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0-28王利霞韩磊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风三全育人育人

王利霞 韩磊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教学和育人的重要环节,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和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能够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从其教学价值出发,探析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问题中探讨了策略,为打通全方位育人的多种渠道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三全育人

引言:

“三全育人”的理念背景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强国教育战略方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促进了高校构建了优良学风,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场所。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地方高校在学风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而“三全育人”正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远见性的教学机制,促进地方高校人才供给计划,强化了学风建设,并持续推动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在不断地育人育才过程中,地方学校也一直弥补差异,构建全方位的培养方针,积极在学风建设中探索和实践。

一、“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

“三全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培养计划,其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育人共同体,提升地方高校人才质量,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不断从根本入手,在教学学科、教材资源、教学设备等处落实思想工作,强化高校思想政治体系,形成高素质人才。“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和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理念是实践的基石与目标,学风建设是理念的推进和完善,良好的学风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体现着地方高校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成效。[1]

二、地方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是指个人的修为,是为人立足的基础,树人是要求全面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则是指将育才任务囊括其中,实现人才的“双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首要环节。“三全育人”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核心,构成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点的有机教育体系,满足思想政治工作价值需求,实现育人模式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崭新的教育理念的价值引领下,以“立德”和“树人”为两个基本立足点,专注“怎样培养人”的关键点,充分整合并调动全部的育人资源,进行全局思考和系统设计,构建全覆盖、全时段、全领域的育人机制,加大了全面发展的中华民族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力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孕育所需人才,这是实现地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二)立足人才培养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实践活动,高校肩负着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青年的重要使命,现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实现强国的时代课题,而“三全育人”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强烈责任担当意识、掌握过硬知识本领的领头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每一层面无一不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遵循。[2]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三全育人”更加注重其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以提高学生的品行操行、能力才干和综合素质为重要抓手,强化了对学生成為有志青年的有效引领,满足了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青春力量的价值诉求。

(三)符合发展格局

新时代发展格局的最终方向就是做到教育合力凝聚、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安排以及育人要素的有效利用,实现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目标,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每一领域、每一环节、每一层面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要逐步在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渗透,“三全育人”理念整合了全领域的育人资源,协同全方位的育人要素,凝聚全岗位的育人力量,形成“大而同”的育人工作体系,达到同家庭、社会等其他各种育人资源相融合的目标,从而满足构筑多向与有机联动的发展需要。

三、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外界因素影响,不能专注学习

当今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占据了大学生的许多时间,在课堂、班会等场合中“低头族”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学生课上听课效率不高,课下玩手机,沉溺于打游戏、刷剧等娱乐活动中,课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有些同学只是完成课后作业,而自主复习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较少,更多的时间则去安排与学习无关的事,难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一些大学生因不良的心理需求,如虚荣心、攀比心理等,不顾家庭负担,在校胡乱消费,甚至走上“校园贷”、大量兼职等影响学业的道路。

(二)不设学习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缺乏学习的阶段性目标甚至长远目标,经历高中的学习与生活,被动接受统一的高考目标,但一旦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后却难以找到明确的方向,缺少在学习和成长成才中的奋斗目标。部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的意志力不强,对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主动完成什么任务、如何去做成一件事等方面缺乏认识和行动,从而导致懒散无目的地耗费大学时光,学习一直提不起兴趣,慢慢养成惰性,持续下去严重者甚至难以毕业。[3]

(三)专业前景迷茫,产生放弃心理

多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缺少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就业前景的规划,甚至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大众所趋的专业,这导致了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面临着就业困难和竞争力大,甚至学而不精导致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在高校教学中,学生由于自己在专业选择上的失误或者逐渐失去兴趣,导致了自己不能正确地形成学习态度,产生放弃心理,进而学习基础差、浪费时间多,不利于专业学风建设。

四、以“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指导构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具体策略

(一)推进教师在学风建设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要具有专业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提高出勤率,在各种专业指导和考试过程中树立严格的纪律要求,保证优良学风建设的基础。教师的引导作用还需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的思想灌输,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对专业学习的前景详细介绍,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另外,对于明显不适应专业的学生要及时为其找准方向,促进同步学习。其次,在教师专业教学和指导的前提下,还不能忽视辅导老师的角色,辅导员不仅在学习生活上能够关注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成长,还能够为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这对于学风建设全面化、全体化的实施较为关键。

(二)学生代表在学风建设的带领作用

学风建设重在学生,高校要从各个年级中推选出思想意识高、政治素质好、具有管理能力的优才生,打造优才计划,将他们推进学生代表中,形成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也能够和教师、辅导员共同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这些优才生可以推进为学生干部、党员,在学生群体中起着带头作用,并做好学风建设的表率和榜样,让一个人影响两个人,继而影响到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整个高校统一教学的目标。高效还可以积极以主题教育的活动为学生设立交流站,并对宣扬积极正能量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促进高校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强化家校共育,全面推进高校人才计划

促进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做好学校工作,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大学生虽然已经迈入了独立自主的成长环境,但依旧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间接促进高校实现学风建设的发展目标。“三全育人”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基础上,离不开家长的促进和监督,高校在大学生进入校园中已经将其家庭背景和联系方式做好了相关的登记,对于各种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这也体现了高效责任意识,为实现社会、家庭的认可和学风建设提供了促进作用。[4]

(四)针对阶段差异,完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

高效学风建设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学风建设更是一个联系学生与学校共同实现目标的方向。在大学各个年级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需求,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中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制定计划。首先,对于先进大学生要做到的就是促进他们适应大学环境对专业学习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在学习中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高校应当做好新生计划,促进指导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实现学风从开始逐渐打下建实的基础;其次,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强化专业知识,并利用丰富的大学资源,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与比赛,鼓励他们对未来进行职业规划或者制定学习计划。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这在高校的计划建设中必不可少,学生忙于专业学习和兴趣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成就感和体验感,促进了高效学风建设的良好方向,在大学生素质逐步提升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了“三全育人”理念在推进学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目标,但越是复杂,当中的价值与意义就显得更加重大,学风建设不是一届学生就可以立足的,它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三全育人”理念更给了学风建设一个科学、坚实的理论依据,将全体师生动员起来相互帮助,形成统一的目标,并在协同中建设优良学风,促进了高效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涛。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5-67.

[2]刘岩,等。新形势下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的必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9(8):98-100.

[3]李昀泽。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0-11.

[4]邵兵,张勇,彭飛。学风建设与学业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39-142.

作者简介:

王利霞(1987.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韩磊(1984.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石家庄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三全育人’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20191010。

猜你喜欢

学风三全育人育人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