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0-29郑晓丹罗小安潘夏薇
郑晓丹 罗小安 潘夏薇
1.厦门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福建厦门 361023;2.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 厦门市口腔疾病诊疗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08
2019 年10 月31 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对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做了更明确的阐述[1]。打造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成了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2]。建设“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成了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建设目标。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成了课程组的努力方向[1]。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态、咬合关系、口腔颌面部发育规律以及口腔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是联系后续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桥梁[3-4]。本课程从2016 级口腔医学专业开设至今,不断探索与实践,整合优化,形成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互支撑的一流课程模式。
1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口腔执业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订课程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从本课程拓展到后续口腔医学课程和口腔健康防治工作;素质目标从自学科研能力、医德医风延伸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疗事业的奉献精神等思政能力目标。
1.1 知识目标
能熟知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并辅助口腔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高学生的口腔临床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2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不同方法雕塑牙齿;能在标本上准确辨认解剖标志,解说其走形及临床意义;学会咬合检查、咀嚼效率及力测定的方法并运用于牙体牙髓和口腔修复治疗中。
1.3 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医德医风,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爱岗敬业;具有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好医生。
2 整合教学内容
以“十三五”规划教材《口腔解剖生理学》为基础,遵循“尊重教材而不依赖教材”“拓展教材而不偏离教材”原则[5],以提升课程广度、深度、宽度、热度为出发点,融合思政元素,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分为牙体——牙列、与颌位——口腔颌面颈部解剖——口腔功能四大模块(图1)。尝试打破学科壁垒,交叉融合口腔解剖生理学与后续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课程,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2]。
图1 重整教学内容
3 融合课程思政
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6]。在课程中挖掘德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到本课程教学中。如头颈部解剖标本实验课增加向“大体老师”致敬环节,强调奉献精神和尊重生命意识[7-8];三叉神经解剖内容增加头面部带状疱疹病例,突出病痛对患者所带来感受,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牙体雕刻技术实验,结合龋病治疗形态功能恢复问题,突出医术精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学拓展义齿修复咀嚼功能恢复问题,增强医德元素的培养;口腔检查实验加入病史采集和医患沟通,强调责任意识和爱伤观念等。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深度、广度,更是增加了课程的温度[9]。培养拥有丰富医学知识、精湛医疗技术、厚重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好医生。
4 组建教学团队
教师必须是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者,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创新创造引导者[10-11]。口腔医学系和附属口腔医院打造院系融合教研室,组建医术与教学能力并重的教学团队。实施教师和医师双聘制度,建立名师带领,全国技术能手参与梯队式教学团队。依据各教师专长分配教学任务,团队师资来源及教授内容分配如下:牙体牙髓病学医师负责教授牙髓腔解剖、口腔颌面外科学医师负责教授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儿童口腔医学医师负责教授乳牙外形、口腔修复学医师负责教授牙的颜色和颌位、口腔正畸学医师负责教授牙列和,口腔修复工艺技师负责教授牙体形态雕刻。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是建设一流课程的基本保障。
5 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信息,学习主动性差[12-1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教育”成为教学创新的必然手段[14-15]。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5.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运用云班课平台发布慕课、微视频、参考文献等资源,组织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小测、讨论等教学活动[16];线下运用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翻转课堂。基于云班课平台的运用与翻转课堂的结合,使线上的教书与线下的育人得到同步升华。
5.2 实体与虚拟结合教学模式
标准牙雕塑实验和CAD 数字化义齿设计课程结合[17];头颈标本辨认和3Dbody APP 结合[18-19];石膏模型分析和Dentistry-ProConsult APP 结合[20];力测定和Teetester学软件分析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枯燥的解剖知识以生动的三维图像呈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片段化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21]。
5.3 BOPPPS 教学模式
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6 个阶段: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22]。以“下颌骨解剖形态及其特点”章节为例(图2),BOPPPS 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学+教+测循环[23-24]。翻转课堂教学把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10]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即提高了团队教师业务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图2 “下颌骨解剖形态及其特点”导学互动的BOPPPS 教学模式
6 课程评价方式及成效
不断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由“期末一考定成绩”改变为全过程学业评价。本课程在2016 级口腔医学专业中只有实验作品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客观性评价,仅能体现学生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可持续性发展。2017 级增加了期中学习汇报演讲,考核学生文献检索、语言组织表达能力。2018 级和2019 级学生中试行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组间评分、组内评分和老师评分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考量每一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10]。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岗位胜任力[25]。2018 级开始期末考试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题库联盟,任课老师不参与出卷,考教分立,试卷能客观全面考核学生对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业难度提升,学生需明白医生的责任及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4 个年级的成绩分布上看,不论是形成性评价、学生实验作品、汇报演讲还是期末考核,学生成绩都成逐年提高趋势。由此看来,融合思政元素的形成性评价+实验作品完成度评价+期中学习汇报评价+期末考教分立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全课程评价方式科学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督促学生重视每一堂课,重视每一个实验项目[10]。
7 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反思
一流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教学理念推陈出新、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是持续性的。在团队建设、资源更新、信息化推进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
7.1 团队能力提高方面
定期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入校培训新教学理念和模式;送团队成员到国内知名院校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技能。鼓励团队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交流提升。
7.2 课程思政建设方面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能仅有育人意识而生搬硬套,应该对思政效果进行评价。有温度的课堂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设计问卷调查等评价方式,及时掌握思政课程融合情况和学生内化情况。
7.3 教学内容深度方面
目前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交叉融合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尚在初步探索尝试阶段。集体备课的开展尤为重要[26-27]。与一线医生探讨,收集整理病例,编订更多优秀的PBL 教案,将口腔解剖生理学与后续口腔医学课程更好的结合,真正做到有深度的教学。
7.4 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
目前口腔解剖生理学国家精品资源仅有一门;口腔临床工作中CAD/CAM 的使用已经普及。除引入优质资源外,还需要自主开发建设适合本课程特色的虚拟仿真项目,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好“互联网+高等教育”。
8 小结
打造“两性一度”的口腔解剖生理学一流本科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口腔医师岗位胜任力和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融合课程思政、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团队、制订科学的考核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内涵,重视课程现有质量和远期建设成效都是本课程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