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的关键能力,从何而来
2021-10-29宋佳
宋佳
社会情感技能是指源于个体生物特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特性,表现为一致性的思想、感受和行为,会在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经验中得到持续发展,且对个人一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19年英国培生集团在《全球学习者调查》报告中指出了全球教育变革的六大趋势,其一就是学生掌握软技能将更具优势,世界各地学生都需要掌握人工智能还无法具备的技能——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等,但目前教育机构尚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社会情感教育技能有待提高。
在形塑和影响学生社会情感技能方面,教师是重要的变量。从国际比较视野来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社会情感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模块加以重视,将学生社会情感培养关口前移到职前教师培养阶段。比如美国的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小学教师培养项目,在硕士课程中开设专门课程和社会情感教学项目,教硕士生如何应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社会情感学习与发展、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和日常工作促进学生社会情感习得。又如新加坡将学生社会情感技能视为21世纪核心素养,将其整合在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里。新加坡教育部认为社会情感技能是可教的,校长与教师是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榜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教师社会情感技能的培训与养成。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院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未来教师的复合型素质和综合育人水平,但在社会情感技能培养方面尚有不足,导致在未来教育教学领域教师无法很好应对学生社会情感发展。在职前教师培养阶段,应从课程设置、学校实习和教师考核环节对未来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与教育技能加以重视,这不仅是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应有之义,还是更好适应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培养具有21世纪胜任力人才的必然要求。
优化社会情感技能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环节,师范院校和未来教师培养单位应优化社会情感技能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增强职前教师自身社会情感技能的同时,传授未来应对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方式方法。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涵盖专门课程,也应重视所有课程中的社会情感教育要素。同时,应体现社会情感技能养成与教育技能发展的阶梯性,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先后顺序和形式。
第一,开设学生社会情感专门相关课程,使未来教师可以充分认识到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性,掌握识别和应对学生社会情感问题的技能。
第二,将社会情感素养分阶段、分层次落实到四年本科课程中,社会情感技能发展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道德法治等多门类学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结合本校师资情况与培养方向,开设或增设与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相关的本科课程,并按照社会情感发展的递进科学设置课程先后顺序。
第三,在师范生课程设置上,还应特别注重分类培养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如对于定向师范生、公费师范生或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学生,在社会情感素养课程中还应特别关注县域与农村学生的特征,加强乡村乡情教育与乡村学生特征研究。对于地方师范生来讲,应着力加强对地方社会认知及学生特征研究的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师范生本身社会情感技能培养也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的行动楷模,因此,未来教师的责任心、情绪控制能力、开放性思维、社会交往能力都会在无形中影响未来学生的社会情感培育和发展。基于此,培养未来教师不仅要重视其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还应通过大学的学生组织团体、社会实践、德育活动、课程思政、假期活动、公益活动、社区参与等多种途径增进未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未来教师的社会情感技能。
培养社会情感识别干预技能
在学校实习环节,未来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社会情感发展识别和干预技能。学校实习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从准教师到教师身份的过渡阶段。学校实习可以直接接触未来教育对象,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发现学生社会情感发展存在的问题,实现情境化教学和育人。因此,未来教师在实习环节要树立服务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育人意识,并在导师带教、自身钻研、处理家校关系等任务中增强自身识别和处理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能力。
首先,加强对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识别和研究。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年龄等都会对其社会情感发展有一定影响,如经合组织研究显示,女孩在责任心和成就动机方面要高于男孩,而男孩在情绪控制和魄力自信等方面要优于女孩。未来教师需要加强对不同背景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识别,针对此议题开展专项教学改革研究或校本课题研究。
其次,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补救或纠偏学生的社会情感弱项。教育心理学中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会增强学生的自信,进而提升学业成绩。针对不同背景学生出现的社会情感技能缺失或短板,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信心,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为学生量身定制发展项目,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式活动来进行因材施教。
再次,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信念。研究显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信念会影响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要充分挖掘不同学科的社会情感培育要素,将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融入所有课程。
最后,创新课后课程形式与托管服务。学生社会情感技能发展可通过常规课程、课后活动、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多方面得以实现。“双减”政策下学校开设课后服务,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形式丰富的学生活动。例如充分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未来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等,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社会情感技能与学生的生涯期望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密切相关。
創新社会情感技能考核方式
在教师考核环节,要加强对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模块的考核设计。作为“软技能”的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与考核通常是难点。对于未来教师培养院校而言,社会情感素养是毕业生必备的一项能力,不仅要在获取教师资格考核模块中加以完善,同时还需要创新考核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以评促建,激发未来教师提升社会情感技能。
教师考核不仅包括学校实习考核,还有毕业要求。师范专业认证和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赋予了师范生培养单位对未来教师资质考核更大的自主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教育开展院校要对标专业认证标准,严格把好未来教师的“出口关”。未来教师胜任力结构中须包含社会情感技能,因此,在师范生最后一年的学校实习考核环节以及毕业要求上,要将未来教师社会情感技能与“学会育人”能力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创新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技能的考核方式与内容,除纸面考试成绩外,可以将教育戏剧、大学四年档案式过程性评价、项目式学习表现、带教教师反馈、实习单位学生反馈等结合起来,将未来教师的社会情感技能以及处理学生社会情感发展问题能力作为毕业终评和获取教师资格证的重要内容。
(本文系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师范生培养专项“对标师范专业认证的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课程建设逻辑研究”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