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在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中的尝试

2021-10-29郑新铭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药房外公家庭

郑新铭

将口述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历史教学中,是教学领域已被证明的改革方向。而通过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口述史探究实践,是一次探求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开发的全新尝试。本文仅以“建设家庭小档案”的口述史校本课程探究活动为例,总结口述史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课程活动准备与思考

口述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也称之为“口述史学”。何谓口述史(Oral History),美国历史学家唐诺·里奇认为“口述史是指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1]。简单地说,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

初中阶段很少有学生会接触到“口述史”这一概念,但大多数学生都曾在语文课上写过《我的父亲母亲》或者《我家长辈的故事》这样的作文。这表明,当前的基础教育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做基于家庭的口述史研究活动,只是没有把这项实践活动规范化而已。

让初中生通过采访实践活动,搜集并整理有关自己家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与家族的重要性,加强家庭认同感,更好地继承家教和家风,而且对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也有十分明显的益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采访,不仅可以留下祖父辈的历史记忆,还可以对照课本上的所学知识,去分析了解家族历史的线索及其鲜活细节,比较不同时代生活记忆,促进历史学科的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口述史历史校本课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利用口述历史形式重建家庭及家族的新史册,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小档案。如家庭成员的口述史,包括不同世代个人生平讲述,家庭成员间互相讲述;家庭成员文字资料,包括日记、传记、信件、回忆文章;家庭成员电子资料,包括各种照片和视频。建立这样一个家庭小档案,旨在考察和锻炼学生通过历史探究获取新的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样,相较于一篇不经实践信笔写下的家庭小作文,要更全面,更具有历史价值,也更有教育价值。

二、课程案例设计:“建设家庭小档案”

1.研究主题:“建设家庭小档案”。

2.活动对象:选修历史校本课程的学生。

3.活动时间:每周1课时,完整的活动需要4课时。

4.活动准备:

(1)事先与学生家长联络,说明情况,以期获得父母与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教师的准备工作:提出具体的研究要求;指导设问方向。

5.活动内容:包括搜集家庭基本信息、整理家庭历史资料、追寻祖辈的故事三个子课题。

(1)搜集家庭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相互关系、生平大事等。制作一份家庭树,要求成员包括三代以上,手写电子均可。有能力者可以上溯更多,甚至追根溯源,寻找自己家族的最早祖先。

(2)整理家庭历史资料:搜集家庭照片、日记、各种证件,通过采访考证,针对照片或实物书写一份说明,若能结合家庭成员讲述写出背后的故事更佳。

(3)“追寻祖辈的故事”:通过采访,了解祖父辈的经历,选取他们人生中最跌宕起伏的片段,记录下来,写成一篇严谨生动的历史故事。

6.活动的阶段设计:分为教学培训、开题报告、实地采访和成果展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第一周):教学培训环节

教师介绍一些口述史研究的方法,明确口述史的规范、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有规可循。

学生经过讨论分别提出各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提出口述史采访的大体方向和内容,选定一位核心讲述人。教师这里只是指明一下基本方向,不能低估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不可挫伤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2)第二阶段(第二周):开题报告环节

培训后一周,学生经过讨论思考,确定采访对象和主题,将采访计划制作成ppt,选定时间上台陈述自己将要进行的采访思路。陈述结束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一环节旨在理清采访思路,充分做好采访的准备,也有助于老师集中时间进行指导和动员。

(3)第三阶段(第三周):实地采访

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严谨地记录采访内容,生动有个性地形成自己的家庭小档案,并记录一个真实完整的家庭历史故事,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所有引用材料必须注明出处,访谈内容请注明受访人、采访时间。采访过程中需要书写采访记录和活动进度。

在第二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不定时召开小组间的交流会,会上交换研究进度和经验,不同小组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也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建议,避免一些弯路。

(4)第四阶段(第四周):成果展示

可分为三种形式进行展示:

A.文本形式。家庭树可以做成打印文本或手抄报,公开展示。家庭历史故事真实地记录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历史故事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与心得。

B.视频形式。视频可以引用之前家里拍摄过的生活纪录,但是也需要出现访谈过程。在成果展示课上放映,视频制作者讲述拍摄经验和心得体会。

C.讲述形式。可制作ppt或展示实物,在班级面前生动地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内容必须来自自己对家庭成員的采访,可以补充采访经历和体会。故事结束后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7.研究成果的评价

经过持续一个多月的口述史家庭探究实践活动,其成果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制作了家庭树,撰写了家庭历史故事,由学生担任编剧和导演拍摄了几部视频,水准超出预期。学生还提供以下三种书面材料:口述实录(问答的原始记录)、小论文(以第一人称写成记叙文)、活动心得(自己在活动中如何克服困难,访谈中的启发等)。从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来说可谓丰收,但是,如何呈现学生研究过程获得的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高呢?

口述史探究活动关注过程和参与者的体验,因此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满足于学生的发展自己的需要。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见表1)是师生共同商定的,并不强求成果的学术性,而采用开放性的整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分为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两部分,其中更侧重于前者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搜集资料、设计问题的态度、所提供的访谈对象的价值、访谈过程的表现、整理材料过程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是否团队合作者等内容;活动成果的评价则包括开题报告表现、历史故事讲述和感受分享和论文水平等内容。在评价表中自评是学生本人对自己活动的评价,组评则是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打分。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在看完活动成果与自评、组评之后打分。如果组评和自评发生较大出入,还需要深入了解情況,最终得到较公正、全面的评价。

三、学生活动成果示例:《外公与药房》(初一梁同学)

1961年,外公16岁,初中毕业的他,到卫生院当上了小学徒。因为为人勤恳,受大家喜爱。

1963年,外公18岁。追随着保家卫国的理想,外公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当兵。村里报名参军的人很多,但也得一步步按照步骤筛选:家庭政治背景、年龄、体检结果……外公的身体条件、政治背景都不错,可却莫名其妙地被刷了下来。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卫生院的领导觉得外公表现好,不愿意让他走,和体检的干部打了招呼造了假。

1964年,外公19岁。虽然经历了之前的不平,但外公心里当兵的梦想从未泯灭,他再一次报名参军。这一回,外公顺利地通过了参军需要的检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外公与药房的不解之缘未曾结束。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被分配到广州,成为了医院里的义务兵。这一次,外公的职务依旧是——在药房抓药。

1966年,外公21岁,文化大革命爆发。因为身在部队,而且又是在医院岗位上,所以外公从未暂停过工作,也从未参加地方上的文革活动。

1968年,外公23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9年,外公24岁,在部队提了干。

1970年,外公25岁,仍处文革时期。因为学习认真、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外公被评为南海舰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还到首都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

1971年,外公26岁,结识了外婆,外婆是中学教师,当时学校有“支左”部队,恰好是海军,外婆跟部队的一名女兵很谈得来。经这名女兵介绍,他们慢慢熟悉了。

1972年,外公27岁。外公和外婆登记了结婚,年底,我妈妈出生了。

之后的日子里,外公一直扎根在药房工作,1999年因为部队裁减人员需要,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又因无法割舍对药房的情感反聘回到药房继续工作,一直干到62岁。外公在药房,从普通的战士做起,到入党、到提干,再成为管理药房的主任,他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不断进步的过往岁月里。

【注释】

[1] [美]唐诺·里奇著,王芝芝译:《大家来做口述史》,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第34页。

猜你喜欢

药房外公家庭
面向自动化药房的搬运机器人设计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医院药房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探讨
家庭“煮”夫
外公的节日
外公爱吹牛
恋练有词
外公的呼噜
药房里的照相馆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