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2021-10-29林永彦潘姣广东省肇庆高新区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238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开腹良性胆囊

林永彦,潘姣(广东省肇庆高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238)

良性胆囊疾病通常是指胆囊结石、胆囊息肉以及胆囊炎等良性病变的统称,多伴有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表现,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多以外科手术作为良性胆囊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病灶的有效切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2]。开腹胆囊切除术(cholecystectomy)是胆囊病变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但该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不仅康复缓慢,且极易导致胆管损伤、中转率高等情况的发生,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3]。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微创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应用优势,在良性胆囊疾病的外科治疗中具有更为显著的应用优势[4]。在此,为了探究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本文选取了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案为参考依据,分为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20例)与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38例)。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34-65岁,平均(47.54±4.18)岁,其中胆囊结石9例、胆囊息肉6例、胆囊炎5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在35-66岁,平均(47.50±5.19)岁,其中胆囊结石15例、胆囊息肉12例、胆囊炎11例。经统计学分析(SPSS20.0软件),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符合手术适应证;②患者及家属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参与;③认知正常,治疗方案均由患者家庭自主选择。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病变者;②手术禁忌证者(梗阻性黄疸病因未明确、脏器功能不全、B超及胆囊造影未发现胆囊异常者);③伴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n=20):麻醉后,于右侧肋缘下斜处做入路,切口长度在10-12cm,显露胆总管及胆囊后,对其腹腔脏器进行探查,随后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并对其胆囊管进行解剖,于近端完成结扎操作后将其切断,随后切除病变胆囊组织,止血、冲洗后,留置引流管,依次关闭腹腔。

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n=38):患者取头高脚低仰卧位,麻醉后,于脐下做弧形切口(1cm),常规建立气腹(压力:10-12mmHg),随后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视野监视下,于剑突及右侧肋缘下做切口,将腹腔镜器械以四孔法置入腹腔,探查完毕后,对粘连的组织及胆囊进行分离,必要时可实施一定的减压操作,随后将胆总管及胆囊管进行钝性分离,明确胆囊血管位置后,夹闭胆囊动脉与胆囊管,随后将其切断,并切除病变的胆囊,止血、冲洗后,留置引流管,依次缝合伤口。

所有患者均给予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禁食、体检、术前沟通)、术中(体征监测、保暖)、术后(抗炎、镇痛、健康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疗效 对两组病例手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对比: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等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等实验室指标趋于正常;无效:无改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手术指标 统计两组病例所用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于术后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共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明显[5]。

1.3.3 术后恢复时间 对比两组病例在术后的恢复时间,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

1.3.4 术后并发症 统计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恶心呕吐、胆漏、出血等,对比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文中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对比,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对比 两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5%以上,其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所用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评分也显著更低(P<0.05)。见表1。

表1 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手术指标对比(±s)

组名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VAS评分(分)对照组(n=20) 67.82±8.59 75.26±11.52 5.04±0.76观察组(n=38) 52.19±7.48 42.31±9.05 3.68±0.74 t 7.185 11.979 6.592 P 0.001 0.001 0.001

2.3 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病例的术后恢复时间(排气、进食、下地活动)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术后恢复时间对比(±s,h)

分组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术后进食时间 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对照组(n=20) 5.09±0.75 7.45±1.53 12.87±1.69观察组(n=38) 2.65±0.48 5.35±0.91 6.05±1.36 t 15.080 6.564 16.678 P 0.001 0.001 0.001

2.4 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包括恶心呕吐1例),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0%(包括感染1例、恶心呕吐1例、胆漏1例、出血1例),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多以胆囊切除作为良性胆囊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以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最为常见,该方案需通过开腹对患者胆囊病变组织进行切除与清理,虽具有较高的治疗作用,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通常较大,可导致多种并发症风险的升高,从而造成康复预后进度的延长[6-7]。此外,基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风险性,临床对手术患者的身体条件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其适用性通常较为有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普外科较为常用的微创术式,不仅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适应证也相对更为广泛,可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优化其手术体验,同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质量的提升[8]。此外,在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治疗领域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具有更为理想的应用优势。在此,本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良性胆囊疾病中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5%以上,其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充分表明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良性胆囊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同时,观察组所用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评分也显著更低(P<0.05),而在术后恢复观察中,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要明显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不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在常规切除操作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受创面积,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且明显缩短了术后的康复时间,对其预后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同时,腹腔镜可利用可视系统的直观引导,提升手术操作的精确度,以此降低旁系组织器官的受损情况,从而避免机体应激反应的显著提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综合以上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良性胆囊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在保证其手术疗效的同时,缩短其术后恢复时间,同时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相较于开腹胆囊切除术而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良性胆囊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开腹良性胆囊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哪些胆囊“要不得”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