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词汇,让沟通直达人心

2021-10-29张晶

人力资源 2021年10期
关键词:言辞强力词语

张晶

“我们痛哭或者大发脾气,不是因为我们过多,而是过少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连最擅长运用文字的畅销书作家,也不得不承認交流沟通之困难。当然,也有一些沟通高手,他们的话总会触动你,甚至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他们的话语是精练又充满实质性内容的。这些词语被全球著名演说家、培训家梅里尔·卢尼昂称为“强力词汇”。

“强力”,说的是做事情的能力。你的能力强,你就可以得到期望的结果。“词汇”是简短的表达。在《沟通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梅里尔·卢尼昂把“强力词汇”定义为:一个简短、具体、有针对性的表达;说出你想说的,忠实于你说出的,而且说话时不带一丝刻薄的语气。

归结起来,强力词汇具备以下显著特点:短小精悍、形象具体、针对性强、表达思想、不带攻击性。

不说多余的话——强力词汇短小精悍

许多年前,我请朋友小李帮我修自行车,他忽然问我:“你有没有意识到你说话强势,总是自以为高人一等?”他说出了真相,而且说得如此清楚、真诚。我当时非常生气,但回过头想想,他是对的,我很感激他,因为这句话刺穿了我的防卫,使我的行为得到了改变。他运用的就是强力词汇——话很简洁,简洁更增加了话语的力量。

强力词汇的交流者以简约为美,很少讲废话。

思考一下,在葛底斯堡演讲会上,演说家爱德华·伊维瑞特发表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随后林肯总统只讲了两分钟,整篇演讲词不过226个字,可是大多数人对爱德华·伊维瑞特这个名字没有印象。

简约实际上更受欢迎。当你和别人交谈时,你说了一大堆的废话才把事情说清楚,或者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明白在说些什么。尽管你的听众努力表现得彬彬有礼,他们还是会双目无神,面带倦容。

简明扼要的词汇可以让你表达得更准确,它清楚地告知对方,你有哪些事要处理、哪些人要见、哪些地方要去,使你把要做的事情说得更加清楚。

相反,消极的沟通者往往使用过多的言辞,因为他们想冲淡自己话语里的信息,以避免冲突;冲动的交流者为突出他们话语里的信息说了太多无用的话。使用强力词汇的交流者仅仅是为了交流,他们无意控制听众的反应。你是否曾有过让讲话的人早点儿闭嘴的念头呢?是否也有过开长会的时候盯着天花板打发时间的经历?或者你在发言时其他人的思绪早就在九霄云外了?长篇大论必然削弱语言的影响力。

人力资源部林经理召开了一次三分钟的短会——确实只有三分钟,却令部门所属的员工们工作效率高涨。其他部门的经理向他讨教:“这三分钟你说了什么?”林经理说:“很简单,我问他们,我们的工作效率太低怎么办?没人回答我,我就保持沉默。他们开始局促不安,我还是沉默,一分钟后我说了一句话就散会了。我说,‘会议结束,他们如释重负,匆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认认真真地开始工作。”林经理只用了16个字,就漂亮地解决了以前反复唠叨都没办法彻底消除的老大难问题。

真正的交际家不会喋喋不休,他们懂得运用强力词汇,人们也愿意听他们的高论。李丽上班迟到了五分钟,她的经理本想对此大加批评或者好好说教一番,可是转念一想,他只是说了句,“李丽,你迟到了,按照规定你应该事先请假,这次算你初犯,我只做个记录。”李丽可能会抱怨、辩解,但与对她的过失进行狂轰滥炸比较起来,站在那里只用几句简短的话却可以杜绝类似错误的重复出现——只要措辞得当,管理者根本不需要说多余的话。

名人、领导和一些媒体人士对简练的价值深有体会。他们在传达一些信息时,通常都会使用简短、容易上口的表述,比如“我有一个梦想”“宽恕你的敌人,但记住他们的名字”。还有阿诺德·施瓦辛格在电影《终结者》中的台词:“我会回来的。”如果换成:“我需要办几件事——买点杂货,给摩托车加点油,会会几个老对手,还要打个盹儿,但是你们听着,我稍后会回来的,也许就在几个小时后,知道吗?”你还有兴趣听吗?

