔山撬、黄柏;肝三味:女儿茶、白芍、香附等。此类药物为太白草医用药之精华,常常配伍在处方中运用。

3、顺和人体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顺应生克,顺应正常的五行生克制化功能以增强脏腑与自然环境及药物的对应关系,达到体内正常生理活动与外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最佳状态。最常用于养生、食疗及药物治疗。在不同季节加重应脏药和应季药的剂量;二是逆制乘侮,即是在病理状态下,根据五行的正常功能,以制约乘侮过盛的状态,恢复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顺和五行五脏的正常关系。如小柴胡汤虽为邪入少阳所立,然亦为抑木扶土之方,调和肝脾之剂。

4、顺应季节变化规律

太白草医遵循道家 “天人相应”之道,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理论,顺应自然界五季五化(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规律;应对五季五气(风、暑、湿、燥、寒)的太过或不及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而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常常使用“应季药”

应季药包括应季药和应季方。应季药分为两类:

一是顺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规律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云:“四时用药要先顺应时令,不能杀伐天地间的祥和之气。”

如春季气温转暖,万物禀阳气而萌生,与肝的生理关系最为密切。用药时宜加辛味之风药,以顺应春季上升之气,如荆芥、长春七、薄荷、太白羌活。如春季运用六味地黄汤时,加少量长春七或葛根以顺应春季上升之气;

夏季,烈日炎炎,与心的生理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用药时,应选用滋阴清心之品以防火热灼伤阴津,常用太白茶、麦冬、竹叶等。如夏季运用六味地黄汤时,加少量太白茶或麦冬或竹叶以顺应夏季火热之气;

长夏,阳气最盛、湿气亦盛,与脾的生理关系最为密切,用药之时选用甘辛化阴、补气升阳、养阴生津之品,如红景天、隔山撬、人参、麦冬之品。长夏之气。如长夏运用六味地黄汤时,当加用砂仁、金丝带少许以助阳化生;

秋季,由阳转阴,气温转凉,万物处于内收状态,与肺的生理关系最为密切,用药时宜加酸敛之品,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气,如五味子、乌梅、朱砂七等;如秋季运用六味地黄汤时,加少量乌梅或五味子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气;

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时候,是阳气潜藏,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与肾的生理关系最为密切,用药时应顺应冬季气机向内向下闭藏收敛的特点,多选用山萸肉、五味子、金刷巴、凤尾七等。如冬季运用六味地黄汤时,可重用山茱萸,加用五味子,以顺应冬季蛰藏之气等。

二是应对五气太过与不及的药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四时气候的不同,所致疾病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春病多风多温,夏病多热,长夏病多湿,秋病多燥,冬病多寒。

春季:当五气太过时,多见风温,应选用疏散风热之辛凉风药,以顺应春季之气,如女儿茶、防风、六月寒、连翘、二花;当五气不及时,冬气不去,反为寒凉,即所谓之“春寒”,当用辛温之风药,如长春七、太羌、桂枝等

夏季:当进入夏季,为防暑气太过、耗气伤津时,多选用养阴生津、清暑益气之品如麦冬、五味子、太白茶、太白花等;当暑气不及时,阳气不振,生化无权,气血不足,当选用辛温、补气化阳之品,如肉桂、附子、金丝带、红景天等。

长夏:五气太过,湿热藴结,或为暑湿,当选用辛开苦降之品以清热利湿,常选用偏头草、地胡椒、藿香、佩兰等;当五气不及时,脾失运化,清气不升,当选用芳香化湿之品,以健脾化湿如白术、苍术、秤杆七、地椒等。

秋季:五气太过,反生燥热,当选加甘酸之品,化阴润燥,如乌梅、五味子、天蓬草、朱砂七等;如五气不及,暑热不去,则为秋温,俗称“秋老虎”,当选加辛酸之品,辛以散之、酸以敛之,如桑叶、蝉蜕、挂金灯、长胜七等

冬季:若五气太过,寒气太盛,阳气不足,虚寒之疾多发,故当选加温热之品,以温补阳气,如附子、干姜、金丝带、尸儿七等;如五气不及,秋季燥热之气迟迟不去,易生冬温,当选加咸浮之品,以助冬藏收敛,如牡蛎、龙骨、无娘藤、凤尾七等。

此外还有草医常常使用的应季方,所谓应季方就是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而使用的方剂。如春季多用防风通圣散,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夏季多用王氏清暑益气汤;长夏多用三仁汤;秋季多用清燥救肺汤;冬季多用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八味丸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上方剂根据季节的不同,每多辨證使用,疗效显著。

5、调和药性

可起到矫味、调性、增效、解毒等作用。

不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体患病后,选方、用药“和”的原则不能变,“和”的目的不能变,这就是“和冠八法”的具体含义。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治疗疾病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最高贵的导盲犬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话说小儿常的肛直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