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师范类高校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策略研究

2021-10-28赵书英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陕西策略

摘要:“西迁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沉淀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师范类高校中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有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培养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陕西;师范高校;西迁精神;传承弘扬;策略

2020年,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抗战抗疫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中国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要永续传承和发扬这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1]

一、“西迁精神”的内涵

2018年,习近平多次指出:“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4月22号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再次强调“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西迁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陕西省师范类高校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策略分析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陕西省红色资源丰富、师范类高校众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挖掘“西迁精神”蕴含的文化资源和新内涵,高举爱国奋斗旗帜,做“西迁精神”的忠诚践行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教学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校园文化会为师生提供积极向上、爱国奋斗的良好氛围。[2]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师范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范类高校师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学术素养等已经迫在眉睫。

渭南师范学院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渭南师范学院是陕西省一所地方师范类高校,有着悠久的革命精神积淀和特色的爱国主义校园文化平台建设。

第一,注重校训和学校精神建设,以“西迁精神”、渭华照金精神培育师生的爱国爱党、快乐奋斗的理想信念。渭华照金精神内涵是忠党爱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是党的精神宝库的重要内容,与“西迁精神”的内涵一脉相承。“经世致用,和而不同”是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是学校的精神。“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根本目的就在于倡导和形成快乐奋斗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锤炼师生艰苦奋斗的意志,确立师生“知识报国、知识为民”、“奋斗、奉献是快乐源泉”的理念。

第二,注重校内爱国主义文化平台建设。学校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举办一系列的观摩学习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了师生的爱国爱党、奋斗奉献的理想信念,厚植了师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三,学校注重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西迁精神”,实体活动、实体宣传和网络活动、网络宣传并重。互联网时代,学校注重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宣传“西迁精神”,线下活动有大学生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二课堂、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等,线上活动有爱国知识竞赛、第二课堂盗梦空间、相关的微视频微作品大赛等等,积极传播“西迁精神”的典型引领作用和榜样力量,使“西迁精神”入脑入心入骨髓。

2.注重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和光荣使命。以“西迁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让“西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起来意义重大。

第一,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创新师范类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路径。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统一起来,让“西迁精神”的爱国爱党、奉献奋斗的精神渗透到每一节课程之中,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课程思政”创新课堂大赛、“思政课程”大练兵、师生互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金课评选等等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突破了以往思政教育单一枯燥的僵化局面,“润物细无声”中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净化了师生的心灵、提升了师生的境界。

第二,学校开展“西迁精神”伴我行等系列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榜样的力量助推思政教育的新篇章。组织师生参观西安交通大学展览馆,重温西安交通大学搬迁史,学习老前辈们的爱国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开展“西迁精神”阅读、演讲、画展等系列大赛活动,通过阅读、演讲、画展重新审视榜样的力量;开展“西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渭华照金精神等系列文化讲座和相关活动,辅以网络投票、宣传,让“西迁精神”内化为师生前行的动力,谱写思政教育的新华章。

3.注重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对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强化其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强化师范类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方法、德行的培养,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方向引路人。“西迁精神”作为精神动力,激发着新时代教师的爱国激情,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之中,为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广大教师要从“西迁精神”中汲取动力,不断坚定自己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至诚报国的奋斗者,做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奉献者。[3]遥想民国十位先生,正是他们揭示了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为国传承与担当,为学生提供学问坐标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学指明方向。2020年,渭南师范学院下属的传媒学院和美术学院整体搬迁至富平新校区,整个的搬迁过程再次呈现了学校师生的大局观、奉献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对“西迁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强化教师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

把“西迁精神”融入到育人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各项科研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注重大学生培养中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与“西迁精神”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觀和价值观,这也是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落实和践行。

第一,以“西迁精神”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礼记大学》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阐明了教育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把这种品性直接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道德境界。当下的高等教育更是强调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把大学生培育为“西迁精神”新传人,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回应。

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以“西迁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家国意识,培育大学生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奉献精神,培育大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精神,塑造爱国爱党、胸怀大局、弘扬传统、善于创新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学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爱国主义基地教育、青年马克思工程培训项目以及各种公益社团建设,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保障。

第二,以“西迁精神”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西迁精神”中的爱国爱党、艰苦奋斗、创业创新能够很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创新学习,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还积极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和专业大赛,在大赛中提升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学校还严抓教学质量,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大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积极建构新型师范类院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国家一流课程和专业,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学校团委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挂职锻炼活动、大学生“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活动等等,引导大学生不忘艰苦奋斗、创业创新的“西迁精神”,做有理想、有大志、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把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成就自我、服务社会、回报国家才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弘扬中国精神[J].中国纪检监察,2020(24):6-7.

[2]戚音.校园文化视角下的校友资源共享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118-120.

[3]汪鹤.“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2019(10):60-6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陕西省师范类高校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策略研究(SCH20Y1271)。

作者简介:赵书英(1981.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陕西策略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我的手机在哪?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