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2021-10-29吴媛
吴媛
乳腺癌和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两大“杀手”,随着高危型HPV筛查、疫苗接种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乳腺癌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达到预防作用,那么定期接受乳腺检查就成为了防治乳腺癌的主要手段。超声是临床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其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特征、血流等信息,加上无创性、可重复性和经济性等优点,使得其广泛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诊断中。对于超声医师而言,提升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是长期以来必须坚持的工作重点。即使在超声仪器不断精进的背景下,人为因素仍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超声医师应当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最大程度发挥现有机器潜能,提升诊断准确性。本文从临床实践角度对如何提升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不断提升操作技术水平
超声医师的操作水平对诊断结果具有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超声检测结果准确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技术,要提升超声诊断准确率,就应当提升操作技术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误差。
1、(1)检查体位、范围的选择
患者取平卧位,双臂保持上举姿势,这种体位可达到平展乳腺和固定乳腺的目的,同时可减少扫查范围的皮肤厚度;如遇乳房较大的受检者或乳腺外象限靠近边缘的情况,应当指导患者采用不同角度侧卧位结合同侧上肢上举,依次减少扫查部位组织厚度。
超声检查乳腺可选择的方法包括:①探头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扫查。②探头横切扫查,自第二肋间开始自上而下扫查至第6肋间。③探头纵切:以腋前线为起点向内侧扫描直至胸骨边缘。以上三种方式均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扫查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扫查,都应当符合以下标准:内侧扫查至可见胸骨声影、外侧扫查至可见腋前线至乳腺结构声影完全消失。上下界均至乳腺结构完全消失,每次扫查范围应当适当扩大,使得每个扫查图像都有重叠部分,避免遗漏。
如遇乳腺较松弛或乳腺较大的患者,超声扫查难度增加,使得扫描不充分引发的漏诊风险升高,对于此类患者,扫查重点是:指导患者务必将双臂充分上举,处于过伸位,充分固定乳腺,避免检查过程中乳腺移动;扫查过程中适当变换体位,力求全方位扫查;扫描时探头不可过度用力加压,避免引起腺体位移。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应当进行多切面观察。
1、(2) 优化病灶血流信号显示
优化病灶血流信号显示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调节仪器,乳腺血流速度相对低,进行血流信号显像时,应当注意用低速度刻度,适当放大增益,同时减小滤波,当出现不显著的彩色噪声时,为较佳状态。②操作方式:乳腺血流速度低且位置表浅,检查时过度加压容易导致血管被压闭而无法进行血流信号显像,增加了误诊风险,故进行扫查时,应当尤其注意不可过度加压,另外,扫查过程中对比双侧相同部位乳腺血流信号也十分重要,若双侧同一部位血流信号显示不同,需考虑病变的可能。
乳腺癌不同病理分类的彩色多勒普征象表现不同,进行检查时,应当将灰阶超声和彩色多勒普超声图像进行对比结合,综合考虑。
2、 深入认识乳腺癌的特异性
在从技术层面优化诊断准确性后,敏感地发现各种病变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问题。乳腺癌的异质性是诊断乳腺癌的最重要原则之一。这种特异性表现为不同乳腺癌病灶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既往临床强调乳腺癌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性肿块,具有毛刺、小钙化、后方衰减等特征,然而这种征象仅仅为部分浸润性乳腺癌的表现,不可因缺乏这些典型征象就完全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此外,乳腺癌的特异性在结节内部中亦有体现,病灶内部不同部位,形态表现也有差异。此外,超声检出临床触诊不清的乳腺肿瘤病理构成和既往临床经过触诊发现的乳腺肿瘤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多在导管内癌中发现。
典型乳腺癌恶性超声征象包括:①形态:不规则性肿块,纵横比>1,导管表现为不规则扩張。②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后方回声衰减。③边界:肿块往周围生长,表现为毛刺征、锯齿状或薄厚不均的强回声晕,周围呈小叶状分布。④钙化:可见不规则分布的簇状钙化点。⑤多勒普血流信号:血流丰富、呈树干、河网状分布,走形不规则。⑥频谱:呈高速高阻型频谱。
部分分叶状或椭圆状的乳腺癌病灶和正常乳腺脂肪、纤维瘤等良性病变超声征象相似,易发生漏诊,此类病变多为粘液癌、导管内癌、中分化浸润癌,具有边界不清晰的特征,仔细检查一般可见肿块部分区域有小叶状征象,此外,通常伴随丰富的血流信号,可以此辅助诊断。
部分浸润性癌病灶中央区域低回声小,但周边具有宽大的强回声晕,可能掩盖中央区域低回声,导致误认为正常纤维组织,尤其是当图像调节欠佳和病灶位置表浅的情况下,更易漏诊。针对此种情况,应当进行多角度扫查,加强对病变内部低回声部位、后方衰竭部分的识别。
结语:
进行乳腺癌超声诊断时,应当注意规范化和个体化操作相结合,同时注重加强对乳腺癌声像表现的全面认识,从理论和技术双重层面上提升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