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2021-10-29程建华

关键词:商品交易浙江转型

程建华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 科研处,浙江 衢州32400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模式逐步形成,并迅速普及至各行各业,对传统专业市场发展构成新的挑战。尤其是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和大型连锁超市的出现,在产品空间上对传统专业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同时随着企业创牌、自建营销网络等行为的出现,传统专业市场生存空间逐步被蚕食。目前,传统专业市场的发展处于不断减弱态势,专业市场正面临市场功能弱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传统专业市场功能正处于不断萎缩阶段。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传统专业市场如何及时抓住机遇,突破新型业态模式的围追堵截,顺利实现转型突围至关重要。

一、 改革开放至今浙江传统专业市场发展概况

浙江是我国专业市场较发达的省份,是全国有名的专业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专业市场发展成就突出,尤其是在金华、温州、台州、绍兴、嘉兴等地区专业市场活跃,其发展主要呈现五方面特点。一是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多。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图1、2、3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1978—2018年,商品交易市场由1051个迅速增长至3759个,专业市场数量最高时达4488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703个,占全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总数的14.66%,位居全国首位。二是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如图2、图3所示,浙江大型、超大型专业市场较多。1996—2018年浙江省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由57个增至268个,10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由3个增至39个,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三是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高。纵向来看,改革开放至今,浙江商品市场成交额呈快速攀升的新态势,1978年浙江商品市场成交额8.6亿元,2018年增长至21900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5.44倍;横向来看,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9373.3亿元,其中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7960.4亿元,占总数的16.42%,仅次于江苏省,位居全国第2。四是吸纳就业人员多。2009—2018年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连年增加。2009年浙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从业人员44.76万人,2008年增长为79.52万人,增长率达77.65%。五是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群联动发展。强大的产业集群是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坚强支撑。浙江以生产同类产品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突出,形成了众多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专业县(市),并由此逐步构建成了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形成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柯桥中国轻纺城、余姚中国塑料城、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众多颇具地区特色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集群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形成了“小产业,大集群”和“小企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1]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情况

图2 1996—2018浙江省10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

图3 1996—2018年浙江省100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

二、浙江传统专业市场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

浙江传统专业市场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金属及金属矿”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经济效益辐射全国,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专业市场的发展树立了典型,提供了经验。在网络信息时代,以信息网络化和生产数字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传统专业市场功能作用逐步被网络电商等新型销售平台所取代,部分专业市场功能逐步趋于萎缩,核心竞争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传统专业市场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越来越严峻,其转型突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突出。

1.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是指专业市场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国专业市场类型较多,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以及原材料市场所占比例较大。如图4所示,据统计,2019年我国专业市场3042个,除农产品市场外,生产资料市场549个,纺织、服装、鞋帽市场455个,家具、五金及装饰市场532个,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市场246个、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场77个,分别占专业市场总数的18.05%、14.96%、8.09%、2.53%,合计占专业市场总数的43.63%。专业市场内交易的产品多是一些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日用品或者相对低端的工业用品,本身市场竞争力有限,处于产业链底端,在面临行业竞争时往往只能打价格战,缺乏核心竞争力。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20。

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眼镜城为例,该镇眼镜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集眼镜加工、眼镜配件、眼镜成品镜的生产及眼镜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全国眼镜生产出口基地。现阶段,杜桥镇太阳镜年产量超2.5亿副,产品销往欧美、中东、俄罗斯、日韩、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40亿。目前,全镇共有眼镜企业944家,规上企业8家,从业人员约9万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杜桥眼镜城已经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传统眼镜专业市场。然而,在取得辉煌发展成绩的同时,杜桥眼镜城也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不足,眼镜行业亟需优化升级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杜桥眼镜产业总体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阶段,逐渐成为中低档眼镜的代名词,低档太阳镜占全国眼镜市场份额70%,400多个注册品牌中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个,目前仅“帕莎”太阳镜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其他高档眼镜架、高档树脂片等高端产品却被广州、厦门、丹阳、温州等地企业瓜分。因此,杜桥眼镜行业目前存在产业层次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眼镜生产企业技术含量低,高端品牌少,主要以低价位的竞争手段参与市场,龙头和规上企业仅13家,在与温州、丹阳等地区的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亟需优化升级。

