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业素养 提升教学质量
2021-10-28周建强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学科。着力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发展方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觉悟、法治精神、课标研习、人文底蕴、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得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学生积极自主、知行合一,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专业素养;高质量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更加顺应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政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适应时代的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如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课时,由于我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时我根据历史脉络梳理教材,帮助学生很好地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是如何逐渐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对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再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知道中国公民是如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笔者在第一次执教该课前,认真收看了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的《中国三部曲》,理解了什么叫“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并在此课教学中引经据典、态度鲜明地为学生讲授中国选举制度的优越性。此外,我还组织学生收看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使其担负起建设共产党领导下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中国未来的历史使命。
(二)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具备法治素养、法治意识……这是实施法治教育的前提。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理性公正的法治素养。
教师要树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同时,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法治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一课,教师要真正把握公物的本质含义,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公物作为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权公平地使用,但与此同时,每个人也要重视别人同样拥有的权益,要能够认识到公物服务于我们,我们要爱护它,如果破坏它,除了自己不能用外,也损害了他人的使用权益。
教师要在自主学习中养成法治素养。通过法治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了解政策法规,并依据法律法规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分析,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找到法律依据。教师还要善于将日常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关心国家大事、时政要闻,提高自身的法治敏感度。
(三)课程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做到精准对标。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推动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使学生能够融入并适应社会生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课程,进一步把握课程标准,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引领作用。
课程标准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到“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因此,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我们的衣食之源”“生活离不开他们”等课时,我带领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岗位和工作,让学生明白从事各种工作都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都是光荣的劳动者,都应该获得尊重。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关心需要获得帮助的人的生活情况,理解他们生活的不易,并尊重和关爱他们。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才会在教学中主动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任务。
达成课程标准的关键因素是具备较高的课程素养,教师必须准确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紧密地结合,真正做到对标引领。
(四)人文素养
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才会对学生有感召力,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知识教育与行为指导。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关键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力量,它会提升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心悦诚服。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亲近学生的品格、开阔的胸襟等人文素养,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宜兴博物馆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师要通过学习宜兴地方史向学生讲授宜兴“四朵金花”的发展历程及相关产业链对宜兴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多方位地将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构建知识的整体性,产生文化自信,愿意守护传承宜兴历史文化。由此可见,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五)知识素养
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素养。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愈来愈多,如果不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就不能很好地胜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的家在这里”时,如果想指导学生画教室、学校、小区的平面图示,教师就需要掌握方位、图例等绘制地图的知识,也需要熟悉地图的种类、功能等知識。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时,教师需要具有基本的统计分析知识,掌握画数据统计图表的方法,熟悉交易规则和维权的基本常识。
另外,在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畏逆行,各族同胞的无私奉献……用专业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中国方案能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素养。
(六)能力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具有独立教学的能力,具备很强的探究精神,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一课时,正好前段时间我校有4名六年级学生捡到一个装有较大数目金额的提包并报警上交。他们拾金不昧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称赞。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从正面、反面提出很多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在这场讨论中,学生意识到了诚信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提高了诚信意识,受到了教育,教学效果较好。由此可见,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对于高效课堂的实现特别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教师在掌握原有教学理论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唯有此才能胜任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受到学生的敬佩,得到学生的信任。
二、道德與法治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课程边缘化,很多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可有可无,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时还会出现课时被占用的现象;二是任课教师弱化,道德与法治课往往会被视作“轻松”的学科,经常安排主科教师兼课,或是安排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任课;三是教学方法简化,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学呈现教师讲学生答的情况,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很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只有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才会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融合生活,激发兴趣,使教学轻松愉悦
理论化、说教化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教师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化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教学才更有效,如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日常故事,可以说一说爸爸妈妈最让自己感动的事,也可以说一说自己有多爱父母。这些平日里温馨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使学生懂得亲情的珍贵,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教学效果较好。
(二)有效提问,开放教学,使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厘清教学思路,增强学生学习的逻辑性与思维的连贯性。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问题有效“串”起整个课堂。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构建合作化课堂,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教师可针对某一社会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每名学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强了课堂魅力。总之,更为开放的课堂是教学的趋势,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开放式教学:以“学生的性格特点”为题展开有趣的小组讨论。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桌两人说说对方的性格,或者说说好朋友的性格。这样的主题平实亲切,学生也愿意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感知大家的不同性格,然后我适时总结:我们要尊重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设计合理的问题和开放式教学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也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活跃氛围,放松心态,使教学和谐生长
活跃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想要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用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专业的素养进行授课,带领学生不断成长。
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我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广阔的土地和浩瀚的地球,感受到祖国的美丽与独特,同时给学生适当普及南北半球、自转公转等知识;然后引导:在中国有许多地方,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殊之处?有的学生提到新疆吐鲁番,自古被誉为“火焰山”,有戈壁沙漠;还有的学生提到苏州周庄,有河流和平原,气候湿润,适合居住等。这一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四)合作学习,激发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新课程改革引领下,将合作互动学习模式充分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支撑。
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课为例,我在课题导入时提问:同学们,大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发现哪些不好的行为?学生提到旷课、打架、不守纪律、不做作业等。之后,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中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如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调查,收集青少年抽烟喝酒的情况,归纳抽烟喝酒的危害等知识,引导学生要远离危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我还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率,评选出优秀小组,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五)社会实践,提升能力,使学生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我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这些活动的意义。如展开“小小书法家”“社区读书坊”等活动,寓教于乐,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我带领学生进行社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感知体验,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厚植在学生心间。比如到养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带去温暖和陪伴;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还有精神世界的富足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始终突出“德”与“法”的学科属性,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颖,丛立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课程,2019(3).
[2]刘梅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
[3]林崇德.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简介:周建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教师。