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沐足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1-10-29邹颖尹巧英钱雅妮2尹瑞华迟宏罡

大医生 2021年14期
关键词:牡蛎柴胡血压

邹颖,尹巧英,钱雅妮2,,尹瑞华,迟宏罡

(1.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广东东莞 523808;2.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康复治疗学教研室,广东东莞 523808;3. 东莞市寮步医院中医科,广东东莞 523808)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和预防高血压能够极大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病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高血压的防治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失眠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高血压是失眠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而长期的失眠也会加重高血压的病情,两者关系密切,常互相影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优势,能够对血压增高和失眠同时具有调节作用,已成为当前治疗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4]。中药沐足是传统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技术,也能够对高血压和失眠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5-6]。因此,本研究在常规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并配合中药沐足的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的症状,以期探讨中药沐足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东莞市寮步医院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失眠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2.27±7.91)岁;高血压病程2~24 年,平均(8.38±4.65)年;失眠症1~26年,平均(5.27±2.73)年;平均收缩压(SBP)(151.23±12.21)mmHg(1 mmHg=0.133 kPa);平均舒张压(DBP)(101.64±8.54)mmHg。观察组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38~75 岁,平均年龄(55.13±8.32)岁;高血压病程3~28 年,平均(8.43±4.32)年;失眠症1~20 年,平均(5.53±2.15)年;平均SBP(153.11±10.23)mmHg;平均DBP(100.52±6.88)mmHg。经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SBP、DBP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7]和《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8]制定,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指南中对高血压病和失眠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和失眠症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并确诊;②患者有睡眠障碍症状,病程≥6 个月,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 分,年龄18~75 岁,性别不限;③入选者能完成该研究的全部治疗。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②中医辨证为非阴虚阳亢型者;③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急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及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等;④有明显精神障碍者;⑤对试验药物过敏者;⑥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者。本研究经东莞市寮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相关事项知情,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规格:5 mg/片),服用剂量为5 mg/次,1次/d,同时接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如下:柴胡15 g、半夏12 g、黄芩10 g、生姜6 g、煅磁石20 g、党参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桂枝10 g、茯苓10 g、酒大黄3 g、大枣6枚。伴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和牛膝各15 g;头晕耳鸣者将煅磁石加至30 g。所用中药采用配方颗粒制剂(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每日1剂,开水冲,分2次温服,150 mL/次。每1周复诊1 次,调整处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中药沐足干预[5]。组方:怀牛膝30 g,川芎30 g,白芷30 g,钩藤30 g,夏枯草30 g,吴茱萸10 g,肉桂10 g。沐足方为颗粒剂,用2 L开水溶解,将药液调至40 ℃,患者在睡前沐足30 min(药液过踝部2~3 cm为宜),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健康知识宣教和生活方式调整,要求患者注意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度运动锻炼,严格控制体质量,多食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蔬果,防止体质量超重。观察期间均严禁服用其他西药或采用物理疗法、针灸等措施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血压检测:采用水银柱血压计进行测量,分别在治疗前1 d 和治疗第8 周后复诊时的清晨同一时间段测量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的SBP、DBP 水平。患者测量前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安静10 min 以上后开始测量,连续测量3 次,取其平均值。②PSQI评分:根据PSQI评分法[10]评定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情况,主要观察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指标,共计6项,每项0~3分,共0~18分,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③中医证侯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健忘、耳鸣、腰膝酸软、口苦口干等症状,按照无、轻、中、重依次记0~3 分,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 次,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④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显效:没有服用安眠药物,睡眠时间在6 h 以上,睡眠质量好,体力和精力充沛;有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夜间睡眠较治疗前增加2 h 以上;无效:睡眠总时间较治疗前无改善,或虽然改善但未达有效标准,甚至症状较治疗前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BP 和DBP 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BP和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SBP:平均收缩压;DBP:平均舒张压,1 mmHg=0.133 kPa。