2.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2018年,浙江专业市场数量增至3700余个,涉及服装、塑料、医药、建材、机械设备、日用品等多个行业。伴随专业市场总量的增加,同一行业领域的专业市场数量也随之增多。例如,仅浙江省内的大型服装专业市场就有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海宁中国国皮草城、嘉兴洪合羊毛衫批发市场、平湖中国服装城等。且随着时间推移,传统专业市场面临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行业信息不透明,同类型不同商品交易市场之间、同一商品交易市场内部同类型产品之间往往缺乏个性,在未获取准确市场信息情况下,容易驱使交易市场商户间盲目经营同类产品,使商户商品在同质化竞争中缺乏独特优势。

如表1所示,2016—2018年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同类型商品摊位数整体偏多。2018年,浙江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从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食品、饮料、烟酒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摊位分别达到13.99万、11.59万、2.9万个,在商品交易市场中摊位数居于前列,其他诸如日用品类,五金、电料类,汽车类商品交易摊位数也较多。同类型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增多,间接增加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强度,同时由于盲目竞争产生的大量社会资源错配或无效导致产能过剩,给专业市场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表1 2016—2018年浙江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个别商品)

3.传统经营模式逐步老化

专业市场是市场所有者提供商品销售场地和服务,众多经营者销售某一类产品,以现货批发为主的交易场所。专业市场本质是一种专业化的同类商品集散市场,是商户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集结在一起的交易组织,其市场主体为中小企业。专业市场交易的商品具有附加值低、同质性较高的特性,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2]生产这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在交易市场中凭借较低的交易费用共享巨大的商品交易网络体系,以此获取集约化收益。但由于专业市场传统的经营模式多为市场内的现场交易,消费者往往要亲自前往市场进行交易协商,这样一来,一是增加了交易成本,二是降低了交易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快速兴起,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给传统商品交易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致使专业市场原有的功能与优势面临着极大挑战。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相关制度及配套设施的逐渐成熟,其对专业市场的冲击和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出现转变了原有的传统的“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下级分销商/批发商—消费者”的分销模式,促成了生产商与终端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其实质是互联网去中间化交易,给传统专业市场模式造成了颠覆性冲击。[3]相较而言,传统专业市场商品和消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分散性,存在辐射范围相对较小,为缩短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时间对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物流系统要求高等弊端。总体而言,现代电商环境下以现场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逐步老化,难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消费者对商品交易的现实需求。

4.产业集群比较优势逐步降低

我国专业市场的起步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周围大量中小企业汇集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这种以生产某一类型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便于产品销售,产生了以该产品为特色的专业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草城等。专业市场周围汇聚的产业集群是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产业集聚形成的比较优势恰恰是我国专业市场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浙江省产业集群现象较突出,多数中小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产业集群比较优势突出。这些中小企业凭借专业市场强大的销售网络,往往只专注于生产,而忽视了营销手段的创新与发展,营销意识较为薄弱。

然而,近十几年,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模式的冲击下,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比较优势逐步降低。就消费者而言,其借助发达的网络系统,通过京东、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搜索、购买所需资源,轻松实现自身消费需求,既在最大范围内购买到了所需资源,又大大节省了购物时间和费用,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专业市场而言,网络电商的兴起,极大地冲击了自身业务,以传统批发业为主的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比较优势被严重削弱。特别是近几年,专业市场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甚至个别市场出现了“空壳市场”“半空壳市场”现象,有“场”无“市”现象在浙江专业市场中逐步出现,与电商平台中琳琅满目的商品相比,专业市场周围的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已无往日的辉煌。如图5所示,2010—2018年,虽然浙江专业市场商品成交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018年商品市场成交额增至21900亿元,但同比增长率连年降低,由18.36%(2010年)下降至1.86%(2018年),其中2016年出现了0增长的现象。专业市场后续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逐步显现。

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19。

三、制约浙江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的四重因素

数字经济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产业发展的固有模式,在推动传统产业结构整合升级,催生新型业态模式等方面作用突出。现阶段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大型商超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冲击下,传统专业市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和发展的实质问题。在数字经济的新背景下传统专业市场的生存发展压力迫使其不得不走转型突围之路,而传统专业市场实现转型突围目标,还受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者思想固化、产业转型进度慢、产品营销渠道窄等四重因素制约。

