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导向输血治疗在临床输血路径管理的应用

2021-10-29高景艳任伟超程道胜王媚邹茂权

大医生 2021年14期
关键词:差错医务人员导向

高景艳,任伟超,程道胜,王媚,邹茂权

(1. 江门市中心医院输血科;2. 江门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广东江门 529000)

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作为临床救治中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环节较多且过程复杂,容易出现输血操作不当或不合格等问题。相关研究指出,造成输血质量问题的原因包括输血医嘱不合格、输血适应证把握不完全、输血指征控制不力、遗漏输血常规检查项目等[1],这不仅对患者的患者健康与安全造成影响,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从而对医院的声誉造成损害。因此,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临床输血流程显得尤为重要。目标导向输血治疗是以输血治疗预期目标为导向的临床输血路径,它能减少临床输血治疗中存在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差错发生率高、决策随意性、凭感觉决定输血量等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目标导向输血治疗在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中的效果,为建立规范的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需行输血治疗的18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男性50 例,女性43 例,年龄18~65 岁,平均年龄(49.62±1.18)岁;对照组男性41 例,女性52 例,年龄19~68 岁,平均年龄(50.62±1.3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紧急抢救输血指南》[3]中输血的诊断标准并经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符合输血指征。纳入标准:①手术中用血、出凝血功能障碍、慢性大量失血、严重烧伤等的患者,并经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符合输血指征的患者;②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①急诊或抢救需要大量输血者;②一次住院过程中多次输血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本研究已获得江门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流程进行输血操作,观察组采取目标导向输血治疗管理。方法如下:①组建输血路径医疗队。对队内所有成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输血前由医务人员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治疗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和输血治疗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等,争取患者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患者或家属在输血协议书上签字后方可展开输血治疗。输血前,由医务人员检查患者的病历信息,并由双方签名。②输血前评估。包括患者基本状况、代偿能力、凝血功能状态、手术复杂程度、止血技术、自体输血等。③输血治疗预期目标与输注种类与剂量。BTIS 采用基于个体血量的输注剂量计算方法,自动捕捉患者最新检测结果为所需值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作为输血“推荐输注量”提供给医生。以输血治疗预期目标为导向,通过科学计算,为输液剂量提供合适的参考值。④输血治疗的预期目标指导临床输血工作流程的优化。根据PDCA循环的实施,优化临床用血流程和工作流程中的环节关键点。⑤治疗结束后,医务人员按照医院输血相关规章制度保管好患者的病例、血袋等物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疗效,差错率、患者的满意度。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采用不同输血路径时均无差错;有效为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但是不影响输血的效果;无效为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且对输血效果存在较大影响。输血差错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判断[4]。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比较,将患者对输血治疗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描述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非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85%)显著高于对照组(7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差错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差错发生率(2.15%)显著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差错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88.17%)高于对照组(5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3.1 目标导向输血治疗路径的实施提高了输血疗效 有研究显示,不规则输血操作是目前常规输血治疗中的普遍问题[5]。而实施目标导向输血治疗路径则有利于优化临床输血操作流程,使不规范操作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在目标导向输血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医生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指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再权衡输血的必要性及风险后才决定是否开展输血治疗。在做出输血治疗的决定后,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并向输血科提交输血申请,输血完成后应立即评估本次输血治疗是否达到预期目标[6-7]。这一系列流程使输血路径更加程序化与规范化[8]。

目标导向输血路径管理体系也贯穿于输血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患者血样的运送、输注血液的采集和储存、输血前的检查与核对、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输血记录单的填写、血袋的回收等,通过对这些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从而有效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了输血疗效。同时对可能影响输血安全、输血效果的因素全程进行风险控制,输血前的强制性评估和效果评价措施可改善医生传统的不良习惯,有助于输血成功率的提升[9],这与张印则[10]等人的报道相符合。

3.2 目标导向输血治疗路径的实施减少了输血差错的发生 如今临床常规输血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输血护理人员分配不当、技术不当等问题导致各种差错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11]。因此,规范输血路径、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标导向输血治疗过程中对医疗小组成员展开了输血知识培训与考核,增强了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输血技术水平,降低了输血的盲目性,从而减少了输血失误的发生。杨丽云等[12]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强制性评估在目标导向输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输血病案的合格率,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维护了患者健康与安全。

3.3 目标导向输血治疗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医务人员于输血前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输血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家属的信任和理解,从而避免了治疗结果不理想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同时在输血路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对存在焦虑、抑郁、害怕输血等情绪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有效提高了患者对此次输血治疗的满意度。

综上,目标导向输血治疗应用于临床输血路径管理,能有效降低输血差错发生率,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临床输血合理性与规范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差错医务人员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偏向”不是好导向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