DBP 101.64±8.54 87.77±3.57a 100.52±6.88 82.95±3.47ab分组例数对照组60观察组60时间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前治疗8周后SBP 151.23±12.21 132.25±3.35a 153.11±10.23 123.44±3.58ab

2.2 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PSQI量表各因素评分及PSQI总分均下降,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比较PSQI评分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因素的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因素的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分组PSQI总分11.58±1.77 9.83±1.58a 11.69±1.91 4.46±1.64ab例数对照组60观察组60时间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前治疗8周后睡眠质量1.91±0.32 0.74±0.25a 1.89±0.41 0.51±0.21ab入睡时间1.78±0.36 0.92±0.29a 1.83±0.39 0.58±0.31ab睡眠时间2.14±0.22 1.21±0.37a 2.12±0.17 0.74±0.23ab睡眠效率2.23±0.35 1.34±0.41a 2.20±0.47 0.91±0.39ab睡眠障碍2.01±0.29 1.27±0.12a 1.98±0.28 0.88±0.22ab日间功能1.51±0.23 1.15±0.14a 1.75±0.19 0.84±0.28ab

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分组口苦口干1.89±0.14 0.85±0.36a 1.76±0.23 0.45±0.12ab例数对照组60观察组60时间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前治疗8周后头晕头痛2.21±0.22 0.85±0.21a 2.33±0.12 0.51±0.19ab急躁易怒2.31±0.27 1.28±0.36a 2.27±0.35 0.78±0.36ab失眠健忘2.01±0.26 1.05±0.35a 2.32±0.18 0.75±0.22ab腰膝酸软1.58±0.12 0.98±0.11a 1.34±0.15 0.32±0.27ab耳鸣0.95±0.38 0.66±0.21a 0.89±0.23 0.44±0.13ab

2.4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危重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病因[12]。随着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患者也会逐渐合并其他的疾病,其中失眠的发病率高达45.4%,位居其并发症的前列[13]。高血压合并失眠的患者,更易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处于持续升高的状态。高血压产生的头痛和头晕等症状可进一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加重患者的睡眠障碍,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4]。

目前治疗高血压病主要是以西药为主,常用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其目标是控制血压,降低对靶器官的损害。虽然西药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病情进展,但仍有40%左右的患者降压效果不明显,不良反应较多,且停药后易复发,病情迁延不愈,致使患者依从性差[15]。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褪黑激素或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及苯海拉明等,虽然能够有效促进睡眠,但有一定的成瘾性和耐受性,不良反应多,长期服药后停药极易出现戒断现象和反跳性失眠,导致多数患者不愿意长期服用[16],因此亟需寻求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治疗高血压和失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中药汤剂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对各类高血压伴失眠的患者提出了丰富的诊疗方案,治疗上注重整体论治和个性化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因此,中西医结合被认为是高血压伴失眠的最佳治疗方案[1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出自其第107 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由柴胡、半夏、生姜、党参、生龙骨、桂枝、茯苓、生牡蛎、黄芩、铅丹、酒大黄和大枣组成。其功效为调和气血,化痰解郁,镇静安神。后世医家广泛应用该方治疗失眠、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疗效显著[17-19]。在本项研究中,因铅丹有毒,所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去除铅丹易磁石,伴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和牛膝,头晕耳鸣者则加大磁石的用量。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干预,结果显示,该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并改善睡眠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失眠疗效显著。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如针灸、耳穴和沐足等方法因具有不良反应小和安全有效的优点,在辅助药物治疗高血压和失眠中也逐渐被临床所重视及广泛使用[4]。中药沐足可以将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直接改善动脉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也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节血压的目的。本研究所用的沐足方借鉴邓铁涛沐足方,可以潜肝阳、息肝风、清肝火,对难治性高血压降压显著,且可以有效减轻血管硬化程度及其对靶器官的损伤,临床疗效确切[5]。因而,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沐足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在运用西药和中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沐足,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血压、失眠和中医证候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这可能与中药沐足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控制血压作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中药沐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也较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牡蛎柴胡血压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