1.产品科技含量不足

传统专业市场要发展一靠产品创新,二靠管理创新,而这两点都是现阶段限制传统专业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就产品生产者而言,传统专业市场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层次不齐,主要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目前拥有企业内设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偏低,企业申请技术创新专利很少,缺少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缺乏个性,科技含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雷同性高、协同性差,产品利润较薄。就专业市场中产品销售者而言,产品销售缺乏创新性,销售手段单一,服务不完善,缺乏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市场竞争力不高。总体而言,创新能力不强的实际现状导致浙江传统专业市场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了浙江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进度。

2.安逸“守摊”思想固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人外出卖买商品,以走街串巷、路边摆摊等马路经济形式为主,目前依然有大部分浙江人延用这种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了墨守成规的“守摊”思想。专业市场内主要以摊位为单位,以实体批发为主。部分专业市场内的摊主多是四十岁以上人群,且大部分都是曾经外出卖产品的小商人,自身文化水平低,不懂电脑,更不会网上营销,思想较为保守,摊主们往往简单地把摊位从马路上转移到专业市场内,形成了较强的安逸“守摊”思想。而这种安逸的“守摊”思想在电子商务发达的现代网络信息社会中已难以生存,极易导致传统专业市场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成为摆在浙江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面前的现实问题。

3.产业转型升级进度缓慢

传统产业与传统专业市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传统专业市场集聚效应、分工效应、网络效应、匹配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特定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又直接影响着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的进度。[4]目前,浙江传统产业已经进入关键转型期,但由于产业链不完善、产品结构层次低,企业运行不规范、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产业转型总体进度缓慢,步伐艰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中与专业市场相关的多数中小微企业既缺乏转型升级的实际能力,又缺乏主动转型的内在意识和动力,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容易面临转型即死的实质风险。这类企业在浙江省占比较高,他们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消极态度,造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事实。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缓慢进度又进一步限制了浙江传统专业市场的转型突围步伐,成为阻碍浙江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主要因素。

4.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相较于传统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低的信息获取成本等优势,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专业市场能够轻松实现产品在销售模式上的本质转变。[5]然而当前,营销渠道狭窄单一仍是浙江多数中小型传统专业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在新型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的同时,浙江部分传统专业市场仍在坚持传统的现场交易模式。个别专业市场摊主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不会、不愿使用电商平台,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不够。虽然在政府的促进下也成立了电商协会,进一步完善了所在行业的信息平台建设,为市场经营者提供网上交易平台,但市场参与度总体不高,线上交易额较少。专业市场本质是商品交易场所,其生存和发展既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又需要多样化、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专业市场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上营销渠道发展,导致专业市场内电商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浙江传统专业市场向电商经济转型突围进度。

四、新形势下浙江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的路径分析

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专业市场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依靠市场内部摊位,以摆摊为主的产品销售模式难以为继。经过对目前制约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的四重因素分析可知,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经营者观念、经营模式、服务品质四个层面。因此,新形势下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的路径应围绕提升产品质量,转变经营者落后观念、建立新型销售模式、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展开。

1.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高端产品供给量

解决浙江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应立足实际,围绕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品牌、人才建设。要提升专业市场商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鼓励支持生产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制定技术创新目标,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新材料开发和关键生产工艺技术提升,积极推进绿色工艺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加快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改造。要推进专业市场产品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型,创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推动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引才工作组,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推动研发成果在所属行业产业化。培育复合型的工匠队伍,牢牢把握制造工人这个根基,加大投入培养复合型、技术型的一线员工,以适应现代工厂、智造技术的新要求,打造更优更精的产品。最后还要培育领航型的民营企业家,把企业家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尤其要提高企业家的战略规划能力,摒弃“跟着别人走”的守旧思想。充分发挥乡贤会、商人大会、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定期组织企业家交流,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2.破除专业市场“守摊”心态,强化中小企业市场危机感

针对部分摊主固有的传统“守摊”思想,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破除专业市场“守摊”心态,逐步引导传统专业市场树立市场危机意识。政府应通过政策宣导、现场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给专业化市场摊主施加外部生存压力,为其树立正确的生存危机意识,激发专业市场求生本能。专业市场要勇于自我解放思想,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大局,把握专业市场发展新态势,积极转变自身安于现状的“守摊”心态,及时破解懒惰无为的禁锢思想,打破思维定式,着眼长远发展,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手段提升专业市场活力。如,有效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参加国际性会展积极开拓全球市场等。

