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的思考

2021-10-29沈汉真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党史精神历史

沈汉真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中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正逢其时、十分必要,党史教育应成为学生求知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如今,各中小学校正通过项目化学习、主题教育、专题活动、读书征文、研学旅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思想营养,锤炼理想信念。这些教育形式过程扎实、主题鲜明、成效明显,值得充分肯定。然而,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进行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党史教育,除通过主题教育等形式外,更应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传播百年党史构筑的伟大业绩和精神谱系,使党史资源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联,用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促进他们更好成长。

初中七年级历史学科以中国古代史为主,教材中充盈着丰富的优秀中华文化。教师在分析历史上的政权更替、典型制度、优秀人物时,应当有机融入党史教育,让学生学习悠久的中华文明时与党史联系起来,让他们理解党史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深刻感悟党史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基于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健全,其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分析不够全面等现实,教师在融入党史教育时应突出党的宗旨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光辉成就教育等,把典型事件、优秀人物、重大转折等内容通过生动的故事、具体的事例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进行拓展和渗透。

一、析古代政权兴亡、融党的根本宗旨,育为民服务情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和大量的政权更替中,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站在人民立场来分析,这些史实才更深刻。如在七年级针对众多农民起义的教学内容时,如果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分析,这些农民起义是“造反”,如果站在人民的立场来分析,这些起义是推翻残暴统治。同时,在分析众多的朝代更替兴亡时,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统治者只有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政权才能稳定。如学习“秦的暴政”“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东晋兴亡”“隋朝的统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等等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兴盛、衰败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那就是统治者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利民则国兴、损民则国衰、民动则国危、民拥则国立。”在分析这些政权兴盛时,完全可以融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内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联系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并在党领导下实施的民生工程:科学应对疫情、分类处理垃圾、解决就医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脱贫攻坚等等。这些民生工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完全可以感受到其意义,进而引发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和变革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来享有,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會才会欣欣向荣。

在这一系列具体教学的“融入”和历史对比中,初中学生能更深刻体悟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内涵,能更深刻认识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缘由,能更深刻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进而从小树立为民服务的情怀。

二、析古代典型制度、融党的改革举措,育敢为人先志

七年级的历史,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不仅涉及到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还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这些重要制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制度用优秀的实践创新智慧引领古代人类社会发展。如在政治方面秦朝施行的郡县制,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等,在人才选拔方面从先秦世官制到两汉的察举制、征辟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朝的科举制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典型制度,对推进古代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力的民族。

教师在教学这些制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制度大多是从当时社会的实际出发而制定,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才能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并理解在改革推进中会受到种种阻力,不会一帆风顺。例如,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应结合当时形势分析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往往会受到了守旧势力阻碍,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勇于克服困难和阻力,并坚持不懈推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如此,通过具体的史实分析,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和敢于冲破旧思想束缚的勇气。

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联系党针对当今社会现实推进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改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易于他们理解,不仅能让他们更好认识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支持当今社会改革的态度,激励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培养进取精神,为将来推动社会改革创新打好基础。

三、析优秀历史人物、融党的时代精神,育善德担当行

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正是这些优秀人物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纵观七年级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优秀历史人物众多。教师在进行这些优秀历史人物教学时,除讲清楚人物相关的事迹,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迹理解他们身上反映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而这些品质和精神,在今天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地加以联系、融入和引导。

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到商鞅身上的创新和献身精神——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教师在分析这一人物时融入党精神谱系中的“红船精神”,并与“红船精神”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相结合,让学生理解“红船精神”其内涵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认识到“红船精神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又如,在分析“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鉴真身上体现的高贵品德,并适时联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等等。

在分析优秀历史人物融入不同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具有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生动具体的表现。此外,对祖冲之的学习可联系“航天精神”,对李时珍的学习可联系“抗疫精神”等等。把优秀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优秀精神,与今天共产党人身上的高尚品质相结合,与不同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从中品味优秀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向崇高精神学习的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从善如流,敢于担当,并将此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四、析古代中外交往、融党的对外政策,育开放包容心

在学习七年级的历史时可以明显感知,中国古代自汉代开始至明朝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是到了明末清初,当时的统治者才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教材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明朝的对外关系”等等都是对外交流的内容。这些内容中对外交往史实丰富,阶段特征明显,教师应充分利用史料从对外开放的政策、途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时社会特点,分析不同时代的对外交往特征。例如,唐朝对外关系主要同亚洲国家交流十分密切,对外政策开放、形式丰富;宋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到了非洲;到了明清时期,从明前期的对外开放到清朝的闭关自守,都可体现出反对外来入侵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在分析这些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制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注重友好往来,注重结交友谊;另一方面要从历史事实出发,让学生理解开放促进国家强盛,闭关致使国家衰败。

教師在进行古代对外交往教学时,完全可以融入党在当今时代的对外政策,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一内容时,可围绕着探路、筑路和守路三个环节,分别从张骞凿开“丝绸之路”、中西贸易之路和精神坚守之路展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丝稠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它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沿途各国平等互利、加强团结与合作,而且应当逐渐引导学生在思想层面,从传承文明之旅上升至历史与现实在呼唤的角度来思考。这一过程可联系当今党的对外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从而了解新时代党的对外政策对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的伟大意义。在一系列的联系、整合分析中,培养学生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在对外交往时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忠于祖国、开拓进取的精神。

总之,“党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以中国古代史为主要内容的七年级教学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主动思考古代史中蕴涵的深厚党史教育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史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拓展党史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进行的伟大变革,形成的伟大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并内化为热爱学习、报效祖国的不竭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党史精神历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拿出精神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