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学课程思政多元教学改革探析

2021-10-28辛宇鹤刘秀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课程思政

辛宇鹤 刘秀清

摘要:“中国法制史”是高校法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的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指出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带着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怀去上课,课程才会有灵魂,才会有内涵。同时需要系统整理课程思政元素、拓宽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等技术改革支撑。

关键词:中国法制;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升到战略高度。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严肃认真的对待,深入探索,在传道授业同时实现立德树人。《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其课程思政改革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教师应当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职业伦理道德。相比知识性、技能性目标的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依赖于的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情感的共鸣。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的升华。教师应当发自内心热爱自己所讲的课程,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将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中国法制史课程为例,中国传统法治一直饱受诟病,加之该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导致学生从接触这门课程就带有抵触心理。要想转变学生的态度,激发其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教师首先要热爱传统文化。教师只有热爱传统文化才会在授课过程中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历史,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优秀经验,从而达到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的“课程思政”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师心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会带着一种情怀去授课。带着情怀去上课,课程才会有灵魂,才会有内涵。并且这种情怀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共情。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课程培养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三组十二个概念,二十四个字组成。它分别对应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课题组结合中国法制史课程特,从三个层面总结中国法制史课程培养目标。国家层面,通过系统的中国法制史课程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客观看待中华法系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社会层面,深入发掘法律作为社会产物在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的之处,汲取传统法治中优秀的治国经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传统政治文化中“礼乐政刑,综合为治”,“同心出治道”,对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个人层面,通过古代优秀法官的介绍和经典案例的分享,突出古代法官优秀的品质和优秀司法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三、将课程思政元素系统化

中国法制史课程讲授从来都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史鉴今的原则,可以说一直以来都在践行“课程思政”路线。但是这种践行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讲课有感而发,鲜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利用这次“课程思政”改革,课题组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仔细梳理了每一章节知识点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

然后从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汇总,用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系统性。

四、拓宽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

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课题组在授课方法上也采取了多种的创新模式,主要有引入金句、递进式提问、案例分析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课程思想元素更好的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所谓引入金句,就是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自然引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讲中华法系独有特征——礼法结合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借鉴的时候,课题组就引入习总书记“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讲话,从而说明古今统治者在治国方式和治国理念下有一脉相承之处。递进式提问,就是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一组问题,问题设置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表及里,掌握问题的实质。比如《汉代刑罚改革》一节,问题的设置就体现了“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好不好、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对后世有何借鉴”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学生们通过回答问题,最终能够认识到我国刑罚在世界法制史中的领先地位,并引发了学生对当代法制改革的思考。案例分析法就是引入经典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案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价值。比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就引入唐代大理寺丞狄仁杰审理“误伐皇陵松柏案”和汉代廷尉张释之审理“高祖庙玉环被盗案”。通过案例分析大家总结出古代法官秉公执法,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悲天悯人的司法情怀,这也是我们当代法官身上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课题组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了中国法制史在线课程。在线课程中我们开设了名案分析和图说法史两个模块,通过大量的案例、法治人物和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五、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

课题组在2020-2021-1学期,依托在线课程,设置了多元考核要素。课题组将客观量化打分与主观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线上讨论、作业完成、视频观看、随堂检测、调查问卷等活动都可以获得计分,在巩固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课题组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反馈机制。一是通过学生评教反馈,二是通过调查问卷,三是通过在线课程的评价窗口,学生们提交评价意见。自2020年上半年,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改革后,2020-2021-1学生评教全校前10;课题组通过问卷星调查,9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中国法制教学,提升了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了文化自信。(图2图3)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说明中国法史课程思政的改革初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六、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

中国法制史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设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课题组虽然每一章都梳理了课程思政的元素。但是在与专业课程融入过程中还是存在“生硬”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其次,课件和教案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现的不够,其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点从学生问卷中也有所体现。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观贯彻的不够,虽然比例较小,但是也不容忽视。第三,课程考核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目前虽然依托在线课程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但是仍然是以作业为主,而且各种方式的结合是粗线条的,因此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先锋.德法兼修从课程标准开始—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将思政理念融入应用型本科法学课程标准[N].中国教育报.

[2]毛锐.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05).

[3]时显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2).

[4]曾皓.在我国法学教育中融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0(01).

[5]李爽,李龙.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J].法制博览2020(03).

基金项目: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课题: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Y2021133)。

作者简介:

辛宇鹤(1981.11),女,汉族,河北无极人,法学硕士,副教授,从事基层治理,食品安全研究。

刘秀清(1978.11),女,汉族,河北昌黎,法学硕士,讲师,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