不光说话的时候要简练,我们也可以试试删改自己的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类似的文本。记住,少就是多。

表述细节——强力词汇形象具体

强力词汇的第二个特点是形象具体。当小李提醒我有些高傲自大的时候,他选择的语言是具体的。他没有简单地说他不喜欢我和他说话的方式,他的言语是如此具体,深深打动了我。具体的言语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可以刺破一切防备,而模糊不清的言语就像用一把塑料刀切肉一般。

语言怎样才能谈得上具体形象呢?房产经纪人问客户:“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呢?”客户回答说:“我不知道,看到了我就知道了。”这样的话,房产经纪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发型师问顾客:“你想理什么样的发型?”顾客回答:“短一点儿。”于是她的头发就被剪得露出了耳朵。购房者找不到房是因为他没说:“我想要一套位于城西的三居室,面积最少一百平方米,有两个卫生间。”美丽的女士不得不戴几个月的帽子,因为她没说:“我想把及腰长发剪到肩膀上部脖颈下部,刚好能扎成马尾辫。”

表达不具体导致你可能会得到你所说的,但是得不到你想要的。马克·吐温曾说过:“正确的用词与差不多正确的用词之间的区别,就好比发光的萤火虫和发光的闪电。”词与词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恰当而准确。“写篇短篇幅的报告”和“写一篇300字到400字双行距的报告”哪个更准确?“快点儿给我”和“星期四下午3点前交给我”哪个更恰当?答案不言自明。

管理者在布置工作时务必要具体、明确,不要让下属们自行揣测他们的工作内容。千万别告诉他们:“你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应该明确指出:“你的工作是收发、整理和归档员工们每月的报告。”与其说“接听电话要迅速”,不如说“电话铃响三声就要接听”。

务必具体——力量来自具体细节。

选择有用的词——强力词汇针对性强

小李批评我的话是有针对性的,因此他的话也是有效的:我虽然没有承认我的态度是他说的那样,但是我的确抛弃了以前的高傲自大,比以前谦卑多了。

语言要直接针对你想要达到的目的。你为什么要说话?你清楚自己的目标吗?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经常说出一些和自己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的话。比方说,你的妻子对你大喊大叫,嚷着叫你走开,那么你回击的目的是什么?你或许会说,我想让她平静下来。但你选择的言辞却换来相反的效果:“别吵了,能不能好好解决问题?”结果你的妻子只会更加愤怒。所以,如果言辞使你偏离了原来的目标,那它们就不是强力词汇。

强力词汇的针对性极强,很多管理学大师都谈论过这种思维。史蒂芬·柯维称之为“结果导向思维”,莱莎·荷娜称之为“洞见的诀窍”,还有人称其为“可视化”。不管人们怎么称呼它,你只要考虑清楚你需要的结果,问问自己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了。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四种常见的不适当目标:(1)打击对方以取得胜利,这只会弄得事与愿违——你打击别人,别人则以牙还牙;(2)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但是没有人愿意成为垃圾桶和发泄对象;(3)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4)好为人师,这也不會有用,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如果你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和人沟通,那么对话只会变成是非之争,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目标光是正确的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效。那么,什么是有意识的目标呢?

其实也有四种良好的目标:(1)理解别人;(2)阐述观点,让对方了解你的想法;(3)解决问题;(4)传递有效信息。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可行目标。平时我们可以听听人们的谈话,看他们在向哪个目标迈进。在你讲话时,最好经常提醒自己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开口之前仔细想想自己的表达会产生的各种结果。

表达清晰只是活用强力词汇的一部分而已,保持有效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应当依据自己的目标来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这番讨论是增加还是减弱他们对我的尊重呢?”“这些话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呢?”“如果我这么说,是有助于还是不利于我所期望的结果呢?”如果所做的没有效果,那就改变方法。