3.推进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良性互动,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

产业集群是传统专业市场发展的根本命脉,推进传统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良性互动,加快浙江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步伐是提高专业市场转型突围效率的基本立足点。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转型路径和机制创新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传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助力互融、良性互动产生的积极效应,论证了传统专业市场从单体市场发展向市场集群、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发展模式转变的可行性,为我国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突围提供了实践经验。[6]

要采取扶优扶强,“抓大活小”策略。以提升产品科技水平为中心,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产业集群布局、集约发展,辐射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配套企业,为小微企业做专做精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最终达到为专业市场提供优质产品目的。要出台措施支持企业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引导专业市场商品生产企业及时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大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引进和投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先行先试,完善产品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引进自动生产设备,支持规上企业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等多种方式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水平。要重点加快整治生产企业绿色发展问题,尤其是针对专业市场中部分生产企业家庭式作坊量大面广,企业主环保意识缺乏,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存在环保、消防、安全生产等隐患问题现状,及时开始专项整治,结合环保督查,“三改一拆”等专项工作,加速推进市场转型。

4.加快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融合进度,建立新型销售模式

电子商务的出现既给传统专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其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撑。浙江具有专业市场先发优势,与其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位居全国前列,逐步形成了“专业市场自建网络”“专业借用行业网站”“专业市场与企业信息化结合”等多种融合方式,大大促进了传统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互动发展。[7]但现阶段浙江仍有部分传统专业市场存在档次低、规模较小、市场功能不健全、经营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在新型零售业态、网上商城的冲击下中小型传统专业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危机。浙江应继续发挥电子商务优势,持续加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力度,走线上线下结合之路,充分激发专业市场交易群体在融合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的活力,注重群体意愿在探寻新型交易模式中的推动作用,不断探索传统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的新模式。[8]

(1)不断优化电商环境。完善行业信息网络,为专业市场提供商务办公、管理培训、人力资源、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促进专业市场产品生产企业差异发展、平衡发展、共同发展,形成协作互补的电商发展生态。加快智慧市场建设进程,挖掘专业市场商品流、货币流、人流等大数据,统一汇聚、处理、分析,为专业市场电商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监督和指导。[9]

(2)发展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在“传统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植入—融合机制选择—联动发展”的演化路径中,按照先市场后政府的基本模式,着重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探索新型电子商务发展模式。[10]结合“互联网+”,依靠市场网站、行业网站,企业网站,支持产品销售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运用微商、众筹、O2O等模式拓展产品营销渠道,探索创新离线商务、跨境电商等终端零售形态和业态。以杜桥眼镜城为例,该专业市场相继建立了台州眼镜网、眼镜城商务网、全球诚信网等信息网络,为眼镜市场提供多个网上交易平台。目前,已有7个眼镜淘宝村,2000余家眼镜网店加盟,淘宝、天猫等平台的线上年交易额超10亿元。

(3)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的有效融合,形成实体市场有限边界和虚拟经济无限扩展的健康市场形态,各取所长,着力形成一种集产品信息交换、产品展示、产品交货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的专业市场模式。努力实现集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网上洽谈、网上支付、第三方物流融合发展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模式,推动线下交易向线上交易转变。

5.专注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市场吸引力

现代社会人们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个性化、一体化服务对专业市场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深,优质服务已经成为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推进浙江传统产业转型突围,要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准为坚实依托,专注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市场吸引力。专业市场应紧紧抓住个性化、一体化、优质化服务这一重要突破点,以高质量的优质服务,提升市场吸引力。一方面,围绕专业市场发展,打造一流的配套基础设施。政府应依据地方实际,加快高等级公路、铁路、港口建设,建立四通八达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要注重以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为中心,在专业市场周围建设配套的集商务、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勇于打破各种阻碍专业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从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生活配套等方面为专业市场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同时鼓励专业市场建设强大的物流体系,构筑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相互兼容的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兼容的物联网体系研究,建立与双渠道融合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体系。[11]例如,以大型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为支撑,以打造智慧物流为方向,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推广,建设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商贸物流中心。

猜你喜欢

商品交易浙江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Mother
Task 2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日本二手商品线上交易抢眼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从商品交易的角度探析住宅物业服务市场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