运用简单事实——强力词汇表达思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时冲动和某个人说了一番话,后来又向他道歉:“我真的不是那个意思。”你以为你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是平静下来的时候却意识到你并没有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害怕影响别人的情绪、恶化彼此的关系。有时候不敢提要求也是因为怕麻烦。就比如,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老板表达出真实想法。一家公司的职员小王被老板叫进办公室,结果老板却接起电话和别人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让小王杵在原地等了足足15分钟。为什么小王会遇到这样的事?因为老板在接电话时问他是否介意等一会儿,小王说“没问题”,但他其实很介意,当他说“没问题”的时候,想到的是桌上堆积的工作还在等着他去处理。站着听老板在电话里笑谈昨天晚上的篮球赛比分让他感到非常尴尬,不知道该站着还是坐着,该假装没有在听老板说话,还是趁老板不注意悄悄离开。但是小王的同事小刘遇到相同的情况,只简单地说了句:“您先接电话,我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五分钟后我再过来。”小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也得到了老板的许可。

要求别人理解你之前,你要问问自己:“我要表达的简单事实到底是什么?”可以用三个关键问题帮助自己找到简单事实:我在想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什么?你必须明确自己真正的意图,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人们通常会用“我觉得”来表述想法,比如:我觉得你很苛刻;我觉得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但这些都不是感受,而是想法。所谓感受应该是,我感到被忽略了,我感到受打击了,我感到很沮丧。某种程度上,你想告诉自己的,也正是你想告诉别人的。当你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时候(尤其对方是自己的上级),确实有点冒险。但你所冒的风险越大,可能收获的也越多。

友善充满力量——强力不代表刻薄

强力词汇不是推卸和倾诉,因此,强力词汇用于交流时不带任何攻击性,简单而优雅。小李清晰地表达了我是如何贬低他,但他丝毫没有攻击我的意思,他没有使用我惯用的那种损人的说话方式,也没有挖苦讽刺我。他的表达清楚而直接,同时又很真诚。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挖苦、冷嘲热讽和旁敲侧击。

强力词汇尊重别人,即使那个人并不尊重你。运用强力词汇的原则之一就是,说话的时候别苛刻。哪种苛刻需要注意呢?

一种是责备。心里铭记一个信条:不去责备。你必须让人们知道你的想法、感受和需要,但不必用责备的方式。例如,不要说“你真可恶”,而应该说“你的话冒犯了我”;不要说“你没有说清楚”,应该说“我不明白”;不要说“你没专心听”,应该说“我感觉没人在听”。这时你会发现,有责备意味的话大多以“你”开头。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你”的使用。

不去责备确实很困难。当有人伤害了你,本能使你想要还击。所以你有必要告诉自己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下意识地存在还击的想法,很有可能不知不觉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行当中,这会使你从缄默走向粗鲁,从平静走向暴力。你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别人会有所察觉。当你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时,你就触动了他们的防御心理。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表述会有三种:你眼中的事实,他们眼中的事实,还有就是事实本身。只有第三种才是真相。

另一种刻薄是冷嘲热讽、挖苦讽刺。这些伎俩都是难以察觉的。比如:“你又迟到了!”“干得漂亮,谁帮你的?”这些言语的目的就是要把刀子刺向别人而不让别人再刺回来,就是想把言辞中的恶意传达出去而不承担后果。

千万别在言辞当中透出刻薄。方法很简单:当你选好词语后,先确定两个目标:你要听众做些什么?当一切都说了以后,你希望彼此间形成怎样的关系?如果你不想把刀子刺出去,或者只为了出口气,那么你就要尝试找出代表隐忍的替代词使气氛平静下来。记住,伸手不打笑脸人,多说些赞美之词准没错。

有害言辞:要么很软弱,要么很伤人

有害言辞是强力词汇的反面,是指非建设性的、无益处的言辞。毒药可以慢慢进入人体系统,吞噬生命。同样,有害言辞也能慢慢破坏或者迅速给你致命的打击。有害言辞分为两种,一种是得不到尊重的有害言辞,它使语言变得软弱;还有一种是恶意的有害言辞,它可以伤害听众,削弱要传达的信息。

有害言辞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使用累赘的、无意义的词语来填充自己的话语

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经常使用那些累赘的有害言辞来填充你的话语,比如:你知道、可能、大约。为什么要在一个好端端的完整句子中加入这些没有意义的词呢?你可以想象一首歌被唱成:“你也许可以照亮我的生命。”累赘的填充词可以毁掉一首流行歌曲,也同样可以毁掉你的表达。当你使用这些没有意义的填充词的时候,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被冲淡了。语言很冗长,真正有用的词句就被得不到尊重的填充词给破坏了。

●使用过分谦虚的、得不到尊重的词语

这些词语会使你的语言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仅仅是、我只是、是否、某种、这似乎、也许我是错的、但这、很抱歉打扰你、我有一个小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首歌是这么唱的:“你似乎有点儿照亮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要在表达中加入没有意义的词语呢?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你的助手总是这么表达:“你可以不喜欢这个创意,或者说这个想法也许不管用,但是……”你会相信这样的助手吗?如果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想法,别人为什么要相信他?

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我旁边坐着一对年轻男女,女孩子是这样点菜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要个汉堡,或者还要一杯可乐。”“我想我还是要一份炸薯条,或者……还是吃点别的吧。”我没有夸大其词,这位着装得体的女孩子正是这么点菜的。我很想知道,她在填写绩效考核表或者订货单的时候是否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如果是这样,一定得改正过来,这些修饰词使她的陳述和要求变得很苍白无力。

●为了征得别人的同意而经常使用疑问词

这类词句包括:你知道吗?是不是这样?对吗?有道理吧?我曾听过一场演讲,演讲者几乎在每句话后面都加上“你知道吗”。听起来好像他在怀疑自己,以至于要不断寻求听众的认可。而且,这样也令听众厌烦。我当时一直在数他说了多少“你知道吗”,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信息。当语言中充满了没有意义的填充词和疑问句时,还是不说为好。

●不确定的表述会使人觉得说话者不够稳重

这类词语包括:我应该、我可以试试、也许我可以、也许我能、你也许愿意考虑、也许有一种可能性。这些词句听起来让人觉得说话者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我在让下属制订自己的目标时,经常听到不确定的表达,比如很多人这样陈述自己的目标:“我将尝试……”“我想我可能……”遇到下属这样表述时,我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我不想知道你会尝试什么,我只想听到你要去做什么。”

试想,如果领导让你在周二之前上交一份报告,而你不确定是否能做好,你怎么回答他呢?别说:“我可以试试”,而是清楚地告诉他:“我尽量在周二前做好,但是周三前肯定可以做好。”这不比说“我试试”好得多吗?再试想,某人说:“也许我可以给你做午饭”,你觉得他会有所行动吗?当某人说:“我会尽量打电话给你”,你会等他的电话吗?但是如果他们说“我来准备午饭吧”“我会在周五前给你电话”,你就会相信这些事一定会发生。

●使用消极的、得不到尊重的词语

有些语句会使你在开口之前就显得很受挫,因为这些话专门用于表达你不想要的、不起作用或者错误的事情。这些语句包括但不限于:不得不、我不能、不会、我不擅长、只要、但是。这些言辞听上去令人感到沮丧。当一个人说“我不得不”的时候,像极了受害者——可怜到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如果领导指派你一项工作,你答复:“今天我不能把这个交给你”,领导就会觉得你办事没有效率。但如果你说:“我明天可以把这个交给你”,那么领导听起来就有数了。

还有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是“要是……就好了”。这种句式里充满了“原本应该”“原本可能”“原本可以”等无效含义。“要是再多给我几天时间就好了”“要是完工前能有人帮我一把就好了”……这些有害言辞除了描绘了那些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一无是处。

除了上述作用,强力词汇还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有效请求,拒绝为难要求,不卑不亢地真诚道歉、进行提问,或者让我们不再缄默。

正如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所说:“在你口含一词欲说之时,你必须知道,语言并非如一般工具那样,如果其效用不好,你便可以弃之如敝屣;相反,你被它锁定在一条思维之路上。这条路来自远古,伸向未来,远不在你的驾驭之内。”于有效沟通一途,我们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言辞强力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70年扶贫开发 脱贫攻坚持续强力推进
基于西门子840Dsl系统的数控强力刮齿加工软件开发
“强力后勤”入职记
古柏
言辞重复的社会— 认知语用阐释
一枚词语一门静
美国人最爱用的个性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